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态与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16430300000010

第10章 生态农业主要模式(2)

(3)设置进出水口及拦鱼栅。进水口宽约30厘米,也可用毛竹管引水;出水口约40厘米,距顶端20~30厘米处加设两处溢水口;进出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孔目1厘米×1厘米的拦鱼栅,顶端稍高于田埂。

(4)清除杂物。水稻收割后,将田中稻杆及周围杂草清除,或堆放在稻田的一角沤肥。

(5)搭设鸭棚、食台。按每亩养殖100只成鸭设置鸭棚和食台各25平方米。可因地制宜在养殖稻田的中上游用木板、竹片或塑料等材料搭设,并在稻田与鸭棚之间用竹篱围出部分水面作为鸭子游泳和活动场所,防止鸭禽任意在养殖稻田活动,影响鱼类生长。篱栅间隙以鱼群可自由进入觅食为宜。

2.鱼禽放养与管理。

(1)鱼种放养。一般在中稻收割后15~30天(即9月中下旬)投放鱼种为宜。以投放大规格草鱼、鲤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每亩放尾重200~250克的草鱼160尾、鲤鱼70尾、鲢鳙鱼40尾,下池前用3%的食盐水浸泡鱼种。

(2)水禽放养。在鱼种下池的同时购进水禽饲养。也可提前放养,更有利于培肥水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底栖动物、水草、稻芽的生长。一般每亩鱼池配养家鸭100~130只或鹅50~60只。对养殖的家鸭要按常规进行疫苗注射或滴鼻。

(3)饲养管理。参照池塘养鱼的管理,适时注换新水,保持水位,增加溶解氧,改善水质,防止浮头,以提高鱼类食欲,加快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消化吸收和降低饵料系数。日常要保证鸭子有充足的饲料,早晚各投饲一次,一只成鸭每天约需精料150克。而养殖鱼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鸭类的残饵及粪便,不必另行投喂精料,只需补充一部分牧草或青饲料即可。此外,还应认真做好病害防治和防逃工作。

3.经济效益。

(1)“稻—鱼—禽”生态养殖模式与传统稻田养鱼相比,种养对象之间的共生互惠机制更为突出,且具有花工少、物耗低、产出高、易操作等明显优势。

(2)经过养鱼养鸭可有效地改善稻田环境。鱼类觅食时翻松了土壤,吃掉了害虫及杂草,同时,鱼鸭粪便还增进了土壤的肥力,这是养鱼稻田稻谷增产的重要因素。

(3)利用秋闲田养鱼结合养鸭,基本上不必额外投喂鱼饲料。一是鸭粪可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提供滤食性鱼类天然饵料;二是鸭粪中仍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也可直接作为饵料被觅食性鱼类摄食。

(4)鸭对鱼的侵袭随着鱼的生长和游泳能力增强而减少。4厘米以上的鱼游泳能力远比鸭快而灵活,加之养鱼水体透明度较低,鸭又不善深游,对鱼更无大的威胁。而鱼池可为鸭提供清洁梳理羽毛、饮水、交配嬉戏的良好场所,鱼类对鸭粪及残饵的直接或间接利用,也保持了鸭禽活动水体清新洁净。

(5)“稻—鱼—禽”生态养殖模式较之传统稻鱼兼作形式,由于养殖水体扩大,放养量也相应增加,实际上能够更多地嫁接池塘精养技术,因而可获取更佳的经济效益。

(6)“稻—鱼—禽”养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态链,在这个良性循环中,无论稻子,还是鱼禽,除消毒、防疫外,生产过程中实行健康养殖,基本上无需用药,因此其产品可称为无公害或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什么是鱼塘养鸭生态养殖模式

鱼塘养鸭、鱼鸭结合(即水下养鱼、水面养鸭)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它主要有以下好处:

1.鱼塘养鸭可为鱼增氧。鱼类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鸭子好动,在水面上不断浮游、梳洗、嬉戏,一方面能将空气直接压入水中,另一方面也可将上层饱和溶氧水搅入中下层,有利于改善鱼塘中、下层水中溶氧状况。这样,即可省去用活水或安装增氧机的投入。

2.有利于改善鱼塘内生态系统营养环境。鱼塘由于长期施肥、投饵和池鱼的不断排泄,容易形成塘底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大都是有机物质,鸭子不断搅动塘水,可促进这些有机物质的分解,加速泥塘中有机碎屑和细菌聚凝物的扩散,为鱼类提供更多的饵料。

