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准确表达你的想法(名师解惑丛书)
16419400000009

第9章 口语表达技巧(3)

在口语交际中,有些问题由于某种考虑需要给以回避回答,这时模糊语言就构成了斗智的武器。这在外交上是经常用到的。外交人员为了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对一些敏感问题采取回避方式,往往使用灵活性很大的模糊语言来周旋。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日本记者向陈毅外长询问我国发展核武器的情况。这个问题在当时还处于绝密状态不便回答,但如不回答则又显得失礼,于是陈毅笑答道:“中国已经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你们等着公报好了。”记者们都笑了。在这里,陈毅外长借助于模糊语言得体地回避了敏感问题,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口才。有时为了创造宽松、融洽与和谐的气氛,对双方过去不愉快的事情不去点破它,而是使用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个模糊词语,使交际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

4.运用模糊语言可以体现策略性

说话需要考虑对方的心理状态,照顾对方的自尊,否则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表扬时要用明确的语言,批评时则使用模糊语言,则具有保护对方的自尊心的暗示功能,运用得当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比如,有些领导讲评问题时常这样说:“绝大多数同志是好的,也有少数同志还存在问题。”“个别同志相当差”。使用这些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语言,一方面可以保护存在问题同志的自尊,比直呼其名少些刺激,同时又起到恰当的敲打作用,促使他们改正错误。

值得注意的是模糊不是糊涂,“模糊表达”与“含糊其词”、“语无伦次”不同。前者是表达的需要,是有意识使用含义较灵活的词句,表达者的思路是清晰的,目的是明确的,语言本身也合乎语法逻辑。糊涂的表达是杂乱的,语体不清,逻辑混乱。当然,模糊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在可以灵活处理的情况下才有实际意义。一切需要明确表达的地方,模糊表达就失去了积极意义。

二、简洁与罗嗦

简洁不只是口语表达的一种基本要求,还是一种表达风格和技巧。古人曰:“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语言大师们则认为“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灵魂”。可见,口语表达的简洁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简洁就是用较少的词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即所谓“词约意丰”。

1.简洁表达

简洁表达的突出特点是:表达的内容简短明了,集中概括;表达的线条清晰,主干突出;表达的句式结构精约,短句多,节奏性强。简洁表达适用于一切口语交际场合。具体要求是:

(1)去掉毫无意义的口头语和多余的感叹词,把信息价值不大的话减低到最低限度。

(2)坚持以少胜多的原则,字斟句酌地辨别词语,选择最能准确反映事物本质、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词,能用一个词说清楚,决不用两个。

(3)坚持说短话。说话要抓住中心,紧扣话题,避免枝蔓太多,主干不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不说空话、废话。

(4)养成缜密思索的习惯。

表达简洁与思维精细是一致的。说话不精是思维松散、不够缜密所致。语言精练是思维严密、概括力强的表现。要做到简洁,就要善于处理思维的具体性与表达的简明性的关系,善于抓住思索过程最主要的东西,把思维的精品表述出来,就可以达到简洁。

2.啰嗦技巧

一般说来,口语表达需要简洁明快,但不能绝对化,有时候反倒需要一点“啰嗦”表达。恰到好处的啰嗦也是一种表达技巧。

啰嗦技巧与本来意义上的黑着啰嗦含义不同,它是由于口语表达的易逝性、连续性的特点决定的。在书面语中可以删掉的多余的话,在口语表达中很可能成为有用的话,这种“冗余度”恰当的话就是我们所说的有积极表达意义的“啰嗦”技巧。主要表现在:

(1)恰当地运用口头语和语气词。口头语和语气词用得恰当,会使口语表达显得亲切、自然,语气词表达得贴切,使口语表达的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一目了然,能表明内容的强调、委婉、果断、迟疑、生硬、灵活、蛮横、温和、悲切、思索等感情。

(2)必要的反复句式。重复啰嗦就是一般所说的冗余度大,它不增加任何语意内容,却能通过反复来达到表达语气,增强听者的印象,由于反复的作用,起到了强调的效果,提高了听的效率。

(3)必不可少的解释、说明和细节描绘。

(4)为某种需要所说的多余的话。

与特定语境和交际宗旨相吻合的啰嗦,具有一定的交际价值:

(1)寒喧需要得体的啰嗦。比如礼貌用语、服务性用语的冗余度一般较大。人们见了面,明知饭已吃过,却还问“你吃了吗?”本来天气晴朗,还说“今天的天气真好”。这些近乎多余的废话却是不可少的,是有益的。这种没话找话有利于密切彼此关系,有利于沟通感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粘合剂。能为双方实质性的交谈提供契机和良好的心境、气氛。

