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活动教学
16416800000005

第5章 活动课教学原则(1)

活动教学原则是活动教学原理与活动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它反映了活动教学规律,是实现活动教学目的的有效指导。

活动教学原则的提出,体现着人类共同的智慧,同时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活动教学原则是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教学原则中有关促进积极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实践基础上,结合培养未来开拓、创新人才的目的,深入探索年轻一代发展的最佳途径前提下,逐渐形成和提出的。它反映了现、当代思维科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综合研究成果,也反映了近、现代以来崇尚的主体精神、科学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因而是整个时代的产物。

活动教学原则主要包括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它们和现、当代的主要原则有直接的关系,是现、当代主要教学原则的进一步提炼和具体化。

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指的是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儿童、青少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认识活动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发展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质。活动教学原理中的主动性原则是在现、当代主动性原则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活动教学的主动性原则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为理论基础,把教学认识活动看作是学生主动变革现实客体或知识客体的过程,是主动探索事物由来和发现其间关系的活动,是不断改进已有认识不断成长的历程。总之,是一种主动、能动的活动,而不仅仅像以往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那样,只是要求促进积极的认知活动,而不管促进的是积极记忆还是积极探索的活动。也可以说,活动教学的主动性原则要促进的是学生的科学认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观念或思维的活动。主动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由实际问题开始,激发主动学习的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间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由一些事实法则向另一些事实法则过渡,加上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此教学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就是以往教学知识开端论,它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学习顺序并非是儿童感兴趣和希望的形式,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逻辑和自己的思路所设计的教学认识过程,学生看不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更无法在知识学习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倦情绪,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活动不积极,形成教学质量无法稳步提高的局面。

活动教学则不同。它是以儿童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着手,展开师生问共同的解决问题过程,因而它能激起少年儿童的探索兴趣,也能激励他们自己用全部力量去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动机。活动教学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儿童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或需要为基础,而是以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问题作为教学认识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使学生具有浓烈的探索兴趣,而且使这种兴趣与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加大探索力度,发展主动探索的态度

活动教学建立在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基础上,它不像以往教学那样依赖教师传授和演示知识,也不像以往教学那样只要求进行应用性的练习,以达到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共同或单独地探求发现知识由来,课后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进行扩大知识面,以期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一句话,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和应用知识的学习大得多。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起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而且因探索活动成功所带来的心理愉悦,逐渐地养成敢于探索的积极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倾向。而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一般都是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的办法,往往使一些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不情愿的态度,从而不能有效地参与教学认识活动,而在主动探索活动中养成的积极态度则直接地促进了学生健康个性和不怕困难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三、采用交流方式,激励主动开拓精神

以往教学是个体间孤立和封闭的学习活动,没有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因而学生的主动性全凭个人自觉性和能力为基础,很容易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放松。活动教学则不同,不仅以主动探索发现的活动激发兴趣和动机,还以群体间经验交流的方式使儿童表现他们的能力,使他们互相启发,产生更多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精神;同时,同伴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还使儿童逐渐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成为主动开拓精神的基础。

总之,主动性原则要求以主动探索发现的学习发展学习的动机和态度,培养主动的一代。

以上所述也许使一些人疑惑:既然学生从事主动探索的学习活动,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里呢?我们说,主动性原则虽然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教学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因而要求教师不仅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和认知能力有深切了解,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方案,引导学生从事发现的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也许有人认为主动探索的学习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不适合年幼的学生。其实这是一种保守的看法,年幼的学生同样具有探索的兴趣和愿望,问题是为他们设计适宜的探索方式和方案,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从事独立的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学习,他们从自然界和地区图书馆查找资料,写出探索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从小培养起独立探索的能力。前苏联的马赫穆托夫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问题教学分成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到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四级水平,也是为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需要。总之,主动性原则强调学生参与认识活动的积极状态,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强调教学对个体认知、情感、态度倾向的不断影响,不仅使学生形成和增长关于现实世界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理论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实现个体认识和经验的不断成长。

发展性原则是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猛增和“知识爆炸”的情况,使人们认识到重要的不是掌握继传性的知识,而是发展起探索知识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因此以某些大国的军事竞争为背景,世界各国兴起了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发展性原则就是在那时被提出的。然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发展性原则除了发展个体能力的涵义之外,还被赋予发展知识和个体的要求,这反映了现、当代科学认识活动对新精神的影响。总之,发展性原则成为全面发展个体能力素质的要求,充满了科学批判精神。

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确立对知识、经验的不断发展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