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平凡的陆地和神秘的海洋(科学新知丛书)
16415900000015

第15章 中国近海五大海区

中国近海是指邻近中国的海洋,它应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省以东海区,共五个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的内海,黄海、东海、南海是西太平洋的边缘海,而中国台湾省东岸的海区直接濒临太平洋。然而,有些学者在论述中国近海的海区划分时往往只提及中国大陆所濒临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却忽略了作为第五个海区的台湾省以东的太平洋海区,这是十分不应该的。

中国近海中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相连,呈现东北—西南向的弧形海域,环绕亚洲东南部。中国海区的北面和西面濒临中国大陆和中南半岛;东南面以朝鲜半岛、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中国的台湾省和菲律宾群岛与太平洋相邻;南面至大巽他群岛。台湾省以东海区指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

整个中国近海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在中国近海周围除中国外,尚有朝鲜、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家。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的面积为470余万平方千米,在这四个海区之间,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为自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为长江口北角至济州岛西南角;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为福建省南端诏安的宫口半岛经台湾浅滩南侧至台湾岛南端西角猫鼻头。

综观各海区各方面特征可看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具有明显的边缘海性质,而台湾省以东海区则具有大洋性质。各海区之间的自然地理特征亦各有不同,其中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的大陆架区属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浅海,其自然条件受大陆影响较大,变化也显著;台湾省以东海区及东海和南海的大陆坡、海槽和深海盆地则基本上属于亚热带、热带深海,海面开阔,深度较大,地形复杂,热带深海的某些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中国近海的海底地势同中国大陆地势一样,大体上也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而且海底地形和复杂程度也有自西北向东南渐趋加大之势。如果将海南岛经台湾岛至五岛列岛连成一线,则此线西北都是地形平缓的大陆架区,而此线东南则多为地形复杂的大陆坡、海槽和深海盆地。

季风是中国近海气候的主要特征,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中国近海的水文状况不仅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而且与中国大陆河川径流及太平洋的水文条件关系极大。中国近海生物的特征是种类繁多,区系组成复杂,有温带、亚热带及热带的各种成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及我国政府的主张,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国的“蓝色国土”。

中国的内海——渤海海区

渤海是中国的内海,位于中国近海的最北部。它是由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个半岛环抱、近于封闭的陆架浅海。因其面积较小、水深较浅,外国文献常视其为渤海的一个大海湾,故称之为“渤海湾”。渤海面积为7.7万平方千米,容积为1400立方千米,平均深度为18米,最大深度为70米。渤海可分为五个部分:北为辽东湾,西为渤海湾,南为莱州湾,东为渤海海峡,中为渤海中央盆地。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位于渤海东缘,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中经庙岛列岛,南至山东半岛北端的蓬莱角,入海河流主要有黄河、海河、辽河等。渤海的水文状况受周围陆地影响甚大,冬季沿岸结冰,风浪较大,夏季表层水温达28℃。沿海盛产海盐,近年来渤海石油勘探与开发业也正在兴起。

中国近海北部的黄海海区

黄海位于中国近海的北部,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黄海的北、西两面与中国的陆地相接,东邻朝鲜半岛,西北与渤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东南经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沟通,南面以长江口北岸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东海为界。

黄海为一个半封闭陆架浅海,其面积为38万平方千米,容积为1.7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为44米,最大深度为140米。黄海以山东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分为北黄海和南黄海。黄海中央偏东部分为呈反S形的狭长洼地,由济州岛伸向渤海海峡,其东坡较陡,西坡较缓。冬季北部沿岸结冰,夏季表层水温可达28℃。黄海的潮差较大,多在4米以上,西朝鲜湾和江华湾潮差高达8米以上,仁川港附近可达10米。注入黄海的河流主要有鸭绿江、淮河和大同江。

中国近海东部的东海海区

东海位于中国近海的中部,它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国外文献称东海为“东中国海”,有的专指东海,有的泛指东海、黄海,甚至包括渤海。

东海西接中国的陆地,北以长江口启东嘴与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与黄海相连。东海的东北部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界,并经对马海峡、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通;东部边缘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湾诸岛连线与太平洋相隔;南端以台湾海峡为界与南海相通。东海的面积为77万平方千米,容积为28.5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为370米,最大深度为2719米(冲绳海槽南部)。

东海西部为大陆架,且北宽南窄,东海大陆架面积约占东海面积的2/3。东海东部为大陆坡,水深为150~1000米,其坡度甚陡,在不长的距离内直下冲绳海槽。冲绳海槽位于琉球岛弧陆地一侧,是一个大致呈北东走向的弧形舟状海槽,北浅南深,两坡陡峭,断面呈U形。沿海槽坡壁有海底峡谷分布,谷口处有海底扇,槽底平缓,有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山。