(2)填补思维的空日档需要啰嗦。人们在说话过程中同时要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然而思维的速度有时要慢于说话的速度,为了保持思维与说话的同步,有时就要借助于啰嗦。当思维出现障碍,或出现遗忘,或受到外界意外刺激而造成思维间歇时,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啰嗦,就可以填补这些空白,赢得必要的思维时间,保证表达的连续性和说话者的风度。

(3)为了让听者加深理解,有时也需要啰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完全集中在一件事上而不被其他事物干扰的时间只有11秒。说话人在讲三四十个音节(约需11秒)之后,不自觉地来句“口头禅”、语气词或重复词语,那正是兴奋与休息交替进行以消除疲劳的方式,客观上使听者得到了思维理解的时间,有助于加强表达效果。

(4)为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也可运用啰嗦。人们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啰嗦方式。如对朋友的突然到来喜出望外,会说“你来的真是太好了,太好了”!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而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要说清楚,有时需要用冗余度较大的话,做必要的解释说明。周恩来在谈到知识分子道路时曾这样说:

“还是以我为例。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原籍绍兴,生在淮安,江浙人。为什么这样啰嗦呢?因为亲兄弟、堂兄弟都是绍兴人,我不能不说原籍是绍兴,否则就有企图摆脱这种关系的嫌疑。我生在淮安,祖父当过淮安县知事,外祖父是淮阳县知事,现在还有家属在淮安,如果我不说我生在淮安,和他们的历史关系也无法交待清楚。一个人的历史关系要交待清楚,这样没有坏处……”

像这样侃侃而谈,情真意切,在啰嗦之中说明了一个道理。

一般情况下,简洁和啰嗦技巧互相配合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庄子》里有这样一段话:“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其意思是说,长不一定是多余,短不一定是不足。同样道理,说话的简洁与啰嗦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需要啰嗦时,就要增加“冗余度”;需要简洁时就要惜语如金。

三、直述与委婉

直述即直言表述自己的观点、介绍事情的原委的方式。其特点是陈述事情直截了当,表明态度旗帜鲜明,表露感情真情自然,说话语气恳切坦率,不拐弯抹角。

从语言运用角度看,直述方式一般都质朴无华,不过多加修饰成分。直述方式较易取信于人,能体现人的坦直性格。直言快语,有助于提高交际效率。

直述方式在口语交际上利用率很高,会议发言、请示、汇报、研究讨论问题,大都要采用这种表达方式。

与直述相对应的是委婉表达技巧。委婉表达是表达者将某些不宜直说或不想直说但又必须要说的意思加以语言的伪装和掩饰,用委婉、暗示、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委婉说法一般由表义和本义两部分构成。表义,即表面意义,是说话人明白说出的那一部分,它是构成委婉的前提,由它筑成本义的“外壳”。本义即隐含意义,说话者没有直接说出的潜伏在表义之后的那一部分,是说话者要表达的语意主旨。表义与本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两者的区别性,才能显出表达的委婉;因为两者的联系,表义才能引出或暗示出本义,使听者从联系中透过表义察知本义,达到沟通的目的。因此,得体的委婉,需要说话者为本义找到合适的“载体”。从而产生“言下之意”或“弦外之音”,收到委婉表达的效果。

委婉表达通常需要借助修辞手段来实现:

1.同义替代

当口语涉及别人的避讳或敏感问题时,可利用同义或近义互替的方式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词语表达。比如对于“死”,人们是忌讳的,可用“逝世”、“谢世”、“过世”等来替代。对于使别人感到羞怯的生理缺陷,如“拐子”,则用“腿脚不方便”来替代;对“其貌不扬”者可说成“长得困难点”;对不雅之事,如进厕所,用“方便方便”来替代就显得文雅一些。

2.近义粘连

利用某些词语同音异义的特点,用谐音方式使语意指向发生转移,产生暗指效果。比如针对某地公路状况不佳,说“这条路啊,雨天是‘水泥路’,晴天是‘扬灰路’”。在谈笑之间曲折形象地进行了批评。

3.巧妙截取

有些成双成对的成语、歇后语、古诗句,上下句之间都具有表里或对立的两层意思。如果只说上句而不说下句,同样能构成委婉。比如对于言不及义的汇报提出批评,说:“你这个汇报是‘马背上挂掌’”,下半句“离题太远”隐去不说,让对方去意会。再如,对于领导偏听偏信表示不满,只说:“兼听则明啊”,把成语的下半句“偏听则暗”略去不说,对方可以意会。

