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准确表达你的想法(名师解惑丛书)
16419400000008

第8章 口语表达技巧(2)

(1)语调在语言表达上有达意的功能。我们要使听话人完全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就不单是吐字清楚的问题了,语调表现得恰当与否是个决定因素,而且还是最好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的人说话时语音平淡乏味,不能使听者抓到语意中心,使人感到说话的目的性不明确。这样的语言习惯,除了字音含混造成的原因外,语调运用不当也是个主要的因素。还有的人,说话总是按照固定的语调图形进行,声音或是前高后低,前强后弱,或是前低后高,前弱后强。这种说话方式,把变化复杂的语调图形固定成为一种格式,这样的语调使语言脱离了内心活动,听起来既感到语意不清,又令人厌烦,造成“言语无味”的后果。

(2)语调在语言表现上的功能除了达意之外,还有表情的作用。假如我们用轻重缓急不同的语调说出一个不代表什么具体意义的声音,仍可显示出许多不同的内容来。因为语调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说话人的内心情感活动在语音上的反映。

一些外国文艺团体到我国演出,中国观众不一定能听懂唱词或台词的意思,然而看了他们的演出,在没有翻译作解说的情况下,仍能引起强烈的艺术共鸣。这个效果可以说不是完全凭借语意的表达,而是代表语意的声音语调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一些体态语言的作用)。又如外国曾有一位著名的悲剧演员在一次宴会上,顺手拿起一份菜单,用谁也听不懂的母语振振有辞地念开了。他那纯熟的表达技巧蒙蔽了所有在场的人,有的人竟声泪俱下。而事实上,他朗诵的并非是悲剧台词,而只不过是念了一串菜名而已。以上例子表明,语言的表现力不仅依靠语言的意义来实现,语调的配合也是不能忽视的。

(3)语调功能还有一个方面,是揭示说话人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一般说来,表示感情激动或惊讶的语气,语调大都是高昂的;表示心情沉痛懊丧的语气,语调大都是低降的;凡性格鲁莽的人,语调常是高而快的;性格温和的人,语调常是平而慢的。有的人说话干脆嘹亮,直截了当,这样的语言常用高而平、中速的语调来表现。有的人说话含蓄或故作反语,这样的语言常用低而曲折和慢速的语调来表现。

总而言之,语调的研究是语音研究各方面的总和。语调的功能除了表达语意之外,对于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对于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内心活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语调的基本表达方式

语调的表现不仅是某个字或某个词的高低升降,而是高低升降的图形贯穿于全句之中。一句话从第一个音节开始,就朝着所要表现的语调进行。比如用平静的心情说疑问句的“明天去游园”?语调是上升的,上升的部分并不单单表现在“园”字上,而是在“明”字开始就有了上升的趋势。这个趋势并不是由于“明”、“游”、“园”的字调是上升的阳平调而引起的,而是整个句子的语气逐渐加强所造成的。我们要是把它读成肯定句,说成“明天去游园”。则整个句子的图形将是渐弱而下降的。拿这两种句型对比,很明显地察觉到这两句话(不是某个字)的高低强弱是有区别的。不过一般地说,语调的平、升、曲、降在句子末尾的音节上表现得比较显著。这个显著是由前面的积累促成的,而不是词尾语词的突变。

语调的基本图形大致是平直调、昂升调、弯曲调、降抑调四种。一般在说话人的心情没有什么大的波动情况下,叙述句、说明句,表示思索、追忆、冷淡、悼念的语句,多用平直调。比如:“尼古拉·哥白尼于1473年2月19日出生在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耳城”。“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昂升调一般用于表示疑问、惊异、反诘、呼唤、号召等的句子。比如:“啊,怎么啦”?“打倒军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弯曲调一般使用在迟疑、夸张、特别惊异及带幽默感的句子上。比如:“好哇,原来是你”!“他为四化建设辛勤劳动,怎么能说是脱离政治呢”?等。而肯定、感叹、祈使、允诺等句子多用降抑调。比如:“你马上过来吧”?“今天肯定要下雨”。“真是不敢想像啊”!等。以上这种平、升、曲、降的语调图形,其总的形式一般是不改变的,也容易掌握。困难的是在这种基本语调的基础上,怎样根据说话的语境、语意的不同,怎样根据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的不同变化来调整语调图形的问题。

比如:

(1)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战士,都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

