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6417100000022

第22章 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6)

嫉妒既毁人,也是干扰自己的源泉。因为嫉妒,就会把宝贵的精力消耗在如何贬抑、诽谤他人的小动作上。由于嫉妒,其一,会把朋友当作对头,从而使朋友远离,陷自己于孤立的境地。嫉妒者不能从强者身上吸取力量,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因而严重地阻碍自己进步。其二,嫉妒者道德品质低下,私欲膨胀,因而易造谣生事,挑拨离间,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甚至昧着良心干出缺德的事情。其三,嫉妒者甚至会断送自己的一切。有不少人由于嫉妒心理的恶性发展,而身败名裂,触犯刑律,受到法律的惩处。其四,嫉妒者由于长期处于压抑、自扰之中,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和功能紊乱,心理异常变态,严重时甚至生命不保。

嫉妒损人毁己,同时也危害工作、学习、生活,危害国家、集体利益。有嫉妒心的人,多半心胸狭窄,他们爱慕名誉,但又不愿作艰苦的劳动,自己无能、无才、无为,也不愿别人有能、有才、有为。他们的情感、心态是与社会的进步不相容的。

二、嫉妒的矫治技巧

培根说:“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因为嫉妒是一种游荡的情欲,能享有的只能是闲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单纯、幼稚,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还正处在逐步形成阶段,应帮助他们克服嫉妒心理,具体说来:

1.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嫉妒

嫉妒是一种有害的令人讨厌的情感,它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感情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嫉妒心理的作用,人会变得冷漠、孤僻、空虚、焦躁、阴沉、退缩。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嫉妒的危害,并将其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

2.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

良好的班集体心理环境,有利于消除嫉妒并防止嫉妒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环境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友爱、积极向上的,应该是和谐、融洽、宽松、合作的。在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环境中,学生对学习生活才能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

3.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

青少年情感丰富,活泼好动,他们极易受暗示,可塑性大,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习惯,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充实和满足,应该培养发展学生正当、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抑制和消除嫉妒对学生的侵扰。学校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化、体育、科技、娱乐、旅游、社交、参观、访问等活动,使他们在紧张的文化学习之余,在各种文体、科技、社会活动中调剂精神,开阔视野,增强心理适应力,培养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品质,抑制嫉妒情感的萌芽和滋长。

4.提倡友好竞争

竞争是医治嫉妒病的特效药。嫉妒是无能和自私的化合物,而公平、友好的竞争,要依靠能力与智慧。青少年学生书画水平,演唱技巧,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考试测验考分的增加等都离不开勤学苦练。我们要通过竞赛,比谁学习勤奋、刻苦,比谁考试成绩优异,有较高的技能技巧,使全体学生都有能力参与竞争并通过竞争得到提高。

5.教给具体方法

缓解和消除嫉妒心理,下列方法可供一试:

(1)示弱转化法

培根认为人们消除嫉妒的惟一方法,就在于投放一份献祭品,或者推出一位替身。他还指出了一种避免嫉妒的方法,故意地、部分地损伤自己或是贬低自己:“有智之人则宁可给嫉妒贡献点什么,有时在自己不甚关切事件中故意让人阻挠或压倒。”这种向心存嫉妒的同学坦率地暴露自己弱点的做法,称为示弱法。它可以缓和对方的自卑感,产生平等意识。

除暴露弱点外,被嫉妒者还可以巧妙地向心存嫉妒的同学请教一些难题,真诚地与之商讨,化解对方情绪,缓和嫉妒心理。

(2)人际沟通法

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主要集中在与班内同学的交往,这是因为同班同学在一个集体中学习、活动,容易互相了解和交流思想。这样,嫉妒产生、发展乃至消弭,一般在班级范围内。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指导学生主动与心存嫉妒的同学交往,在交往中理解、体谅帮助嫉妒者。

(3)精神发泄法

精神发泄法也称情感宣泄,是指通过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懑情绪而保持心理平稳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遭遇挫折时产生紧张、焦虑、嫉妒的情绪,这种情绪通过种种形式发泄出来,心理才能保持平稳。如果抑郁、孤僻、冷漠、刻薄的情绪得不到发泄,随着挫折的增多,消极情绪日积月累,往往会导致心理障碍。

