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16416600000020

第20章 附: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4)

目标1:通过物质科学知识的课外阅读、实验、考察等活动,认识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学会认识和分析简单的物理和化学现象。

物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

认识构成身边物体的常用物质的性质和功能。

能按特性对常见物质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课外实验,进一步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处于运动变化中的。

能从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角度理解元素、化合物之间的区别。

知道金属和非金属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化合物性质中的反映。

通过课外实验和观察,理解物质的简单化学反应。

目标2: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活动,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运动和状态变化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能用实验说明物质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和化学反应,形成具有新特性的物质,而参与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知道物质相互作用和变化的规律,以及物质在相互作用和化学反应中的变化。

能从分子和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知道同一种化学元素有不同形态、结构、性质,不同化学元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合成各种化合物。

物质与物体运动

理解物体受到不平衡的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

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物体运动状态可以通过它的速度、运动方向和位置来描述。

认识光的传播、热的传递、磁场的形成、电流的变化和电磁效应等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目标3:通过物理、化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理解能量传递、转化的规律和能量守恒的特点。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知道能量是物质具有的属性,能量与热、光、电、机械运动、声的性质有关。物质变化都涉及能量的改变。

理解能量守恒观点。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

知道能量的种类和能量转化的特点。

目标4:通过增进对各种材料和能源的认识,了解各种能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成就,理解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及环境保护的意义。

人类对物质的开发和利用

了解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如钢铁、石油)。

了解能源的分类和基本特点,知道对能源保护的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能源的影响。

了解周围的主要能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认识生活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关系,了解环境污染的形成(如酸雨、水体富营养化等)和防治的方法,了解正确使用化学制品的方法。

(3)地球与空间科学

目标1:通过观察、考察、阅读等活动,系统地认识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分成若干个圈层。地壳运动、大气变化等能引起海陆变迁。

知道地球表面分布有很多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及地热等能源,它们是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必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它们有的是不可再生的。

通过气象活动,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以及大气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性质。大气的运动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通过模拟活动,认识自然界的水循环运动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它使海洋水、陆地水、地下水等水资源形成不断更新的统一系统。进而认识节约用水、建设水利工程、利用水资源的意义。

通过考察活动知道土壤是由风化的岩石、死亡的植物、动物和细菌分解后产生的有机质构成的。

认识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地球系统中会影响大气的构成和加速岩石的风化。

目标2:通过观察、阅读等学科教学与科普活动,认识宇宙是由各级天体系统组成的。

宇宙概况

知道天体系统是若干大小不等的天体的集合体,在引力约束下作有规律的轨道运动。

知道组成太阳系的行星除冥王星外,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它们的特征完全不同。

知道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是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

知道宇宙是动态的和演化的。

目标3:通过讲座、阅读、地质考察等活动,认识地球的历史。

地球的历史

知道化石为生命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知道地球的历史可分为五个时代,每个时代的地球表面情况有显著的不同。

目标4:通过讲座、阅读、社会考察、实验等活动,认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基本事实,增强抗灾能力。

通过考察,认识当前人类活动已对大气、水体、土地产生许多不良影响。

认识减灾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4)军事科学

知道军用通信卫星、激光武器、雷达、电磁炮等的初浅知识。

(5)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

目标l: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科普阅读等活动,了解生命的本质与智力起源、物质结构层次等当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生命的本质和智力起源

知道在人类文明史上。对生命及其本质的认识一直是引人注目的问题。

知道人类对脑的了解还相当有限。

物质的结构层次

知道物质有宇观、宏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知道人们一直在探索物质是由哪些最基本的粒子构成的。

目标2:通过对电子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操作练习,对电子计算机学科以及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有较全面的认识。

信息技术

知道电子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

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上网,体验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大大提高了效率。

知道芯片技术和光盘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存储量。

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通过参观、考察,进一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如数值计算、事务管理(人事、财务、物资等)、文字处理、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等。

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内部组成。

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如二进制、字节、机器语言、操作系统等。

初步了解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网络。

学会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等。

目标3: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科普阅读等活动,进一步扩充对生物技术基础知识的了解。

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

了解细胞工程。

了解酶工程。

了解发酵工程。

了解基因工程。

知道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医药中的应用及其他潜在的用途。

了解什么是克隆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标4: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科普阅读等活动,加深对高新技术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