(2)大家都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水平,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解放军战士。

这两句话按基本语调图形分析应是用平直的叙述语调,但是在平直语调的基础上,又要有适当的升和降。而且当词序一颠倒,语调的升降也随之起了变化。这是因为若在升调处用降调读,给人的印象是肯定煞尾了,而事实上,只说了半句话。而用了升调,则暗示人们话没说完,从而引起听话人对下一句的注意。

人的思想感情是千变万化的,因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可以随着感情的变化而产生独特的意味,这些与之相适应的语调比基本语调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有时甚至可以完全不服从基本语调,而通过停顿、重音、语气、语速、音长等等语音形式重新排列组合。例如:“这部影片很好”。这句话,若把它从书面语变成有声语言叙述出来时,语调是降抑调、表示肯定的意思。而说话人一旦带有了某种特殊的感情色彩,语调就会发生种种不同的变化。

“这部影片很好”。(沉吟)

“这部影片很好”!(感叹)

“这部影片很好”。(那部影片不好)

“这部影片很好”。(非常之好)

“这部影片很好”?(一般问句)

“这部影片很好”。(好得出乎意料之外)

“这部影片很好”?(升得快而高,不太相信)

“这部影片很好”。(降得快而低,极端肯定)

又如:“老马回来了吗”?这是个疑问句,按照基本语调图形是上升的。如果以平静的心情和缓慢的语速问出这句话,上升的程度不太大,如:“老马回来了吗?我想找他下盘棋”。这句中“回来”这个重音词也不是很重的,这样的口气语调使听者感到轻松平常,不会引起听者的心情紧张。如果在话中夹杂着一些不满意、不耐烦的情绪说:“老马回来了吗?找了他几次都不在”。则语调略高,语速略快,句中“回来”这个词就要略长略重。如果内心有些惭愧,带着恳求性的语气问:“老马回来了吗?我想请他帮助我一下”。这话则语速略慢语调也略低。

表达感情态度的语调内容是非常复杂细致的,如果我们能运用得恰到好处,说出的话就一定能感情真实,语意深刻,感染力强,使人听了感到分外亲切,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节奏

我们除了要把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都表达得准确、贴切外,还要立足于全篇,立足于语意表达的整体,把语句之间的衔接等关系处理好。这样,就有一个问题需要正确处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句与句之间的语气、语调联系在一起考虑,而不应只是孤立地去考虑一个一个句子。于是,我们就还得掌握一种技巧——节奏。

有声语言的节奏,是一种动态的有序,节奏应该是由全篇作品所生发出来的,由说话者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明确,一是节奏不能和语气、语调混淆起来,语气、语调是以语句为单位,节奏要以全篇为单位。二是节奏一定要有某种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而不是毫无规律可循的各种声音的拼合。这个问题就犹如敲钟。敲钟的方法有多种,但一声钟响,我们听不出“节奏”,只能判断是重些、轻些、长些、短些,犹如“语气语调”,如果是好多声钟响,我们不但能听出每一声的轻重长短,还能听出是紧张的,还是舒缓的,这就属于节奏了。当然节奏也不是空的,它又必须体现在一声一声的钟声里边。

节奏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语意表达的整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节奏单位的意义只能来自于作品节奏的总体规定。就节奏的总体类型看,大致可以分成六类,即:高亢型、紧张型、轻快型、低沉型、舒缓型、凝重型。这六类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结合,但结合不是并列式的,而是以某种类型为主,以其他类型渗入其中,从而既表现了节奏的具体性,又表现出了节奏的丰富性。

在节奏类型上,原则说来,有两种情况应尽力避免。一种情况是把节奏看作单一性的东西。只要一说是高亢型,便从说话的开始到最后一句结束,句句都向高亢型靠拢,唯恐有一句脱离了高亢型。这种单一性的认识,必然使有声语言的表达单调呆板,语言僵化,造成的客观听觉效果反而与作品的主题或说话的初衷相悖。“文如看山不喜平”,在表达中,要想办法寻找出可做“渗入部分”处理的地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丰富的变化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拘泥于声音形式上的某种定型,而造成思想感情运动状态的沉寂,失其活力。另一种情况是,把节奏看作是拼凑起来的东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句、段、篇毫无逻辑关系,在色彩搭配、起伏变化上,貌似活泼,但却没有主线,没有回环往复,像个大杂烩。这就会使得表达的目的模糊,基调紊乱,语气含混,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或失去控制,或变得虚假。所以,我们既要避免客观性造成的刻板,也要避免随意性造成的凌乱。