日本一家电气公司,设了所谓“情绪发泄室”,室内挂着公司老板笑容可掬的照片及橡皮作的模拟人,近旁放着各种棍子,受挫职工可以进去用棍子或拳头任意痛打橡皮人,以发泄自己的怨愤,然后再进车间从事劳动。古人说:“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意思是说被堵塞的河流,一旦溃决,伤害的人就会很多,因此,治水应该开通河道,使它畅流。这些都启示我们,应该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允许他们将心里话说出来,给他们发表意见、倾吐怨愤的机会。实践证明,当某个学生正受着嫉妒的煎熬时,首要的是将郁积在心底的烦恼讲出来,口头书面让他陈述均可,在对嫉妒产生的原因做出仔细分析后,可以找其个别谈话,帮助出主意,提希望,把嫉妒者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消灭、遏制在产生问题行为之前,让陷于苦恼的学生摆脱矛盾,稳定情绪,保持较为理想的心理状态。

(4)自我调节法

自我调节法,是指个体通过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调整,保持内心平衡,防止嫉妒心理产生的一种方法。例如,有同学想加入歌咏队,但选拔时没轮上,于是就进行自我安慰:“这几天嗓子痛,没唱好。不过,参加歌咏队也没啥好处,耽误学习。”这种“酸葡萄”式的辩解有助于精神安慰,在某种条件下不失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逆反心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和教育情境的客观因素,也有青少年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这里仅从几个主要方面分别作简要说明:

1.造成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

造成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原因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

(1)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

这种意识形态既能给青少年学生的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给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从逆反心理的种种表现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遵守纪律当作是“缺乏造反精神”:把劝阻同学打架斗殴看作是“孬种,不够哥儿们义气”:把刻苦学习、努力为人民服务看作是“傻瓜,不懂得人生价值”等等。所有这些错误思想往往是剥削阶级意识在青少年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低估了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可能通过各种渠道给他们造成的伤害,把各种逆反心理都单纯地看作是学生个人的认识问题,这对帮助他们克服逆反心理是极为不利的。

(2)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常见的情况有这样几种:①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学生原有的需要。人的各种行动都是以满足个人(社会)的某种需要为前提的。在学生还没有产生一定的需要以前,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他们的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此外,当学生产生一定需要以后,对他们提出的要求过高过急也是难于被接受的。②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青少年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我们对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有人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他们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但是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③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如果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赶出教室、咒骂,以至拳脚相加等,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④教育者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的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⑤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教师把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教给学生,就其本身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口头讲解或劝导;另一是展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两个方面都是需要的,但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自己说的是一套,行的又是另一套,就很难发挥教育作用,这种矛盾会大大降低教育者的威信,也会使学生反感,对一些正面宣传教育的信息产生逆反心理。

(3)家庭和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范围,社会上和家庭中的一些逆反现象都会直接间接影响着他们,尤其是一些后进生更容易接受那些不利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比如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不正之风,都可能影响着敏感的青少年学生,以致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总之,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也同样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所不可忽视的。

2.造成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

青少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除了上述分析的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仍然是他们自身的内因起着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

(1)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所引起

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童年期的学生,一般以孩子自居,遇事依赖成人,尤其是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听话”和“服从”是公认的准则。到了少年期,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我”变了,不再是孩子,像个大人了。因而他们从心理上要求改变童年期一切依赖成人的状况,要求像成人一样,或大体上一样,参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这种社会独立性使青少年学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对他们新发展起来的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意识看不到或估计不足,习惯地拿他们当孩子看,还是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你认为他不听话,他认为你不尊重他,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2)青少年学生主体内部的综合心理因素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综合心理因素主要指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意识过强,过分强调自我,受好奇心的驱使,偏激片面地看问题等。它是产生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直,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一番,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疑问。加上他们保守思想较少,富于想象,往往在学习中提出一些与师长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设想和看法,并乐于尝试一些在教育者看来是不可能或不必要的新做法。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尤其是对那些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3)青少年学生认知水平的偏差影响

青少年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的和辩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青少年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的引导技巧

为了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必须探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策略。这就要求每个教育者不仅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正、负影响等进行系统性研究,而且要广角扫描,重视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相连的各方面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掌握引导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具体力求做到如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