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6417100000015

第15章 沟通技能(2)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从对方得到的是什么?大多数人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获得理解。”如果对方认真地倾听了你的表述,然后将他对你的准确理解传达给你,而不加上任何评判,你会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极大的尊重和一种安全感,从而对对方产生好感。可惜,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少,在交流时人们或者缺乏合格的倾听,从而无法准确地理解对方。或者即使理解了对方,也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传达此种理解,从而使倾听的成果不能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不错嘛”、“你真行”之类的陈词滥调,或者是一番认真的赞扬或批评。在生活中,客套话由于司空见惯,因而虽然让人感到有点虚伪,但还不至于有什么坏处,但在心理咨询这类有一定深度的交往中,客套话便无助于关系的深入,甚至会使对方产生戒心。

一、神入:为人处世方式与沟通技能

神入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传达对他人的理解,从而与他同在的方式。确实,一个时时能从他人的角度准确理解他人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此种神入的关系是一种心心相印,它不一定要用言语来表达。例如,教练对暂时受挫的队员的一瞥,往往就向他传达着“你为自己的疏忽而感到非常痛悔”的理解。

作为一种沟通手段的神入,包括基本的神入,它仅限于针对当事人眼前所说话语中所包含的情感及引起情感的经验和行为,表达你的理解;还包括深层的神入,它针对当事人整段话语及整个背景中所包含的主题而给出你直觉的理解。一般来说,深层的神入即一种深层次的、整体性的理解。虽然它是以当事人的话语为依据的,但它往往针对当事人未必清醒地意识到的主题,因而深层的神入带有挑战性质,一般在咨询关系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运用。

二、神入的奇妙作用

神入是心理咨询中极重要的沟通手段。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它是传达谦恭的工具,有助于你同当事人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

2.当事人在得到了理解时,便倾向于更广泛、深入地探索实质性问题,于是神入促进了当事人自我探索。

3.当你将自己的理解与当事人共享时,就能够检查你的感知是否正确。

4.神入的涓涓细流为当事人提供了支持。

5.神入是一种交流的润滑剂,使人们体会到一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气氛。它促进了对话,推动着相互合作。

6.由于神入是对核心信息的理解,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这就促使当事人和咨询师集中起注意力。

7.由于神入的规则很清楚,不允许给出评判和忠告,这就约束咨询师不要偏离正轨。

8.当事人在得到充分的理解后,对进一步的干预就不容易产生勉强与抗拒。因此,神入为挑战奠定了基础。

为了比较全面地给出神入性应答,神入应传达对当事人的情感和引起情感的经验或行为的理解。伊根建议初学者可以利用一个公式:“你感到……因为……”(一个熟练的咨询师便不需要再运用公式)。请看下例:

当事人:姓张的就是盯着我,我稍微违反一点纪律,她就当着全班人的面臭骂我,对其他人她就不是这样。

咨询师:你感到挺气愤,因为你觉得张老师老是找你的茬,也不公平。(基本的神入)三、突出重点的神入

如果当事人的情感或经验是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咨询师也可以有选择地强调某一方面。例如:

当事人:老板这样蛮不讲理,我真想跳上去揍扁了他。

咨询师:老板的行为使你肺都要气炸了。

当事人:我母亲一会儿说我孝顺,一会儿说我没良心,有时候骂我对父亲不礼貌,但马上自己却骂起父亲来。

咨询师:这种自相矛盾的事挺让你反感。

四、掌握时机的神入

上述两个应答,前一个强调情绪,后一个强调体验(经验),因为咨询师认为这是当事人的核心信息。对于当事人还不愿意涉及的敏感话题,咨询师可以在神入中暂时避开它,以免引出当事人的抗拒。例如:

当事人(以一种高兴的口吻):小张已经好久不搭理我了,昨天她终于板着脸对我说了一通。让我把心思集中在学习上,虽然我感到这好像是父母的口气,但我想她是为我好。

咨询师A:我看出你担心你们的关系会中断,虽然要承认这一点也许不容易。

当事人(脸涨得通红):噢,我也说不上来,实际上她还是关心我的。

咨询师B:她希望你不要荒废了学业,虽然她的口气有点像教训人,但你还是感到这是对你的关心,因为你觉得毕竟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当事人:是的,也许我对恋爱投入了过多的激情。

咨询师A的应答过早触及了当事人的敏感点,反而使当事人缩回到他的自我幻想中。咨询师B抓住了当事人有所醒悟的一面,使当事人更深入地进行自我探索。

因此,神入应该服从于咨询的目标。因势利导地帮助当事人逐步地向前推进。咨询师不一定要对他(她)所察觉的当事人给出的全部信息作出神入,有些可以先存档,待条件成熟时再结合当事人的其他话语进行反应。