流经台湾省东岸和东海东部的黑潮是整个黑潮流系的起源和上游部分,流径约占黑潮总流径的一半,是东海流系的主干,黑潮主干进入东海后沿陡峭的大陆坡流动,其厚度达800~1000米。黑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15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米,其平均流量可达25×106立方米每秒,约相当于长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00倍。同时,东海西部沿岸有东海沿岸流,在黑潮与东海沿岸流之间尚有台湾暖流。

东海潮汐东侧小,西侧大,其中杭州湾是中国沿海潮差最大的区域,其最大潮差为8.93米。东海是中国近海五个海区中岛屿最多的海区,主要有台湾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岛屿。隶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岛位于台湾岛东北180千米的大陆架上,与日本琉球群岛之间隔有冲绳海槽。东海水产资源较丰富,含油气,远景甚佳。此外,沿海一带蕴藏着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动力资源,如潮汐能等。

中国近海南部的南海海区

南海位于中国近海的最南部,它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南海纵跨热带、亚热带,是具有明显的热带、副热带气候的海域,外国文献中称“南中国海”。南海北接中国大陆,东面与南面分别隔以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邻中南半岛。南海的东北部以台湾海峡与东海相接,并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及巴布延海峡与太平洋相通;东部经民都洛海峡、巴拉巴克海峡、邦加海峡分别与苏禄海、苏拉威西海、爪哇海相连;西南部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沟通。南海的面积为350万平方千米,容积为424万立方千米,平均深度为1212米,最大深度为5559米。

南海的轮廓为一个长轴,南海是一个呈东北—西南向的菱形海域。海底地势为南北坡缓、东西坡缓、中部深陷的盆状。南海的大陆架面积约占南海面积的50%,大陆坡占30%,深海盆则占20%。南海大陆架的北部和南部宽缓,东部和西部狭陡,大陆架前缘转折处水深约为150米。大陆坡一般水深150~3500米,地势向中央盆地呈阶梯状下降。南海四大群岛分别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大陆坡上,西部大陆坡宽广,东部大陆坡狭窄。吕宋岛西侧有深约3200米的北吕宋海槽,而且在海盆东缘有长约530千米、最深达5377米的马尼拉海沟。南海中央盆地呈东北—西南向分布,主体是宽广而平坦的深海平原,深海平原上矗立着许多相对高度达3~5千米的海山。南海海湾主要有泰国湾和北部湾,主要入海河流有珠江、韩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南海夏季表层为顺时针环流,冬季相反,水温终年偏高,最高为30℃。南海的北部湾、莺歌海、珠江口等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前景甚好。

中国台湾省以东海区

台湾省以东太平洋海区与上述四个海区迥然不同,它直接濒临太平洋,处于菲律宾海盆的西北部,具有大洋特性。该海区的北界大致为日本琉球群岛西端的先岛群岛,南侧则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的巴坦群岛相隔。该海区海底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齐全,既有大陆架、大陆坡,又有大洋盆地。该海区岛缘大陆架狭窄,其上或为基岩裸露,或堆积着陆上搬运来的砂砾或中细砂,而岛缘大陆架外侧则是陡峭的大陆坡,直插海沟或洋底。该海区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分为三段:

1.北段:深度约600~1000米,海底坡度较缓,大陆架较其他两段稍宽,海底地形以大陆坡为主。

2.中段:海岸为断崖峭壁,崖下即临深海,陆架狭窄,宽仅2~3千米,大陆坡坡度更为窄陡。台湾岛东岸花莲东南30千米处已达水深为4400米的洋底,此段水深一般超过3000米,海底坡度约为7.5度~9度。此段北部隔北段与先岛群岛相接,其岛缘陆架与大陆坡均十分陡峭(约10度);此段南部则横亘着东西向的水深超过6千米的琉球海沟,海沟以南是宽广平坦的菲律宾海盆,在两者之间为宽广阶地。

3.南段:即台湾东南海域,这里有两列南北向的水下岛链。西部一列是台湾山脉向海延伸部分,再向南可达吕宋岛以西的南北向海岭;东部一列是由我国的绿岛(火烧岛)、兰屿等向南延伸到吕宋岛东部的马德里山,此岛链东坡最陡,且急转直下菲律宾海盆。该海盆水深约5000米,地形平坦开阔。在东西二岛链之间是一个深度超过5000米的南北向深海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