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基层干部读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18800000018

第18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答(2)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解决“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决“怎样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

“三农”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是中国社会的最大群体,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中心问题,要把维护实现农民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核心。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要把稳定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作为重要的政策基石。农村是农民和农业的载体,是农村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总纲、这个关键,全面解决“三农”问题。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建设放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大格局中,统筹谋划城乡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和公共事业发展,而不能把解决“三农”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的事、农村的事、农民的事,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有参与发展的愿望,有参与发展的能力,有参与发展的机会,有参与发展的岗位。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解决农业的问题,缩小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效益差距,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效益。

要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新增财力的使用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做到总量增加、比重提高。要通过改革彻底瓦解城乡二元结构,清除对农民的不合理限制,赋予农民平等的公民待遇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加快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切实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怎样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农村科技创新尤其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相比于其他科技领域更显薄弱。据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304%,获奖农业科技成果的平均转化率为535%。我国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增长的比例只有30%~40%。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一﹑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

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建立以国家科技机构为先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科技组织为骨干,农业科技专业队伍和农民技术创新示范户为主力的产、研、学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农业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创新保障体系。国家和社会基金农业技术创新项目,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课题招标、择优委托。龙头企业联结范围内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与龙头企业的科技机构密切协作、统一政策和技术标准,共同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二﹑广开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体系广开投资渠道,完善多元化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体系,就是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技术创新投入,加大风险投资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化保险制度,促进农业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双赢互动、协调发展。金融机构要将高科技农产品加工和循环转化技术创新项目作为信贷支持的重点。要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拓展科技直接融资市场。应支持协助科研单位和企业扩大融资渠道,拓宽融资领域,向市场筹措资金。

三﹑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把主要从事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基础性工作、提供农业公共服务的农业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组建成非营利机构,其他机构逐步向企业转制或进入企业。要改革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农业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要努力营造激励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氛围,制定激励机制以提高他们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成果产业化,增强市场开发意识;将他们的晋升、职称评定与其科研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成果转化上来。完善科研成果的验收与评估体系,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做到专家鉴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全面衡量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用和经济效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

五﹑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其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程度。为此,国家要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步伐,继续扫除文盲和半文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水平。各地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对农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更要在农村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农技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素质。

如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为此,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对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也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要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体现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切实解决农村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所以,2006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为主线,以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建设为重点,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要紧密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和“三农”工作实际,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

一﹑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开展中央关于农村基层先进性教育活动应着眼于“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精神,要用先进性教育激发出的精神面貌,围绕着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与凝聚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制定和完善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保护和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制定和落实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具体措施。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尊重农民意愿,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既要搞好基层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民新居等硬件建设,又要抓好村风民风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等软件建设。

三﹑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通过建立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针对党员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加强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素质,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