五、准确地神入

神入虽然不要求面面俱到,但应该尽量准确。然而,要做到每次神入都准确是不可能的。咨询师不仅需要排除倾听时的干扰,还要密切注意当事人的反馈,以便确定你的神入是否击中了要害,并决定下一步的反应。当你的神入切中了要害,当事人往往会继续深入探索自己或明确表示:“那正是我的意思。”否则他们会或者沉默,或者话语不连贯,或者话题偏到其他方向,或者明确告诉咨询师:“那不完全是我的意思。”咨询师如果感到对自己给出的神入把握不大,往往可以加上诸如“也许我说得不太准确”之类的话,或者在察觉到当事人所给出的否定性线索后,进一步引出当事人的反应:“我希望你能告诉我,我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由于注意力分散等原因没有听清当事人的话,你应该诚实地表示:“请原谅我没有听清你的话,能否再重说一遍。”那种“嗯”“好”之类的含糊其辞的敷衍是不明智的。准确的神入,再结合其他的沟通手段(如探究和挑战),可以使对话不断地深入,形成良性循环。

有时候我们不仅需要神入的准确达意,还需要能够传神。

当事人(12岁):张老师就是看我不顺眼,老是挑我的毛病,我逃学不比王勇多,可她老对着我嚷嚷,她就是偏着王勇!

咨询师A:你很难理解她为什么老抓着你不放,给你那么多约束,这不够公正。

咨询师B:你气死了,她为什么总是揪着你不放,这让人感到太不公平。

咨询师A的应答有点儿矫揉造作,与12岁孩子的口气不协调,因此比较难以在他的心灵上引起共鸣。反映当事人个性的神入往往有助于提高当事人的自我责任感。

六、建立神入的行为模式

为了提高神入的质量,记住以下的提示是有益的:

给自己留出适量的时间作准备。初学者往往没有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当事人的话语。其实,即使是专家,也需要停顿一下,以便考虑当事人的核心信息是什么,自然,他们所用的反应时间要少一些,但这只能是长期磨炼的结果。

应答要简短。初学者应答往往长篇大论,其实神入的艺术也体现在既短又能抓住要旨,这才显出本事。

既传意达神,又不要单纯模仿对方,鹦鹉学舌并不足以体现你与当事人的同在。只有经过你的认真消化,将精华反馈给当事人,才体现出你尽心竭力地为他服务。

避免给出自己的评判或解释。例如,某个咨询师也许这么说:“阿华,你说起你的意淫问题,你是否觉得它与你母亲在你幼年时同你过于亲密的关系有关。”这一应答的真正含义似乎是,当事人掩盖了关键问题。在这里,咨询师再次把验证自己的理论而不是当事人的需要放在中心地位。

避免陈词滥调。例如,针对处于自杀危机中的当事人,某些咨询师也许会说:“有很多人面临着比你困难得多的情况。都不会想到自杀,难道你就这么一条路可走吗?”这是典型的陈词滥调,它将咨询师变成了教导者,它实际上是在说:“你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不必小题大作。”实际上,自杀者最需要的是理解,是准确而完整的神入,而不是任何评判,神入至少使他感到世界上还有人能够理解他(她)。

避免一言不发。否则当事人会以为他(她)刚才说的话不值得回答。

避免给出忠告。在日常生活中朋友之间往往互相给出忠告或建议,这是友情的象征。但当事人首先需要得到充分的理解。忠告不仅往往先于理解或干扰理解,而且往往损害了当事人的自我责任。一般来说,结论或决策要由当事人自己去做。

不要让同情和赞同妨碍你实现目标。同情是人类的天性,但它并不等于神入,神入不包含任何个人的立场。神入的目标是表达你的理解,同情则可以歪曲客观的理解。如果妻子伤心地诉说着丈夫的过错而对自己的举动丝毫不加检点,这时假使你付出同情,便使你实际上成为她的同谋,这对双方都不利。

避免一味地神入。有些咨询师对于向他人表示谦恭感到舒服,而对于向他人挑战则很不习惯。他们往往满足于神入带来的关系改善,使当事人增强了自尊与自信等效应。却没有充分注意到这对于许多当事人来说,还不足以使其投入行动。停留在神入阶段,往往使咨询不能发挥真正的功效。另有一些咨询师过多地运用神入,是由于他们没有学会将神入与探究和挑战结合起来运用。过多的神入还可以产生直接的消极效应,使当事人感到对方虚伪,在许多情况下可用非言语方式表达神入,以便精简神入性应答。

