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程评估的层面
小学活动课程的创设,实际上是一项重大的教育科学实验。教育实验的一般过程为:首先,提出理论假说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和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评估。如果试验结果,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了,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就表明实施活动课程改革方案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了,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达到了。因此,我们对活动课程的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对活动课程的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整体评估,即检验实验研究工作目标即研究目的是否已经达到;另一方面即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个性的发展的状况和程度进行评估,即测验此项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即学生发展目标是否已经落实。
科学、客观的课程评估能对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进行正确导向,使课程实验者明确自己的职责,自觉协调各种关系,提高工作效益。因此,对活动课程的评估分为两个层面:首先对活动课程的改革方案实施效果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其次对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效能,对所培养的人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估,即对学生全面素质、个性发展状况作出评估,真正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作为学校课程的总目标。
对活动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率的评价
决定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内容如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这些基本因素以外,教育过程,师资素质以及教育设施、教学设备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设计活动课程评估体系时必须遵循全面性和整体性原则,评估方案不仅仅对新课程实施结果——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估,而且应包括对新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评价,对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教育科学管理(含师资管理、设施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
一、课程方案评估指标
1.实验研究目标:对照研究目的进行分析评估。
2.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和课程分类(如必修活动课、选修活动课设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课程具体安排:各年级的周课时数和周活动安排总量,必修活动课、选修活动课的课时配比,各年级各类课程和各学科间的课时配比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的评估指标
1.教材编选:教材编选的原则及各种关系的处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教学实施:总指导纲要提出的教学原则、教学组织、活动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分类课程评估指标
1.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所提出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操作(动作)技能领域的基本要求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2.活动内容与活动教学:认知、情感、操作技能领域的学习水平分类和学习行为说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活动内容选择和活动要求确定的科学性、基础性、先进性和确切性。
3.活动组织与活动方式:活动教学组织结构形式的独创性、规范性及合理性和活动方式方法选择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4.活动效果:具体到某项活动或某节活动课价值判断,包括活动课评价方式方法,评价结果表达方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活动课程实施过程评估
1.为人教育实施情况2.智能活动实施情况
3.体能活动实施情况4.生活训练实施情况
5.特长训练实施情况
五、活动课程管理评估指标
1.活动组织计划2.活动教学管理
3.师资管理4.教学设施管理
对学生全面素质、个性发展状况的评估
根据活动课程五种门类划分方式,为方便教师的具体操作实施,小学生全面素质与个性发展状况评估方案按素质教育与课程目标分成五个评估系列(特长训练由辅导教师分别制订),并且遵循和运用以下评估原则和方法:
一、评估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评估要顾及两个全面,一是全面评估,二是全过程评估。
2.民主性原则。评估要体现广大师生的意志,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加评估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把学生放在接受教师评估的被动地位。通过评估总结成绩,找出不足,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3.科学性原则。评估要严格控制程序,评估手段要科学,努力做到准确、公正、可信。
4.激励性原则。评估能使师生适时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从而激发新的需要,增强目标意识,使自己不断朝既定目标迈进。
二、评估方法
1.定量和定性评估相结合。我国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水平,决定了必须以定量与定性评估有机结合的方法,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定量评估还是定性评估,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均可根据评估内容来确定。
2.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估相结合。对教育教学情况要注重平时考查和动态管理,促使素质教育健康、有效发展。根据不同类别活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平时考查表,既考查知识的掌握,更考查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和能力的形成。
3.自我评估与集体评估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互评等方法,考查师生在指导与学习中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因为评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促使师生努力沿着新的目标前进。
4.活动课程一般不进行书面考试,对学生的评估侧重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动效果上,学校可辅助采用评比交流、实践操作、展览会、作品鉴定、汇报演出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在活动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能力提高的状况。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活动课成果展示会,向社会和学生家长汇报。
