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16416600000006

第6章 科学教育概述(6)

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内部,由于不同社会集团、社会组合的不同行为,要求和愿望,就产生不同价值观。另外,由于经济发达、包括交通发达,以及科学技术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迅速交流,价值准则体系必定出现多样化。更有甚者,西方的暴力、吸毒、色情也凭借科学技术手段,使“越轨的文化”迅速蔓延,知识文化水平越低就越容易被污染。这样,给学校、家庭和国家所提出的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不小的障碍。

在改革、开放的我国,价值观也呈现复杂情况。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价值观依然存在,而且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深远的历史传统。但是,无节制的追求权力和利益,甚至买办价值也有抬头,如把西方的“病毒”也当宝贝,“月亮也是外国的圆”。这不能不给教育提出艰苦而复杂的任务。科学教育是唤醒人们的理智,科学教育的价值观有助于扶正祛邪。科学还自然以本来面目,驱逐宗教迷信强加于自然身上的一切伪作。科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是凭借自然的客观性,也是凭借群众的智慧和觉醒。因此,科学的价值性具有彻底民主的本性:它既不靠硬说教,也不靠权力强制。科学的价值观吸收传统文化中民主科学的精华,排斥反民主、反科学的糟粕;对传统文化采取分析地、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几年来,在一些国家里,可以看到在恢复最悠久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的努力。这种愿望甚至给予宗教或神秘主义的思潮以新的推动。一部分居民试图恢复互助的伦理道德。这种愿望还在一些国家的人民中激起了一种愿望:通过对传统的重新解释,从中找出创造性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特有的现代社会。这种努力意味着更新社会的准则和惯例,这就要运用那些能使社会接受进步而又不自我背叛的文化和生产传统、美学和道德价值。而这种努力,显而易见,是同科学教育在人们头脑中播种理性思维的种子是分不开的。

传统的价值教育方法一般是通过:

(1)树立榜样。主要是通过各种好的榜样——雷锋、焦裕禄、蒋筑英直接对学生教育。

(2)说服和开导。通过这套或那套价值体系提出各种辩论和理由,并通过揭示其他各种价值体系的谬误和缺点来实现的。

(3)激励。提出激励人心的或情感性的要求来达到各种特定的价值,这通常伴随着与这种价值相联系的各种行为模式。

(4)运用各种规则和规章。各种规则和规章被用来控制和塑造行为,直至它们被不假思索地被认定是“对的”,正如运用各种奖赏和惩罚来强化某种行为一样。

以上几种方法都含有某种说服的观念,某些“对的”价值是预先定好。然而有一种教学法,或者另一种将那些价值兜售、推销、强加给他人的做法。这些做法似乎都是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所有这些方法都缺乏让学生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推理的观念;不注意帮助学生如何发展某一种评价过程,而是劝说某个学生采纳某些“对的价值”。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年轻人和成人似乎并不是依靠任何一贯的价值体系来生活的。他们是带有激情的、变幻无常的、有时是抱有怨恨的情绪行动的。许多学生发现,在他们的自由时间内没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事情可做。即使在学校,许多学生也是漫无目的和随心所欲的,他们的行为仅仅(但却不总是一贯地)受各种外部压力的推动,并不靠我们相信是对的和合理的价值,而是靠别人做的或说的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说明对价值真正的含义并没有理解。

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还存在着说与做之间的巨大差异。有许多领导人、实业家们所做的事与他们所说的作为他们的价值观的那些话是不一致的。一些以“特殊”为光荣,受贿赂而不知耻的现象,不仅表明价值教育的不足,而且更是科学教育的不足。因而,个人的各种信念、态度、活动或情感符合标准的“价值”应是经过理智的选择,是得到理性的肯定的,是与实际行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重复运用的。

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原则

一、启蒙性原则

中小学生处在社会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时期,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人类固有的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传递给下一代,促使他们走向社会化,这是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过,既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不可能完全解决在实践活动中每个个体的实际需要,这就需要很好地培养他们科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然而,青少年的基础知识不够坚实,因此,必须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具备的科学文化层次,去培养和训练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能力,根据他们的能力差异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在小学阶段开设现代科技教育课,要使小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科技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科技技能,学会一些简单的科技制作方法,知道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启发和诱导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中学开设科技教育选修课,要尽可的让学生了解现代工农业的生产工艺.各种通用机械和常用工具的使用,介绍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讲授计算机的原理以及当前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提高他们的学习起点,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使他们在知识、技能、观念等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需要的标准。

