书城社会科学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6414200000012

第12章 “学至于行而止矣”(2)

三、自由意志绝对化的危害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志自由是道德选择的重要前提出发,但必须对意志自由作具体的分析。在伦理思想史上,有一种观点无限夸大意志自由,认为自由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就是可以超越一切,随心所欲地去选择。我国战国时代庄子就很推崇这种自由。在他看来,任何受外物或内心限制的东西都不是自由的,大鹏展翅,“其翼若垂天之云”,翱翔于天池南北,似乎很“逍遥”,但仍“有待”于风,所以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至人、真人,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即顺应万物的本性,因循着六气的变化,无始无终地遨游于无边无际的空间,才算是获得了自由。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在道德上宣扬理性的神圣性和意志自由的绝对性,把意志自由看作人之为人的本质,是道德的唯一前提。现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出发,认为“道德境遇”是个人自己的,道德的选择也完全取决于个人。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前提出发,得出了人绝对自由的结论。他认为,“人之初,空无所有”,这时人的存在还只是一种“潜在”,是一种可能性。至于这种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以及成为怎样的现实,就完全看个人如何设计自己,如何创造自己了。“除自己之外,无所谓其他的立法者。由于他(指个人)处在孤寂之中,他必须凭自己决定。”有这样一个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曾经有一个学生这样问萨特:“我是去上前线杀敌,抵抗德国法西斯入侵,抑或在家侍候老母,以尽孝心?”萨特答:“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选择吧——这就是说,去发明吧,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则能指定你应当怎样做,世界上没有任何天降的标志。”萨特无限夸大人的意志独立性,主张人可以自我设计、任意设计,导致不少青少年学生走入选择的误区。

四、正确认识道德意志的作用

意志自由是主体在多种可能性中根据自己的需要、意志、信念、理想和素质进行选择的能力。意志自由是个体人格力量的体现,它保证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认为喜欢和值得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德性和价值。意志是人所特有的。黑格尔曾说过,动物有冲动性但没有意志。

(一)意志自由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扬弃了西方哲学家有关意志的学说,在肯定自由意志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意志自由、道德自律的最终根源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它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道德规范,产生于对这些规范的把握。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意志自由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提高的。虽然在具体的选择处境中,个人可以超越某些条件的限制,作出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抉择,但从整体上看,个人的选择要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规定的可能性的制约。

第一,个人选择的对象是由社会产生的,个人只有在社会所能提供的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的,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这些条件也决定了个人选择的范围,个人只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而无法超出这一范围。

第二,个人选择的方式要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在一定的社会时期,会产生特定的上层建筑,严格限制人的选择方式,以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对于超越这一界限的选择,法律往往施之以惩罚,道德则施之以谴责。

第三,个人选择的能力是在社会中发展起来的。由于人生活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个人努力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人与人在选择能力上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人在选择中表现的自由度大些;有的人在选择中就会不那么得心应手。无论如何,个人的选择能力要受制于社会条件的影响。

总之,绝对自由论者把社会条件与意志自由绝对对立起来,并用后者否定前者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未能正确把握必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二)坚持道德意志的自主性、创造性

与绝对自由论者夸大意志自由相反,宿命论者完全否定意志的作用。宿命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不可抗拒的命运事先安排好的。人无法进行道德选择。宿命论有两种表现形态。宗教预定论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等都是由神的意志预先决定的。佛教中的“轮回报应说”即是一例。机械的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选择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人只是环境的傀儡,只能屈从于环境。一位学者对此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环境好比一架巨大而转动的水泥搅拌器,每个人只是搅拌器中的一颗小石子或沙粒,它身不由己,只能随着搅拌器的转动而转动。这就是说,人只能听命于环境,无法自主地进行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道德自主性、创造性必须得到肯定。如果没有为行为定向、调节并克服障碍、抵御外在诱惑的道德意志,就没有什么道德的主体性和自觉的道德行为。无视意志的自主性,压抑主体的内在意愿,势必导致道德宿命论,甚至直接否定个体的存在。因此,道德意志在道德目的的确立、决策、执行、自控等方面的功能是必须正视的。道德意志能够通过发动或抑制某些欲望、动机、情感,调动信念和理想的力量,为实现确定的目的作出积极努力。

道德责任与道德行为的成熟

一、道德责任与道德行为的概念

“责任”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国思想史上,“责任”范畴最初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臣民对君主的效忠和尽职;二是表示个人应对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和过失负责。在西方思想史上,苏格拉底把责任看作是“善良公民”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所应具备的本领和才能。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责任是表示人应该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如伊壁鸠鲁说:“我们的行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就形成了使我们承受褒贬的责任。”从字义上说:所谓“责”就是要求做成某事或行事达到一定的标准;所谓“任”,就是担当、承受;“责任”,即指人分内应做的事和没有做好分内的事而应承担的责罚。所谓道德责任,是指主体对其选择的行为善恶及价值所应承担的责任。它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主体对社会成员、社会集体所应自觉履行的责任,用康德的话说,责任意味着“做所应该做的事情”;二是指主体对自身行为选择的过失及不良后果在道义上所应该负的责任。

司马迁

道德行为选择以意志自由为前提,又以道德责任为结果。主体在自由地选择活动对象、方法、途径的同时,也自由地选择了责任。因此,责任是道德选择的价值属性,否定责任就是否定了选择。责任和自由一起构成道德选择的条件。一般来说,承认选择自由的理论也都承认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因为选择将人带进了价值冲突的氛围中,使人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思考、权衡和取舍,表明自己的价值倾向,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既然选择是自由的,人也就应该要为自己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负责。只有自由才能使选择者负有责任,也只有责任才能说明选择者是自由的。

