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6417100000024

第24章 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8)

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失当,是形成青少年学生心理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学生是在教师的教育下成长的,教育者的教育方法能否适应他们心理,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成功,而且也关系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即心理健康。如果教育方法适应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教师埋首于赶进度、改作业、各种考试、竞赛,加之超负荷的工作。教师也顾不上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研究他们各方面的细微变化并加以科学地指导说服。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了一些生硬乃至错误的教育方法。如,因学生的错误而讽刺、挖苦、嘲笑甚至体罚他们,或者以请家长到学校威胁青少年学生,当着他们的面告状,甚至训斥家长,青少年学生心理受不了这种不良刺激,自信心、上进心就会受到伤害。尤其对个别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缺乏客观的评价。一些青少年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理解问题迟钝,因而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就大,遭受的失败、挫折体验也多。他们虽然很用功,但力不从心,每失败一次就增加一次痛苦,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只看到他们的学习结果,不愿去了解他们所花费的代价,不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客观的评价。因此,他们受到的往往只是训斥和羞辱。有的教师采取了作业惩罚、留校“补课”、站着听课、不许进教室等错误方法,使青少年学生感到上学犹如遭罚,学校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可爱之家,教师也不再是可敬之人,即使有再大的困难也不敢诉说,同教师保持距离,与同学发生隔阂,人际关系极不和谐。在这种消极情绪控制下,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总有一种压抑感,从而造成心理障碍,性格越发变得执拗,对一切表现得无所谓,形成心理冷漠。

3.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必要基础。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家长的乐学敬师能够激发孩子对教师、对学校的向往,家长的溺爱和专制则可能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实践表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甚至使他们沉沦不振,心理冷漠,这种家庭大致有四个类型:(1)离异型家庭。父母因感情不和经常吵吵闹闹以致离婚,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抚爱,或者跟随再婚者生活,受到继父或继母的冷遇和歧视,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2)放任型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未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常常使孩子在活动中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样,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中只盯住眼前的得失,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3)失调型家庭。父母都想管教孩子,但步调不一致,方法失控。有的家长过分专制,听到教师关于孩子在校情况的反映后,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训斥,甚至拳脚相加,使得孩子孤注一掷,有的甚至把对家长的怨怒迁移到教师身上,与对教师的怨怒与怕交织在一起,形成冷漠心理。(4)“四二一综合型”家庭。父母把孩子捧为“掌上明珠”。视为“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娇宠溺爱,百般顺从。孩子变坏了,反而袒护纵容,怨天尤人,指责学校和教师。这种学生因而缺乏独立性,意志也异常薄弱,一旦离开家庭,稍遇困难,便会发愁;遭受挫折,更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二、冷漠心态的矫正技巧

冷漠心态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尽管数量不多,但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却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积极措施,使青少年学生的冷漠心理得到有效的矫正。笔者认为,常用的矫正策略有如下几种:

1.重塑理想信念,促进自我转化

造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理想和信念的丧失。应该说,青少年学生刚跨入学校生活时,是充满热情、有所追求的。但是,在他们饱吮学校生活中的阳光雨露,领略社会的习习春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碰到多种多样的、来自各个方面的阴暗面,遇到一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这时候,他们的心理便会发生矛盾、冲突和动摇。有的青少年学生会想,所谓“美好理想信念”原来不过如此。有的青少年学生会认为“我算看透了”,热情就会逐步变成冷漠。对待青少年学生中的这种冷漠,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善于全面地、科学地观察事物,从本质上去理解问题,把熄灭了的理想和信念的火炬重新点燃起来。社会、学校中存在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放弃理想和信念的理由,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各种各样的消极面,才会需要你们青少年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满腔热情地为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克服青少年学生的冷漠心态,教育者的一个重大责任就在于唤起他们的自尊,增强自信,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转化。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古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待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不能自爱自重,对自己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估计过低,常用别人的特长来比自己的不足,自然相形见绌。因此,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不能因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存在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不但要能看到自己的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和过人之处,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

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正确地表现自己。如上所述,冷漠心态往往是由于累受挫折而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所致,因此,要消除这种怀疑,除了正确评价自己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一些心理卫生学家建议,具有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成功都会增强人的自信,任何大的成功都蓄积于小的成功之中。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青少年学生的自卑冷漠心理。

再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能正确地补偿自己。人的心理与生理同样具有补偿能力。为了克服青少年学生的自卑冷漠心理,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而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实屡见不鲜。我们读达尔文、康德、拜伦、培根的传记后,就不难发现,他们的优秀品格和一生的辉煌成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个人缺陷造成的。所以说,人的缺陷,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改正而已。只要我们下定决心,讲究方法,因势利导,我们就可以把自己调整好。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帮助青少年学生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以逐步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冷漠心理。