学生活动课的成绩每学期综合评定一次,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记入学生成绩册和学生学籍登记表。对成绩优秀者可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特长认定。
附活动教学实例
做懂礼貌的好学生
活动目的
记住并学会准确运用文明礼貌用语,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活动内容
文明礼貌用语的模仿表演活动。
活动准备
老师设计制作各种情景的题目纸牌,小红花若干朵。纸牌内容为:见了邻居的叔叔、阿姨说什么;和同学放学分手说什么: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后说什么;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盒碰掉在地上说什么;别人向你赔了礼,说什么;向同学借橡皮擦怎样说等等。
活动过程
1.老师宣布活动内容、活动规则。
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游戏,没及时发现手帕被抓到的同学抽签表演。对照纸牌,抽到什么题目,就表演什么内容。如果答不出,再由其他同学抢答。丢手帕的同学注意每人只能被丢一次,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到答题机会。凡答得好的同学,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
2.活动开始。
(1)由一同学丢手帕,其他学生唱歌,边唱边拍手。
(2)抽签答题。
(3)抽签答题完毕,学生齐读《礼貌用语歌》。
见面问声“您好”,
分别说声“再见”。
得到别人帮助,
别忘说声“谢谢”。
妨碍了别人要赔礼,
诚恳说句“对不起”。
别人向我赔了礼,
赶忙说声“没关系”。
社会、家庭和学校,
牢记文明礼貌语。
分清场合灵活用。
大家心里都欢喜。
3.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使用礼貌用语,争当“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活动设计说明及实施建议
1.本次活动旨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培养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因此抽签题并不限于抽签题上几种,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自行设计一些抽签题。此活动可结合“学雷锋见行动”文明礼貌月活动进行。
2.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内容,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后再展开活动。
寻找春天
活动目的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活动,认识春天,认识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内容
学生汇报自己寻找到的春天。
活动准备
让学生在休息日或放学后观察自然界的树、草、花、鸟、河、土地、天气、人们的精神状态等。
活动过程
1.我说春天。
“我说春天”主要让学生谈观察到的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山水等等的变化。要说清观察的过程,观察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可爱之处在哪里。
学生说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把某一事物在春天里的特色说清楚就行了。说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与完整.注意遣词造句,达到既认识春天,又规范语言的效果。
2.总结。
教师对说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并指出学生在观察和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用赞美春天的歌声结束活动。
活动实施建议
1.活动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安排观察内容。
2.观察好是实施这项活动的前提。教师要有目的地使学生观察到不同的内容,从而使全班学生看到的春天是一个立体的、生机勃勃的春天。观察要注意安全。
伟大祖国知多少
活动目的
1.学生通过自身查阅材料、听取他人的介绍,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爱祖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活动内容
介绍我国的领土、气候、资源等。
活动形式
班级活动。
活动准备
1.每组推荐一名同学,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出发.阐明祖国的伟大、可爱,写成书面材料,以便在班会上宣读。
2.班主任进行提前指导:(1)介绍的思路;(2)内容分工;(3)落实具体材料。
3.在黑板上板书“伟大祖国知多少”的标题,渲染气氛。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做简短的导语后,班会开始。
2.依据各组的准备,顺次介绍我所知道的祖国。
3.班主任做概括性的总结,指出爱祖国的要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落实于个人的行动,并领读以下诗句:
这蓝的海,绿的平原,黄的高山,我无不对它们充满了热爱之情。祖国,我儿时的摇篮;祖国,我求知的学校。
祖国的大海,这是知识的大海。
祖国的平原,这是知识的平原。
祖国的高山,这是知识的高山。
活动设计说明及实施建议
1.准备要充分。
2.活动前一、二个周可以黑板报的形式,对伟大祖国的概况作些介绍。
书山有路,学海泛舟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虽与先天条件有关.但重在后天的努力,“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补拙”。
2.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逐步养成一种良好的学风。
活动内容
讨论读书与成才的关系及读书的方法。
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
1.预约认真读书的学生三人:
(1)智力一般,本人努力,认真刻苦学习并取得好成绩的学生;(2)注意课外学习,具有较丰富的课外知识的学生;(3)对某一本课外书读得较深透的学生。
2.要求以上三人写成读书心得或读书经验,以便在晨(夕)会上向全体同学报告。
活动过程
1.班主任宣布本次晨(夕)会的开法及意义。
2.分别由预约的三名同学作读书经验报告。
3.班主任简要总结,提出对读书的要求:
(1)要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
(2)读书要得法,求深解,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持之以恒。
活动设计说明及实施建议
本次活动,宜在教师的主持下召开。
我爱北京天安门
活动目的
培养向往祖国首都,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活动内容
介绍北京,了解北京,谈论体会。
活动方式
谈论式。
活动准备
1.调查、了解班上有无儿童到过北京的,如果有,引导他们做好简单的发言准备;如果没有,课外收集首都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宏伟建筑等图片,并弄清其名称,或者自己动手绘画“北京天安门”图画,以备展览。
2.录音机,《我爱北京天安门》磁带。
活动过程
1.听歌曲,引入主题。
2.图片展示。
(1)请到过北京城的小朋友介绍他们到过的地方及那里的美景。
(2)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北京城的图片或图画,并对自己的图片作一简单介绍。
3.唱歌曲,谈体会。
4.总结。
首都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全国人民最向往的地方,如今的北京城已逐渐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被世界誉为东方古国的一颗明珠,能不叫人神往吗?