4.以问代答

询问性疑问句式具有协商、不肯定的特点。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故意不用陈述肯定句式,而用询问语气说出,也能产生委婉效果。如周总理在听卫生部汇报时,他插话道:“为什么把防治写在一起,而不把以防为主专写一条呢”?“预防中不能加一点具体运动吗”?这种以委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显得温和而不强加于人,易于被对方所接受。

5.褒贬暗示

对于敏感的问题,有时使用褒此贬彼的方式,或正语反说,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1961年刘少奇同志到湖南调查,了解公共食堂的情况,社员们怕抓“辫子”,并不直说食堂不好,而是一个劲地夸1957年生活如何好,猪喂得多,鸡鸭喂得多,自留地东西多,油水吃得重,肚子吃得饱。少奇同志从“赞扬话”中听到了言外之意的批评:“食堂太糟了”。

此外,比喻、用典、诙谐等都可以构成委婉。

委婉说法能体现表达者的善意,它常常附以得体的微笑、谅解的神情,因而较少刺激性,是处理分歧、矛盾、差异的良好表达方式。对于否定、贬斥、批评性发言有特殊的效果,运用得当可以表现说话者的策略性和对听者的尊重,能避免矛盾激化,易于为对方接纳。同时委婉还能展示说话者的机智和风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口语表达水平。

运用委婉表达关键在于选择表义词语。一方面要注意选择最佳角度,也就是选择对方最易接受的角度。为此,要注意表义词的通俗性,既要使用双方都熟悉的词汇,过于生疏的词汇会影响本义表达,同时还应注意表义词和本义词的联系。如果失去联系性,就会晦涩难懂,或言不由衷而出现歧义,造成误会。

此外,还要看对象。委婉只有在对方有一定理解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沟通,也就是说对方不仅应有听清表面语音的听知能力,还要有弄懂潜在意义的推断能力。因此,对于不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就不宜使用委婉。

四、通俗与奇崛

通俗是指口语表达的大众化。它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语通俗,一听就懂;二是意义通俗,深入浅出。

奇崛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技巧。奇崛就是采用超常说法,追求出人意料效果的表达方式。奇崛表达具有求新、求异、求巧的特点。它不落俗套,或者在观点上,或者在用语上,或者在方式上追求与众不同,超常出新,每每使人震聋发聩,启人心智,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1.通俗

通俗的表达应把握:

(1)运用规范性词语,尽量少用对方不熟悉的文言、方言和生僻词语。

(2)运用群众性语言,如谚语、俗语、成语等群众口头常用的大众化语言。

(3)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多用质朴的语言,少用雕饰的语言。

(4)要善用比喻。人们对形象性的语言比较容易接受。使用比喻修辞和运用喻证类比推理,可以把话说得生动形象,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5)善用比较方式。要讲清问题,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比较,通过比较差异、区别异同、辨明变化来说明问题,是产生说服力的通俗方法。

2.奇崛

常见的奇崛技法有:

(1)独到之语。在口语表达中善于从崭新的角度,阐发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的说明道理,能起到奇崛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由衷叹服。比如在西安事变中,东北军中下级军官杀蒋的呼声甚高。周恩来为贯彻党的和平解决的方针,到所部去做说服工作。他说:

“西安事变抓住蒋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捕克伦斯基,不同于滑铁卢擒住拿破仑,前者是革命胜利的结果,后者是军事失利的悲剧。而蒋介石虽然被抓住了,但他的实力并未受到损失。如果杀了蒋介石,就可能被亲日派们利用,挑起内战,加速日寇对我国的侵略。在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强大压力下,英美也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逼蒋抗日是完全可能的和必要的……”

周恩来的精彩讲解和析理入微的言词,见解独到,高人一筹,使那些暴躁的军官们个个顿开茅塞,频频点头,为之折服。

独到的见解往往是说话者生活经验的浓缩,是科学思维的升华,表达出来常常撼人心魄,奇崛隽永,有很强的征服力。

(2)点睛之语。有时对于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走向结局,人们一时看不清楚,若能高瞻远瞩地用高度精炼的概括语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关键症结和发展结局点出来,会产生使人豁然开朗的奇效。比如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对革命进程常常作一些精辟的概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等。这种点睛式说法,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能使人从错综纷繁的现象中,理出头绪,豁然开朗,收到片言以居要的佳效。

(3)警策之语。在一次演讲、一次发言之中,人们不可能满篇珠玑,句句传神。但如果有几句体现说话者思想、精神、情感或主张的蕴含哲理的名言隽语,同样可以震撼心灵、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如:

“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来就已经死了”。(卢梭)

“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拿破仑)

“最容易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难找到的”。(克林凯尔)

这种警策之语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不险,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亦为奇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