3.鸭可以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鸭粪中不仅有大量未被吸收的有机物,而且含有30%以上的粗蛋白,都是鱼类的上等饵料。即使不能为池鱼直接食用的鸭粪,也可被细菌分解,释放出无机盐,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源,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鱼、鳙鱼提供饵料。

4.有利于鸭寄生虫病的防治。鸭是杂食性家禽,能及时摄食漂浮在鱼塘中的病死鱼和鱼体病灶的脱落物,从而减少病原扩散蔓延,鸭能吞食很多鱼类敌害,如水蜈蚣等;鸭还能清除因清塘不够彻底而生长的青苔、藻类;鱼塘中有鸭群活动,有害水鸟也不敢随意在水面降落;鸭子游泳洗羽毛,使鸭体寄生虫和皮屑脱落于水中,为鱼食用,又减少了鸭本身寄生虫的传染。

无论哪种鱼塘养鸭,都要以鱼为主。鱼鸭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接混养。用网片在鱼塘坝内侧或鱼塘一角,围绕一个半圆形鸭棚,作为鸭群的活动场或活动池。鸭棚朝鱼塘的一面,要留有宽敞的棚门,便于鸭子下水活动,也便于清扫鸭棚内和活动场上的粪便入水,一些水面大、鸭子数量多的鱼塘,也可以不加围栏。

2.塘外养鸭。离开塘池,在鱼塘附近建较大的鸭棚并设活动场和活动池。活动场、池均为水泥面,便于冲刷。活动场的鸭粪和饲料残渣,每天清扫入鱼塘,每天将更换活动池的肥水灌入鱼塘,再灌入新水。

3.架上养鸭。在鱼塘上搭架,设棚养鸭,这种方法多用于小规模生产,效益比较明显。具体方法是:在鱼塘上打桩、搭架、设棚,棚高于水面1米左右;棚周围用网片围起,棚底铺竹片或网目3厘米×3厘米左右的网片,其间隔以能漏鸭粪而鸭蹼不踩空为宜。采用这种方法,每天要赶鸭群到附近河中放牧一段时间。

生态渔业的三种模式是哪些

生态渔业是无污染的高效农业,它可使畜禽粪便及残饵、牧草和菜叶等成为鱼的饲料,鱼粪肥塘(田),塘底污泥则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形成良好的物质循环。如稻田生态渔业,鱼和蛙分别吃掉了水中和稻上的害虫,减少了病虫害,降低农药的施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在连片的养殖区还可逐步减少直至不施化肥和农药,建成无公害的农业园区,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提高种养产品的效益。

1.庭院生态渔业。在房前屋后的空隙地开挖池塘,面积几十至几百平方米,塘中养鱼、虾、鳖、蛙等,塘上搭棚架种瓜果,塘边建圈舍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及其残饵养鱼,鱼粪肥塘,塘底淤泥作为瓜果菜的优质有机肥料,形成一个良好物质循环。

2.池园生态渔业。在旱地里开挖池塘,面积400~800平方米,利用挖出的土铺垫成3~5米宽的池埂,称之为“小池塘,宽池埂”,池塘与坎面宽的面积比例一般为7∶3。塘中主养草食性鱼类,埂上种植牧草、蔬菜、果树。牧草和菜叶喂鱼,塘泥作为作物肥料,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小园区。

3.稻田生态渔业。在稻田中开挖占面积8%~10%的鱼坑或鱼沟,然后在鱼坑或沟边上搭架种瓜果,田坎上种植豆类或辣椒、茄子等蔬菜;或者在鱼坑上建圈舍养殖畜禽,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10种种植模式

中国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创造出10种具有高产和高效特征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

1.南方稻田动、植物共生模式(利用稻田养萍、鱼、蛙、蟹、虾)。

2.农林间作或混林间作模式(如枣粮间作、果粮间作、桐粮间作等)。

3.多种多收的时间结构优化模式(一年四季将粮食和经济作物进行多层次间作套种,利用各作物之间的生长时间差及对养分的要求差进行合理配置,促进各种作物互不影响而生长良好),达到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目的。

