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平凡的陆地和神秘的海洋(科学新知丛书)
16415900000016

第16章 几种奇异的海洋现象(1)

百慕大魔鬼三角

“百慕大三角”指的是由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和波多黎各岛这三点连线构成的大西洋三角形海域。多年来,在这一海域时常发生的舰船和飞机失踪事件曾使人们不寒而栗,从而把这一地区称为带有恐怖色彩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但是,“魔鬼三角”真的存在吗?

就拿20世纪以来,在人们之间流传的该地区发生的舰船、飞机失踪事件来说,确实是十分离奇的。1918年3月4日一艘美国的近2万吨的邮轮和1976年10月17日一艘巴拿马的1.5万吨货轮先后驶入“百慕大三角”海域,轮船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另外,1945年12月5日,美国5架海军飞机在这一地区进行海上训练时也无端消失了。至于其他众多的坠机沉船事件,恕不一一列举。因而,人们有理由相信,百慕大三角海域是一个“魔鬼三角区”。当然,这些神秘的失踪事件,最能引起新闻界的关注,而且在他们的反复宣传下,这些事件就更加离奇了。多年来,百慕大“魔鬼三角”坠机沉船之谜一直悬而未解,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不安,更引起科学家的关注。于是在联合国的倡导下,成立了一个由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专门小组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然而专家们提出的假说和推断不下10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学者为了查明这一地区各种离奇失踪的事件的原因,曾提出多种推测,其中最为可信的是认为该海域有特殊的自然环境,是它导致了人们产生某种错觉,造成各种失踪事件。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某些专家学者经过调查认为,这一海域与其他海域有所不同的是在地磁方面有些差异,即罗盘的磁针是真正指向地球北极,而其他地区的罗盘磁针则一般指向磁北极。这样,舰船在航行中如不加以校正,就会偏离航线,造成事故。在地球上,人们也发现一处类似的地区,它在日本东岸外海区域,其地理位置正好与百慕大三角区东西对称。因而,日本和菲律宾的海员称这个海域为“死亡魔海”、“龙三角”等。

对于这一海域影响较大的另一环境因素是湾流,即墨西哥湾流。墨西哥湾流与北太平洋中的黑潮同为世界大洋中的著名强流,它在流经这一海域时具有湍流(又称紊流和乱流)的性质,表层最大流速可高达2.5米每秒,因而若发生意外事故,则能很快地消除灾害的痕迹。另外,由于强大的墨西哥湾流的存在,可使海面上发生各种异常情况,同时也可使得加勒比海至大西洋天气变化莫测,这对该海域来说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突然而至的风暴会给飞行员和海员带来灭顶之灾。

最后一个环境因素是这一海域的海底地形复杂多变。现已查明,从百慕大群岛到堪称大西洋中最深的海沟——波多黎各海沟的洋底分布着极为广阔的暗礁群,暗礁群构造复杂,当强海流经过这里时形成了复杂海流,这就对正在航行的船只构成威胁。

总之,在该海域内,无论是海洋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都有其独有的特征。然而,人们往往对这样一些特征及其影响缺乏正确的认识。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认为,“百慕大魔鬼三角”之说在很大程度上是新闻媒介制造出来的为耸人听闻而产生的“怪胎”。现在谁都无法否认,在百慕大三角区往返的游客每年数以百万计。近十年多来,旅游者人数较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增长了10余倍。至于由于人为因素偶尔造成的海难事故,则不必大惊小怪。

如今“百慕大魔鬼三角”的称谓,与这一地区已成为大西洋重要旅游度假胜地相比,是那样的不相称。因而,人们应该“走出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误区了。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高时,被称为“厄尔尼诺”(圣婴,即耶稣之子。它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即12月至翌年2月);而表层海水温度比一般年份异常偏低时,被称为“拉尼娜”(圣女),或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中国科学家认为,如果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表层海水温度连续半年比平时低05℃,就表明这是一次拉尼娜现象。

人们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过程从单纯的海洋的现象到海气相互作用,又到气候异常的信号,眼界不断扩大,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专家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往往引起热带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对全球某些地区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它们可能引发的各种灾害。然而,拉尼娜现象所造成的自然灾害损失往往要低于“厄尔尼诺”。

一般认为,近百年来重大的厄尔尼诺有10次。其中,1972~197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使秘鲁渔场鱼捕获量从1970年的1000万吨约减少了一半。1982~19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曾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厄尔尼诺,全世界因为此现象所造成的灾害致使1000余人死亡,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我国则出现了南旱北涝的气候,粮食减产数十亿斤。1982年11月,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异常升高的范围越来越大,表层水温比常年竟高出5℃~6℃,这次高温打破了历史纪录。圣诞节前后,栖息在圣诞岛上的1700余万只海鸟不知去向。继而,1982年冬至1983年春,太平洋东岸秘鲁等国下了大雨,河水泛滥成灾,并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异常。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在规模上又超过1982~1983年那一次,它像一颗巨型炸弹震惊了全世界,它所造成的恶果令人触目惊心:洪水暴发,淹死了非洲的牛群,毁坏了庄稼;山林火灾在澳大利亚烧毁了相当于两个英格兰面积的地区;狂暴的龙卷风袭击了美国南部,海浪和大潮侵蚀了美国的西海岸。全球因为此事件所造成的灾害致使死亡人数达7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00亿美元。科学家认为,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水也与此次厄尔尼诺的影响有关。

有关专家认为,自1950年至今已发生了9次拉尼娜现象。在拉尼娜发生时,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比常年偏强,海水温度偏低,云量减少,海平面气压偏高;在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比常年偏高,对流活动加强,云量增多,降水偏多,海平面气压偏低,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界的黑潮也比常年增强。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明显增强,强劲的夏季风将大量暖湿空气带到内陆,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拉尼娜发生期间,由于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强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风发生的次数比往年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要相应增多。冬季,渤海、黄海的海冰冰情往往有所偏重。

世界大洋中的两大“河流”

人们常将大洋中的洋流比喻为“海洋中的河流”,这里所说的即是大西洋中的“湾流”(即墨西哥暖流)和太平洋中的“黑潮”(即日本暖流),这是世界大洋中的两个著名的强大洋流。

湾流

湾流是指从墨西哥湾发源的洋流,通常也称为墨西哥湾暖流,它是北大西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湾流与黑潮齐名,它们同是世界大洋中的著名强流,但它比黑潮流速更强、流量更大、流幅更窄、流路更蜿蜒、流域更广阔,并具有高强、高温、透明度大和水色高等特征。

湾流的广义说法系指从墨西哥湾开始沿北美洲东岸北上,然后向东横贯大西洋至欧洲西北沿岸,最后穿越挪威海进入北冰洋的整个暖流系统。湾流的狭义说法则仅指此暖流系统的主体段,即从美国东岸中段的哈特勒斯角向东至纽芬兰滩流势最盛的一段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