高新技术与人类生活

认识新能源技术是人类克服能源危机的主要手段之一。

认识半导体材料及光电子材料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意义。

了解核能的利用及其安全性的保障。

认识海洋技术是开辟地球上“最后疆域”的主要依靠,对人类在地球上继续生存有重大意义。

围绕环境保护技术,认识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6)实用技术

目标1:通过制作、操作使用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

工具使用

扩大使用常用工具的范围,并了解常用工具的操作规范。

学会合理地选择工具,适当组合使用。

家用电器

学会正确操作电视机、冰箱、空调、电话等家用电器,并知道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家用电器的简单保养方法。

目标2:通过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知道并初步掌握1~2门与就业相关的技术。

初步的就业准备

对于木工、烹饪、裁剪等就业技术进一步增强操作性训练,提高熟练度。

视学校、家庭和当地社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的技术内容。

目标3: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广泛接触休闲技术.培养个人兴趣,形成个性特长。

日常生活中的技术

提高创作模型的技能、技巧及观赏性。

参与动物饲养、植物栽培和标本采集制作等活动。

提高从事陶艺、摄影等活动的艺术水平。

目标4:通过参加各种科技作品的制作与各类探究性活动,培养科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掌握科技创作的基本技法。

鼓励发散性思维和有创见的想法。

进行简单的技术设计。

(7)科学技术史

目标1:通过讲座、阅读、参观、访问、考察和实际模拟体验等形式,结合自然科学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科学和技术史上的重大史实。

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史实

生命科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物质科学:牛顿运动定律、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等。

地球与空间科学:“地球中心论”的否定等。

技术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等。

科学家和发明家

了解科学家和发明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把科学家与发明家同科学与技术发展史的不同阶段联系起来。

目标2:通过讲座、参观、考察等形式,了解科学研究工具与手段的发展,并理解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

认识计算机是当今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

了解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理解科学研究的工具与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标3:通过考察、参观、阅读等活动,学习科学与技术发展史,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解

学习和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史观点。

3.科学方法、能力

目标1:通过小实验和各种研究活动,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注重科学观察的全过程,学习将数学方法运用于观察过程,进行定量观察。

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能确立明确、具体的观察目标。

能设计完整的观察计划。

能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条件。

能够写出完整的观察报告。

定量观察的方法和能力

能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从量的方面对事物进行测定。

能够运用数学工具,记录与描述观察现象。

能通过定量测量比较,揭示事物之间在数量上的差别。

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模型、逻辑推理等方法推测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正确认识观察法

认识观察法在科学研究中存在局限性。

意识到观察手段、设备会影响观察结果。

认识观察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常与其他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目标2:通过小实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设计能力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科学假设)。

能根据“科学假设”确立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能力

知道一些常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操作中。

学会科学地选择使用材料制作科技模型、作品,能够分析各主要部件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

能考虑实验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在实验中能密切注意各个细节,积极思考问题,随时调控实验过程。

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准确、及时地记录实验结果。

定量的实验研究能力

能借助测量仪器进行科学测量。

初步学会应用统计方法处理有关数据。

能将实验数据绘成简单图表,并根据图表分析和揭示事物变化的大致趋势。

科学描述和合作能力

在实验中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

能按给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能将实验结果通过研究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表达出来。

目标3:通过对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认识,在科学学习中发扬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全过程研究,对科学探究有初步的认识和尝试。

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确立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能够对新现象、新知识提出怀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开展讨论。

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或预言。

能运用各种实验方法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

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会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独立探究的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能够针对生产、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进行科学想象,提出技术改造的设想,形成设计方案。

目标4:通过对信息的选择、整理与思辨,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作出符合逻辑的推理与判断,有一定的信息交流能力。

信息的选择和收集

能够通过各种文献途径(包括电脑、网络)获取研究信息。

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正确运用调查手段,准确及时地获取调查结果。

对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比较。

初步理解信息所反映的科学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初步理解研究信息所反映的科学现象的本质属性。

信息交流能力

能根据积累的信息作简单的分析说明.与他人交流。

不固执己见,乐于和他人交流,汲取多方面的意见。

具有与他人分工合作共同研究的能力。

4.科学行为、习惯

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独立、自觉的学习习惯,探究性学习和不断钻研的学习习惯。

独立、自觉的学习习惯

开始独立安排和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

学会独立思考,开展一些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活动。

能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学习和不断钻研的习惯

主动尝试性学习。

会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入手,进行探究性学习。

不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钻研,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终生学习的习惯。

目标2:通过学校、社区、乡镇和家庭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关心环境、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行为、习惯。

社会共同生活的习惯

关心周围成员,营造团结、友好、向上的氛围。

参与社区活动,利用节、假日了解社区内的情况。

维护社会公德,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

认识环境污染的种类,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自觉参加维护身边环境的活动。

参与宣传保护野生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结合所学的知识,宣传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意义。

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E段(16岁~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