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
16418900000017

第17章 农村文明创建(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领导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既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难得机遇,也为农村文明创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农村社会和谐文明程度。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努力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农村文明创建概述

农村文明创建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文明创建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阔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爱国主义、纪律的教育。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目前,在农村中抓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抓好乡规民约的制订,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同时还要抓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建设,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办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势在必行。还要抓好先进典型。争做五好家庭、模范个人的活动在我国广大农村展开,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任务。比较低下的农民文化程度;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都将严重地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时间的、极大的努力。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中存在的问题与新要求

随着农村文明创建工作的深入,全国各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以革除陈规陋习为突破口,注重实效,多办实事,为农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明创建工作,但是在创建工作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认识不够

经济建设是基础,基层党委、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乡镇和乡村经济上,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民的收入明显增多。但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却显得相对滞后,农村脏、乱、差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少数农民文明意识差、思想觉悟低,赌博、迷信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部分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缺乏调查研究,对文明村的创建工作表现出“一手硬、一手软”和“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使创建工作缺乏应有的发展和创新,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农村难以实施。

二、基层领导干部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领导干部素质对精神文明工作的创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乡镇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文明建设,多为兼职,难以满足基层文明建设的需求。有的干部政治理论水平较差,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内容、时间、效率“三落实”。观念陈旧、方法呆板,意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思迁不思变”,没有拿出精力和时间去组织和安排文明创建,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创建工作相对滞后。

三、创新力度不够,真正受农民欢迎的活动不多

多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充满生机和活力,最主要的就是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不断得到创新。多年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但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创建工作没有给农民带来多大变化和实惠,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性没有明显提高。农民喜欢喜闻乐见、易学易行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说教,没有鲜活的更能吸引农民的内容形式,不能给农民生活带来变化,农民没有积极性,不愿参与,创建工作就成了基层干部少数人的事。

四、创建活动难以持之以恒

有些创建活动形式新颖,内容贴近群众和实际,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参与和欢迎。但活动开展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如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送去了许多科技致富信息和知识,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但类似的活动往往次数少、时间短,没有坚持经常化。

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阵地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乡镇一级的文化场所基本没有,仅有的党员活动室也只是一间房子几个牌子,挂牌子、制度上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活动室常年不开展活动,农民群众进去活动的更是微乎其微。一些庸俗低级的书刊和影视光盘的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村精神文明的效果。农民说,没有广播,就听不到党的声音,很多政策也不清楚,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农民更是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盲区”。

六、经费投入不足

在农村文明创建的过程中,经费始终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财力和物力支持。由于有些地方财政困难,难以对创建工作投入更多的财政支持,有的乡村连起码的党报党刊订阅经费都难以保证,其他工作就更难开展。

现在,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于是,我们要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文明创建提出的新要求。

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明创建活动在“四位一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属性上看,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文明创建发挥其联系面广、覆盖面大的优势,有效整合各种各样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共同意志,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