探究——帮助当事人自我探索

探索问题,澄清问题,不应该被看作主要是咨询师的事。在某些咨询师看来,在咨询的初期阶段,他们提出一系列问题,搜集各种必要的信息,然后给出评估或所谓“诊断”,就像医生。在这一阶段当事人是被动的,因此,所谓探究便没有多少技能可言。与医学一样,心理咨询也需要先对问题作出初步评估。但与医学根本不同的是,在心理咨询中,评估本身就是一种干预,它是由当事人和咨询师共同完成的,当事人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对自己进行探索和评估,从而提高自己。事实上,当事人缺乏认识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这本身就是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此外,不断深入地探索问题,是贯穿于整个咨询始终的一个过程,这也与医学不同。于是,探究便不仅仅是一种我问你答式的索取信息活动,而是一种激励和引导当事人拓宽自己的视野,并进行自我探索的艺术。探究不仅仅指向过去,使当事人和咨询师更清楚地了解整个问题;它也指向未来,引导当事人探索较理想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或实现目标的种种策略。

一、探究的多种形式

1.促使当事人谈论和澄清问题的陈述和要求

提问并不是探究的惟一方式。提问往往更容易引起某些当事人的抵触,而且难以发挥当事人的主动性。例如,一个非自愿的当事人走进来后也许便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生气,咨询师以陈述来进行探究:

咨询师:看来你心里不痛快,对此我有一些猜测,不过你也许能帮我解开疑团。

当事人:是的,你们根本搞不清楚我在想些什么,你们总是自以为是。

当事人的话匣子打开以后,便可能渐渐步入正轨。探究的陈述也向当事人提出要求,请他们根据经验、行为和情感的框架来更具体地谈论问题。例如:

咨询师:你谈起了在拘留所挨打的事,为此你心情十分痛苦。也谈起那些伙伴们做了不少坏事,你对他们很不满意,甚至还发生了争论。不过,如果你谈谈出去以后准备做哪些事情,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来想想办法。

通过探究,咨询师帮助当事人填补图像中空缺的部分,或者将他(她)导向未来。当事人往往将自己看作纯粹的受害者,看不到自己可以采取行动去改变自己,为自己创造美好的未来。

2.感叹语

激励或探究也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例如:

当事人:我几乎一切都完蛋了,女朋友吹了,考试彻底失败了。

咨询师:几乎一切?

当事人:嗯,说一切都完了,大概有些夸张。

激励和探究也可以是非言语性的。例如:

当事人:(踌躇着说)这件事我没有告诉过任何人。

咨询师:(稍稍前倾,与当事人保持关切的目光接触,但什么也没有说)当事人:(哭泣)我爹是个畜生……

探究虽然是一种影响形式,但不是向当事人强讨。诸如“不要怕,说下去,我会给你保密的”之类的话,就带点强讨的味道,这样反而有可能使当事人缩回去。正因为探究不带有任何强制性(不同程度的威压,是导致当事人勉强或抗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它的强度就需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而定。

3.提问

帮助当事人使谈话更加具体和开放。恰当的提问将有助于你同当事人的沟通。但是,咨询师往往提了太多的问题。明智的提问应遵循以下准则:

(1)别提太多的问题

使当事人要做的事只剩下被动地回答问题,这样做也可能使当事人产生一种被盘问感。有时咨询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话题,便以提问作为填充物,甚至他自己也没有打算听对方回答,对此当事人能感受到。

(2)提问聚焦于目标

由于提问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咨询师手里,因此特别要加以控制,不要漫无边际地提问,不要让提问成为无话可说时的填充物,或者变成为了验证咨询师的某个理论的手段。例如,某个因遭受强奸而正处于危急状态的当事人如果被问到一系列有关幼年时父女关系的问题,她会因此疏远咨询师,因为咨询师的提问没有对她最为急迫的需要给以关注。

(3)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帮助当事人更具体的谈论经验、行为和情感封闭性的问题只要求给出“是”或“否”的答案。开放性提问则可以引出多个答案。但开放性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一定的指向性。例如,“你喜欢她吗?”就是个封闭性问题。答案是惟一的,喜欢或不喜欢。这种回答显然比较抽象,你不得不再提出一串问题。“你对她的感觉如何?”是个开放性问题,它既给当事人相当的自由,使他或她能更具体地谈论这一话题,同时又有一定的指向性。开放性的提问也需要有针对性,例如面对当事人比较空洞的叙述,我们可以问:“他实际上干了哪些事?”这里当然不排斥有时也需要提封闭性问题。

(4)可以将提问用于澄清情况以外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