二、渐进性原则

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必须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状态和知识基础不一样,科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区别。首先,要从简单的科技观察和发现开始,从个体熟悉的周围客观环境着手.引导学生对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对象进行改造,使他们遵循一般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其次,从活动形式上也要有所不同。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但兴趣不稳定,对他们的教育应以听(听科学家故事)、看(看科技电影、科技书刊、参观等)、记(写观察日记等)为主,加以简单的动(动手制作各种简单模型),培养他们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感情;初中生对各种知识的渴求从无目的到逐渐开始趋向系统,这一阶段应以“动”为主,要在小学阶段培养起科技兴趣的基础上,大量地进行科技制作活动、科学实验活动和发明创造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参与解决生活中简单的科学技术问题。

三、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是构成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人们认知活动的内部机制。科技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浓厚的科技活动兴趣,使他们真正喜爱这些活动,又要在科技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培养他们形成科学志向。

有关调查发现,已有成就的人才大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由好奇和兴趣参加了某些活动,逐渐在活动中产生了学科兴趣,开始热爱这门学科;主动钻研这门学科,进一步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则是产生兴趣,对未解之谜或科技设想产生追求,于是形成了科学志趣;这种志趣又和祖国和人类相联系,便形成了科学志向、科学设想。实践证明,许多职业的选择乃至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往往与童年的梦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科技教育中,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引导他们形成科学志趣和科学志向。

四、创造性原则

所谓创造性原则,就是在科技教育中。始终要把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科技教育的灵活性和探索性,为贯彻这一原则提供了条件。

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问题在于发现并促其发展,办法就是要加强教育。在科技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尤其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发现规律。正如高士其所说:“要使每一个儿童懂得自我的价值,培养他们勇敢地提出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要使每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并给予他们这种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应当鼓励青少年进行大胆地想像和新颖的设计。并把它引导到符合科学原理的轨道,应当鼓励青少年去探索、选择、发现新的途径,而不要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应当鼓励青少年寻找问题的好学态度,树立对大自然的无穷兴趣以及由此产生的进取心。”

未来人的主要工作是创造活动,创造决定着每一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的声誉和地位,决定着每个国家的前途,也决定着每个人的地位和前途。面向21世纪,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日本的教育界、科技界就呼吁他们的国民,要改变自己民族只知道接受外国成果的形象,要自己来创造。这个口号很响亮,也表现出日本民族的自信心。在科技教育中,要坚持创造性原则,立足培养创造性人才。

五、个性化原则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个性”和“人格”是两个具有同样含义的概念,都是对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即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个性品质是促进能力发展和取得工作成就的重要条件。现代教育的价值观认为,教育就是要充实青少年的个性,使其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

要实施个性化原则,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鼓励他们树立自主、自治意识,强化自我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实施个性化原则。使中小学生在兴趣、志向、能力、性格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地、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因材施教。即使在同一个科技组(班)内,除共同的科技教育内容外,也要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特长,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鼓励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主攻方向,提倡发表不同见解,激励创新精神,千方百计地引导青少年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要实施个性化原则,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育中,把学生当作接受和掌握知识的容器,往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以及各种能力的形成。而科技教育,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行为的导向、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科技教育是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这种发展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通过学生能动地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实现三个中心的转变,即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方法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为中心。

六、系统性原则

科技教育不能单凭一股激情去开展,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加以区别对待。为此,可分为若干不同兴趣的科技小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注意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由简单直观到抽象思维,逐级提高难度和深度。

七、实效性原则

科技教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科技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实,要符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既要能很快把握活动要领,又要能提高相应的动手能力。教师要善于抓典型,突出专题性,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层次性。把科技教育办成既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又是学校的重要科研项目,达到二者相结合,指导学生搞出一些小发明、小创造。

八、科学性原则

这里的科学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选择的科研项目要适当,二是教师指导方法要得力,三是设计模式和假设要合理。只有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使科技活动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