有声语言表达技巧中的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都有它们自己的独到性,但是在具体的有声语言的实践中,它们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整体,只要任何一个方面有偏失就立即影响到其他部分的有效表达,只有当我们把停顿重音、语气、语调都非常合理地、巧妙地、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才能使语言富于节奏感,使有声语言在变化丰富的节奏流动中,发挥其最佳的表情达意的效果。

表述技巧

口语表达是一个综合多种表达技巧的过程。人们根据表达的需要,得体地调动各种技巧,通过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从内容上的增减、程序上的变化和方法上的不同,构成具有不同表现力的“表达方式”,显示出各具特色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有很多种,主要介绍以下七种:

一、明确与模糊

明确是口语表达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所谓表达明确,是指口语表达的语意要准确、鲜明,不模棱两可。如果是陈述事实,要做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人物及其原因、结果表达得十分肯定、确切、清清楚楚。如果是发表见解、讲述道理,就要观点突出,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一清二楚,不要吞吞吐吐。

具体说来,明确的表述需要使用语意界限明确的词语,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微观上,选用词语要注意明确,即从表情达意的宗旨出发,选择内涵具体、准确、清晰的词汇,以求具体的表情达意。对于涉及数量、方位的内容,则应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数量词、指代词等,尽量把话说得清楚、明确。对于有争议或界限模糊的内容,要注意用恰当的词汇使界限具体明确,不致产生歧义。二是从宏观上,把握每一次表述的总体,宗旨要明确。不论表达内容长短,都应做到讲话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倾向鲜明,逻辑严密,从整体上给人留下明确的强烈的印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口语交际需要做到明确,否则就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特别是需要使对方尽快理解自己的意向,接受自己的观点,或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时,明确的表达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了。

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明确性一样,都是语意本质属性的一种表现。所谓模糊表达,是指在语意上所体现的概念在外延上没有明确的界限,或出于表达策略的需要,故意使用一些语意模糊的话,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

模糊语言的存在有其客观必要性。一方面,客观事物本身就是具有某种模糊性。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时,那么反映这种有待深化的思想认识只能借助于有一定模糊性的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模糊语言既是模糊的,又是相对准确的,它具有可信性。从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这一基本点来衡量,因为模糊语言较准确地反映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所以它又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它是从一个比较具体的范围内接近被反映对象,在特定情况下模糊的判断很可能较为正确、较为可信。因此模糊语言是以其具有相对准确性的特点,表现出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交际功能。所以模糊语言在口语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1.运用模糊语言可以提高效率

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能带来口语表达的灵活性、多样性、暗示性,从而可以使较少的语汇传递更多的信息,提高传递效率。在口语交际中,对于一些不必说得太死、太具体的内容,不妨说得模糊些,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沟通,反而可以提高表达的效率。比如运用时间上的模糊词:“一个时期以来”、“早上、中午、晚上”、“最近”等,虽不太确切,但有时说话使用这些就足够了,大可不必把几点几分都说出来。再如反映高矮、距离、方位、程度的模糊词“中等个儿”、“两站多地”、“东郊”等,有一定的模糊性,只说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轮廓,但在要求不严格的一般交往中,使用它并不影响交际沟通,反而使交际过程变得迅速、快捷,使对方心领神会。

2.运用模糊语言有时可以留下回旋余地

在某些口语表达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外交对话中,有时不需要表达得太精确也不便把话说得太死,或者当人们对事实真相不清楚,特别是当突发事件结局尚不明朗时,运用模糊语言表态可以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能显示出更大的灵活性,有利于自己随着势态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左右逢源地解释,做到无懈可击,处处主动。

在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尚无把握,而出于礼节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说:“我高兴地接受你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这样,如果是有心应邀,自有“方便”之时,如果日后无意往访则可以各种“不方便”为托词,留下余地。如在答记者问时,发言人常常使用模糊性比较大的“外交辞令”,对国际形势发展走向尚不清楚或出于种种复杂因素的考虑,一般不做武断的结论,而是使用一些含义较宽泛的概念。如说“我们注意到了那里的事态发展”、“我们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尊重人民的选择”等,这样的表达具有某种弹性,能避免被动。

3.运用模糊语言可以表现交际的灵活性和机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