二、责任在道德选择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宗教预定论和机械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完全是由某种外在的力量所预先决定了的,人在客观环境面前只能听任摆布,没有什么自由可言,因而人也无需或无力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任何责任。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由否认人的意志自由,进而否定人的行为责任。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在自己的行为被谴责时,也往往搬出“不由自主”的托词来替自己辩护,把一切过失全部归咎于客观,把个人的道德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如果这种行为果真是不由自主的,那当然另当别论,但只要是运用自己意志自由去选择的,社会或他人理所当然可以给予其或褒或贬的评价。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还有通过主体的意志进行不同选择的可能,主体对自身的选择就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马克思主义认为,既然人能够自我决定和自我完善,人就应该而且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责任作为道德选择的固有属性,一旦为人们所接受,就会养成一种责任感或责任心,这种责任感或责任心在主体的道德选择活动中起着特殊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体的责任感或责任心支配其选择的动机。不同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使人们在同一选择环境中,作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选择,例如,在同一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有人会从个人利益出发进行选择,也有人会从社会利益出发进行选择,这都是由各人所具有的不同责任感、责任心决定的。一个社会责任心很强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选择环境中,都会自觉地把社会利益、社会需要作为第一“参照物”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因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告诫他,让其在选择时不能回避自己对他人和社会所应尽的一份义务。一旦把为社会尽义务这种思想变为主体内心的自觉信念,行为的主体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第二,责任感或责任心有助于主体确定和实施行为选择的具体方案。在复杂的选择环境中,主体要想确定和实施自己行为选择的具体方案绝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选择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方向的准确,并不能保证具体的选择方案一定是科学的和切实可行的。在多种选择方案中,责任感会指导主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正确的方案付诸实现。如,在责任感的驱使下,人们会奋不顾身地抢救落水的人。

上海“黑客”第一案

1998年6月15日,上海市发现首例“黑客”非法侵入“上海市公共信息网”案件,成为上海警方立案查处利用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第一案。

当日,上海地区颇有名气的ISP网络服务商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在漕溪北路基站检查网络运行情况。下午3时许,该站一位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在浏览监视屏时无意中发现,有人正盗用本人账号上网操作。这意味着这位非法闯入的“黑客”已成功破译安全技术人员本人设置的密码,并盗用该安全技术人员的账号“登录”(闯入使用)该信息网。非法入侵公共信息网的行为已严重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足以危及整个信息网络运行安全。

罪犯杨威系上海市某高校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专业应届研究生。他具备了相当高超的计算机技能,警方四处寻他时,他正忙于某智能大楼的软件设计。经查,1998年春以来,杨威利用所掌握的数学方法,测得“公共信息网”多个网址端口,并用非法手段窃取了网络口令和密码,成为非法用户。仅2月至6月,他非法使用时间便长达14万分钟。1998年8月21日,上海警方以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对杨威执行逮捕。

黑客的技术不可谓不高超,但是,这位研究生黑客在增长学识的同时,不是思索如何对社会作出贡献,而是琢磨用其技术对社会进行破坏,这样的行为是完全非道德的行为,这也足以证明此人道德品质的低下。德智体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位黑客在增长学识的同时,却完全抛弃了道德品质的自我提高,以致作出这种危害社会的非道德行为。这一案例对青少年学生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客观问题情境测验

一、操练目的

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二、情境故事

(一)在公共汽车上

公共汽车很挤,一名妇女双手提着很多东西,背靠在座位上,不停地摇晃,一老华侨见状,对身边坐着的中学生说:“孩子,你让那位妇女坐。”中学生不理,老华侨又说:“孩子,我送给你一元钱,你就给那位妇女让座。”中学生接受了钱,让妇女坐下,那妇女说:“还不谢老大爷!”中学生说:“是,妈妈!”

讨论要求:辨析这三个人行为选择的缺陷。(分别从行为结果及行为动机角度分析)附:参考答案从行为结果分析:三个人都是错误地选择了自己的行为方式。老人想用金钱去换取别人的道德行为,是不可能的;妇女的教子态度是错误的;中学生在行动中背离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从行为动机分析:三个人的动机各不相同。老华侨的动机是关心他人,但效果不好,未达到教育中学生的目的;妇女动机是溺爱孩子,孩子至上;孩子只图自己舒服,缺乏关心母亲、尊重老人的道德观念。

(二)分发电影票

有五张电影票让你分发,其中有一张座位非常差,四张座位比较好,老师不管你怎么分发,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A、请四位同学和你一起摸彩;B、你拿走一张座位最好的票子,把剩下的票子随意发给别人;C、把座位最差的票子给一位你最不喜欢的同学,你在剩下的四张票子中随意拿一张;D、你拿一张座位最差的票子,把剩下的票子随意发给别的同学。

(三)看到精美邮票时

一天邮递员让你把一封信带给隔壁的王阿姨,你接过信一看,发现这是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信封上贴着一张精美的美国邮票。恰巧这时你正在集邮,面对如此漂亮的邮票,你会怎么办?

A、信是别人的,不能随便动上面邮票;B、反正没有人看见,把邮票剪下来就是了;C、跟隔壁王阿姨商量,让她把信封上的邮票给我;D、先把邮票剪下来,再跟王阿姨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