活动建议
学生介绍自己的图片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设计问题要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背景。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内容,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后再展开活动。
同学之间
活动目的
明白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正确对待别人的缺点和错误。
活动准备
1.收集本班同学团结友爱的事例。
2.小品排练。
活动过程
1.介绍活动内容。
同学之间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应该正确对待。
2.事例分析。
①张东最喜欢给别人起绰号,班上有位同学脑袋大、身子瘦。他就给这个同学起了个绰号——“豆芽菜”。
讨论:
给别人起绰号,这种行为对不对?被起了绰号的同学心里会怎么想?
②吴小敏同学病了!听到这个消息后,二(1)班全体同学非常着急。他们决定由班委会的几个同学先去看望吴小敏同学,大家都把自己的礼物精心包起来,写上了祝福的话,因为小敏同学几天没来上课,班长主动承担了给她补课的任务。
讨论:
小敏同学收到礼物后心情怎样?
3.小品表演。
(1)表演
下课后,亮亮不小心打碎了华华心爱的小花瓶,两人吵了起来,旁边的同学怎么劝,他们都不听。从此,两人谁都不理谁。后来,两个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互相原谅了对方。
(2)讨论
同学之间有了矛盾能不能互相争吵?应该怎样做?
4.总结。
说说你以后会怎么做。
活动说明及实施建议
本次活动意图在于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活动过程中,可多收集一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例,发挥榜样作用。
不准私拆他人信件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懂得不能私拆他人信件,增强法律意识。
活动内容
看录像片,讨论问题。
活动方式
讨论会。
活动准备
摄制一盘与活动内容配套的录像片,放像设备一套。
活动过程
1.观看录像。
邮递员叔叔送来了小玲的朋友给她寄来的信,刚好小玲出去了,邮递员叔叔只好交给了同桌明明,请他交给小玲。明明怀着好奇的心情撕下了邮票,拆开了信件……2.分小组讨论:
(1)能不能随意撕别人信封上的邮票?
(2)能不能私拆他人信件?
3.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4.总结。
不管是父、母亲的来信,还是别人的来信都不能拆开,私拆他人信件是一种违法行为,撕掉信件上的邮票须经收信人的许可。
活动设计说明
这次活动的意图在于教育学生不准私拆他人信件。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知道撕取他人邮票是不道德的,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活动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一些法律知识方面的教育.从小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争当班级“小标兵”
活动目的
通过表彰模范,增强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为班级建设出力。
活动内容
评比、表彰。
活动形式
集体进行。
活动准备
1.做好象征标兵的鲜花标志。
2.列出所选标兵项目。
活动过程
1.出示鲜花,引题。
2.评选模范。
(1)主持人出题,学生民主推荐。
①文明礼貌的标兵是:
②遵守纪律的标兵是:
③助人为乐的标兵是:
④勤奋好学的标兵是:
⑤热爱劳动的标兵是:
⑥勤俭节约的标兵是:
(2)当众公布六名模范的姓名。
3.表彰标兵。
(1)请六名标兵登台。
(2)班委给他们戴上相应的鲜花标志。
(3)全班鼓掌祝贺。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