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农村剩余劳动力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19100000016

第16章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涵及其转移的动力类型(4)

我们知道,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可以把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中置换出来,而且还可以导致农业内部劳动需求的增加。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机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更多新耕地的开垦,这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耕种;而生物技术进步要求对现有耕地精心耕作,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另外,在没有外部就业机会的条件下,或外部就业预期收入低于农业收入的条件下,农业技术进步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使得农户的劳动时间增加,闲暇时间减少,因为现有劳动的边际收入大于闲暇的边际效用。发展中国家引进新高产良种以后,农业劳动投入需要量增加了,这是因为新高产良种的生产需要更加精耕细作,在播种、育苗、栽种、除草、施肥、灌溉、排涝、杀虫、收割、脱粒、储藏和运输等一整套生产工序上,所需的劳动比传统品种大好几倍。此外,由于新高产良种生长期比传统品种生长期短得多,原来种植一熟作物,现在普遍建立了两熟、三熟作物种植体系。最后,由于高产良种对化肥、农药和水分等需要量大,新高产良种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很大的联动效应。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水利设施的兴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此可见,绿色革命的发生,大大缓和了发展中国家农业隐蔽失业问题。

2.城乡吸纳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力,在很大程度上对劳动者自身而言具有非自愿性。这是由于排斥力愈大,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劳动力需要进行职业转换和地域转换,而且这两个转换往往伴随着原有利益的丧失。同时,还必须承担失业的风险。新就业岗位能否选择和适应,除了劳动力自身素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农产业的吸纳力。这种吸纳力可分为农村吸纳力和城镇吸纳力。

3.农村吸纳力。

农村吸纳力是指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向作用力。尽管剩余劳动力未离开农村而进行转移,但从本质上而言,是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换。农村吸纳力因素极为复杂,既有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力,又有农业自身的吸纳力,还有两者交叉吸纳力。也就是说,农村吸纳力是多种分支吸纳力的函数,用公式表达为:

Fa=fla(Ia+Ca+Ta+Ra+Aa+Na)

Fa——农村吸纳力

Ia——农村工业吸纳力

Ca——农村建筑业吸纳力

Ta——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吸纳力

Ra——农村批零贸易餐饮业吸纳力

Aa——农业自身吸纳力

Na——农村其他行业吸纳力

f1a——农村吸纳力函数

在不同时期,中国农村吸纳力Fa各分支力的大小及位序将这一吸纳力大小与工业发展阶段和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关联。

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为工业急剧扩张的阶段,吸纳能力迅速增强。工业化的直接作用,一是使工业部门逐步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现代化工厂从本质上要求工厂集中成组布局,以便更有效地利用基础设施,相互提供原材料、成品和服务,获得聚集效益和分工效益。大批新型工业城市随之出现,原有城市性质、功能、结构迅速向现代化城市转变。二是使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源源不断涌向城镇。马克思曾对此做过深刻的论述:“居民也像资本一样在集中着……工业企业要求许多工人在一个地点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居住在一起……村镇变成小城市,小城市又转换为大城市,大城市越大,住起来也越方便。”这一时期,工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大批农业劳动力脱离土地、脱离农业进入工业生产部门,在地域上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之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专业化、协作化加强,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城市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力量减弱,但工业仍然是城市和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营养钵,工业劳动就业人口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镇第三产业吸纳力随着工业吸纳力的减弱而逐步增强,并渐趋取代工业吸纳力居于主导地位。其原因有:第一,部门行业众多。既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仓储业等流通行业,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也有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研、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为提高人们素质服务的行业,还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社会公共需要的部门。行业如此众多,吸纳潜力极大。第二,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每个新增劳动力所需投入资本仅为工业企业的1/3左右。第三,按照商品需求的一般规律,在人们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服务业需求弹性系数大于l。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新增加的劳动力基本上在第三产业就业。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城市对乡村、非农产业以及农业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城市容纳力、非农产业容纳力相对不足,城市非农产业容纳力又小于农村非农产业容纳力。这造成了人口城市化严重落后于非农化和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闲置”与浪费。在此情况下,我国人口流动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限制迁移,这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重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程度,提高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程度。此外,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下,也是其实现乡—城转移的阻碍因素。