4.多层高效的空间结构模式(农田作物按地形划带立体种植与同一块田内多种作物多层立体种植)。

5.基塘结合模式(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稻基鱼塘、果基鱼塘、花基鱼塘等)。

6.生物能多层循环再生模式(鸡—猪—沼—鱼模式)。

7.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利用池塘养鱼、繁殖蚌珠、圈鸭、鹅,塘边种植牵蔓性葡萄、瓜类,向水面延伸,向空间发展,并在葡萄和瓜架下圈养鸡)。

8.多样性、有序性增强抗灾力模式(立体农业为丰富天敌种群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自然而然地控制了病害的发生,使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9.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促使人工林快速生长,又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10.多系统、多种群结合提高整体效应模式(通过调整各个亚系统及各亚系统内各个组分来达到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和发挥整体效应的目的。整体效应的优化模式主要由各种生产结构优化来体现)。

什么是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是一个以庭院为核心,由多种产业组成的复合生产系统。该模式也常称为“庭院经济”,是我国农村兴起的一个新的生产领域。涉及的产业部门相当广泛,内容十分繁杂。

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以其很高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各级政府的热烈欢迎。一些地方称其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脱贫致富的法宝之一。一些省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收入已经占农村收入的1/3左右,如河北省1988年庭院经济收入就高达6896亿元,占全省农民家庭总收入的23%以上;辽宁省到1986年底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农户已有100万户,利用面积3万多公顷,产值35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4%;安徽省庭院面积10万公顷,1991年全省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经济总收入130亿元,户均收入500元以上;山东省全省推广庭院生态农业模式获经济收入近120亿元。据1980年定点试验结果和近年各地材料证实每亩庭院收入相当于当地大田收入的20倍以上。

生态庭院经济的组成和模式类型有哪些

1.集约种植型。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巧用空间、时间差,种植名优水果、精细蔬菜、反季节蔬菜、时令花卉,培养食用菌和盆景。有“果—菜”、“果—花”、“果—菌”或“果—菜—猪—沼”等骨干模式。

2.规模养殖型。模式以规模养殖(每年年均养猪10头,或养鸡100只,或养牛5头)为主,再配以种植业,发展沼气,形成能流畅通的高效良性循环。主要模式有“猪—沼—果—菜”。

3.立体种养型。利用微地貌差异,低洼地挖塘养鱼,塘基种植水果、蔬菜、花卉,建沼气池。“鱼—果—猪—沼”是其主要模式。

4.食物链。根据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原理,在庭院剩余的空间内补充动、植物种类,提高系统能量流动总量,以适量的投入获取最高的产出,是系统结构合理、功能效益高的模式类型。主要有“果—猪—沼—菜—菌”模式。

5.加工增值型。这种类型既有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又有转化增值的加工业,适宜在城郊和种植业大户中推广。主要模式有“粮—畜—沼”、“粮—果—畜—沼”模式。

如何进行立体庭院设计

由于农村庭院面积较小,为了提高效益就要尽可能地充分利用空间。立体庭院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把庭院空间分三个基本层次:

1.高空层:指庭院2米以上的部分(包括屋顶)。目前利用方法有栽培攀缘植物,像葡萄、猕猴桃、瓜蒌、南瓜;屋顶养蜂、兔、鸡等小动物;栽用材树、果树等。

2.地面层:指地面以上2米的空间,它是庭院的黄金空间。也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更是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的主要空间。目前的庭院加工、庭院养殖、庭院园艺主要在这一部分来进行。如河北省廊坊、张北,辽宁省辽南地区的庭院大棚蔬菜,全国各地的庭院养猪、牛、羊、兔、鸡,各地的庭院农副产品加工业、庭院服务业、庭院果树栽培等。

3.地下层:指地面以下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地下室、菜窖、阳畦、鱼池、地下工程等。这部分不与动、植物争空间,又具有夏季冷凉,冬季保温的特殊环境。利用这一空间开发储藏保鲜、栽培食用菌、育蒜黄和韭黄、养鱼、育菜秧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很多的农民,已经开始综合利用把高空、地面、地下层,使之互利互补。这就是常说的“海、陆、空”多层次利用。如庭院高空栽葡萄、葡萄架下养鸡、养猪、养兔……地下沼气池;高空葡萄架下建池,池中多层养殖;塑料大棚种蔬菜,大棚下面建沼气池;屋顶建池养金鱼,地下室养食用菌(或储藏蔬菜、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