2.认清形成过程,确立科学态度

正确认识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克服教育工作盲目性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所以会出现冷淡、消沉、自卑、怠惰等冷漠情绪,都有一个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育者要提高矫正工作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就必须对这一过程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在这方面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冷漠心理行为出现的大概时间及在这以前的表现情况;冷漠心理行为增多以后到现在有哪些起伏变化;现在这些青少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具体表现情况及其自身对所处境况的想法。一名青少年学生从正常状态变成有明显的冷漠心理行为,总是有一个起始和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出自四个方面:青少年学生本身思想认识、思想方法、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外界(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消极因素的引诱;学习生活中各种挫折所造成的不良情绪;教师、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并且这四个方面往往是综合发生影响的。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认识这些方面问题时,应注意联系起来进行总体分析。

在认清形成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过程的基础上,要做好教育矫正工作,必须对他们确立科学的教育态度。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矫正工作易于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这类学生对教师、对集体的疑惧和拒绝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虽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出现在教师和学生集体对他们的认识和态度上。尤其是“落后生”的称呼,教师的批评、讥讽,同学的指责,集体评先进受影响时遭到的议论,由于老师、同学告状及自己所受到家长的惩罚等。这一切只能强化冷漠学生的拒绝心理,增加教育工作的困难。所以,在教师和同学中确立对冷漠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是促成他们接受教育影响的关键。

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应确立的科学态度还包括从他们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出发,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原有的心理状态水平是他们前进的起点。他们所以会形成某种心理状态,是在其前一阶段成长过程中,家庭、社会、学校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不管这些条件的提供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是出自好心还是出自恶意,它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矫正青少年学生冷漠心理的教育工作,不仅要下大力气改变其原有的影响结构,建立新的影响结构,还要促成他们改变旧习惯、接受新的影响,这是需要长期进行的细致工作。教育工作者对冷漠学生进步程度的要求必须与自己推进工作的程度相接近。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实际,单纯要求他们必须提高到什么水平,尽管教师出自好心,也只能起到揠苗助长的作用。

3.摸清“心理禁区”,激发积极情感

心理学的研究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几乎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存在着一个“心理禁区”。具有冷漠心态的青少年学生,这种“心理禁区”更为明显,谁要有意无意触及到它,都会引起强烈反应,从而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困难,甚至导致失败。因此,准确地把握冷漠学生“心理禁区”,对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冷漠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谓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是指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最怕别人知道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痛。一旦有人提到或触及类似问题,便非常敏感,“心理禁区”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缺陷。如某些先天的残疾,以及由生理缺陷引起的与常人不同的生活习惯等。这本来已经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别人一提及,其自卑心便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和伤害。二是心理状态。冷漠学生因时因地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如新生入校,由于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原来有毛病或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的敏感点就是怕别人瞧不起。二是家庭问题。如果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工作不体面,地位卑微,家庭住房简陋寒酸等,都可能成为冷漠学生的敏感点。他们觉得这些因素使自己抬不起头来,比别人矮一截。

由于具有冷漠心理的青少年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当触及这些问题时,反应也就各不相同,有的是一触即跳,有的是脸色陡变,有的则“阴云笼罩”,更有甚者会一时想不开,走上绝路。表现形式尽管不一,但被触及“心理禁区”的冷漠学生大都会出现厌烦、憎恶、气愤等消极情绪,产生排斥、拒绝、漠然处之等行为反应。由此可见,认真了解并准确把握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并尽力不触及,是教育、理解、关心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表明,积极的情感,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则带来排斥、拒绝。所以,要想冷漠学生不因为碰到“心理禁区”问题而产生消极情绪,教育工作者就要恰当地引导、激发冷漠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要给他们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比如对冷漠学生中的生理缺陷,某些生活习惯上的怪癖,我们应给予深深的同情和谅解。要知道这些青少年学生尽管有某些先天不足,但他们同样渴望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教育者对此要给予充分理解,而不能有丝毫的嘲笑和轻视。其次,要善于引导。有些冷漠学生“心理禁区”的问题,实际上是由本人和社会上某些偏见造成的。如上面提到的“家庭成员名声不好”,或家长工作不体面等,对于青少年学生本人来说,实际上是无法选择的,他们大可不必为此背包袱。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冷漠学生克服偏见,正确认识社会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的道理。这有助于消除冷漠学生的“心理禁区”。再次,要注重激发冷漠学生的兴奋热点,通过有效的心理补偿,克服心理过敏。要教育他们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内心深处转向外部世界,亦即丢开个人顾虑,少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而更多地投入学习、工作。因为任何一个人对自己成功的历史,辉煌的业绩都会自豪。因此,我们在思想教育中应努力展现冷漠学生的长处,让他们重温自己的业绩,平时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减少挫折,使他们在同学心目中和自我心目中重新塑造自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