4.转移摩擦力。以上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讨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及其变化规律。但在实际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摩擦力,即转移阻力。从其实质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转移者利益格局的调整。既然如此,在转移过程中,肯定会丧失原有部分利益。原有利益的丧失就带来转移机会成本,转移的摩擦力由此而产生。转移阻力从地域上而言,既可能来自于城市,也可能来自于农村自身,或者是由双方共同作用而产生。转移摩擦力大小主要取决于经济成本、心理成本的高低。

(1)经济成本。经济成本是指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失去和花费的实物以及货币数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纯收入的丧失。农业经济总收入与各种费用、成本之差即为农业纯收入。农业经济总收入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当年从事农业生产性和服务性活动所得到的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能进行分配的收入。②农业土地的丧失。农业土地虽然难以定量计算其经济价值,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农业土地的保留与丧失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现行土地经营制度以人口均分土地为基本特征,只要户口在农村,就会平均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受几千年来以农为本思想的影响,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农本思想严重,恋土重迁。同时,由于转移存在有一定的风险性、不适应性,土地是农民最后的避难所,也是农民生活保险、社会福利的主要依托。土地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仍是一项宝贵的经济资源。③原有实物的部分丧失。在转移过程中,原有农业生产工具、房屋等必须出售或采取其他办法处理。在出售和处理过程中,部分财产价格与价值背离,从而失去一定的收入。④寻求新工作的成本和居住成本。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在寻求新工作时,必须花费一定的费用。同时,新住宅价格也往往高于原农村房屋的价格。⑤距离成本。往返的交通运输费用。

(2)心理成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成本也是很高的,主要表现在:

①对农村的眷恋心理。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与农村文化、信息交流频度的增大,农业劳动力思想观念得到迅速改变,但长期的农村生活环境使他们一时难以摆脱对农村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种眷恋之情随着转移者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转移心理负担也随之加重。

②对亲友的眷恋心理。我国亲戚朋友之间有着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在农村体现得更为充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亲戚之间、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结下了浓厚的乡情和亲情。

③对转入地的恐惧心理。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尽管在转移之前对所要转入的区域和环境已有大体的了解,但是要使其在社会、生活、文化习惯上融合和适应,还需要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由于转移者对转入地掌握信息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陌生心理普遍存在,甚至许多转移者具有恐惧心理。④对新工作的不适应心理。一般而言,任何劳动者工作的变换,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一适应过程差异很大,新旧工作差别愈大、文化程度愈低、年龄愈大,不适应心理愈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般从农业转向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多为成年劳动力,对新工作适应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尽管心理成本是无形的,难以用具体数据来表示,但是这种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极为显著。如果转移者自身在原居住农村有着较好的社会环境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心理成本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因素复杂多变,只有当推动力大于摩擦力时,才会出现劳动力的转移,推力越大转移的规模则越大,转移的速度也会越快。通过农业组织的改进和农业技术进步加大农业内部的吸纳力,则可以大大减少转移的摩擦力,这样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和速度就得以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拓宽农业生产范围,提高农业内部吸纳能力就更为重要了。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据统计,2003年中国农村已转移农村劳动力17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32%,约占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5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应是指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行为对自身、他人、社会等方方面面所产生的增进或减退的作用,增进作用称为正面效应,减退作用称为负面效应。在下文中,将借助统计资料,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效应及经济和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和测算。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面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正面效应主要包括配置效应、节本效应、聚集效应和提升效应。

1.配置效应。

(1)配置效应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农村劳动力由经济效益较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二、三产业,获得高于其在第一产业的收益,由于这种收益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在不同行业或部门配置造成的,我们把这种效应称之为配置效应。

当转移劳动力数量小于或等于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总量时,转移的劳动力在农业上的收益可认为是零。当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总量时,说明转移的劳动力中,除绝对剩余劳动力外,还有一部分为相对剩余劳动力。

(2)2003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根据统计资料,2003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7亿人,每个劳动力平均务工时间为81个月,平均月收入为690元,平均年收入为5589元。根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测算,截至2003年底全国尚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且近年我国农业产出一直呈上升增长趋势,因此,已转移的17亿劳动力属于绝对剩余劳动力,且小于目前我国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的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