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新知丛书-有机物世界漫游
16441500000017

第17章 毒品(2)

古柯走出南美被世人了解是从西班牙人探险新大陆开始的。当时征服了印加人的西班牙人被那里的金子迷住,而对咀嚼古柯叶则不屑一顾。后来他们看到咀嚼古柯叶的印加人能延长在金矿和银矿的工作时间,而且很少需要食物和睡眠,便也开始咀嚼起来,而且最终因咀嚼古柯叶受到印加人的报复。19世纪,古柯叶开始被欧洲人接纳。是谁第一个从古柯叶中提取生物碱可卡因的,发生在哪一年,至今仍然是一个令人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是德国化学家于1855年首先提取的,也有人说是1859年奥地利化学家从南非古柯植物的叶子中提炼出来。然而无论是何时、何人首先提取的,其结果都是加速了这种化合物实验研究的发展。1884年,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S.弗洛伊德就开始对他本人和他的病人进行可卡因试验,并提倡用可卡因治疗各种疾病,如气喘、消化不良、抑郁、上呼吸道感染等,他还用它为其好友治疗吗啡成瘾。

19世纪末期,人们采用各种方式用古柯本身和生物碱可卡因医治各种疾病和用于娱乐,并达到全盛时期。美国对其的使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头痛到癔病都用其医治,使其变成了“神奇药物”,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些人甚至把它吹捧为强壮补药掺进饮料、糖果中使用。当时除可口可乐这一被世人熟知含有可卡因的饮料外,有一种古柯酒也很著名,受到了一些教皇和州领导人的赞赏。还有一种掺有可卡因的秘鲁酒,一美元就可以买到,真可谓贫富皆宜。然而随着可卡因的日趋流行,伴随着人们对此药成瘾性的关注也日益增长,一些可卡因中毒致死的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结果可卡因受到限制使用。1903年在软饮料中使用成瘾性药物受到批评,同年,可口可乐配方中去掉了可卡因。

到了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大多数人已逐渐停止把可卡因作为消遣药物使用。然而,20世纪60年代末再次掀起娱乐用药高潮,享有“药之香槟”美称的可卡因再次受到青睐。在宣传媒介的作用下,许多人认为使用可卡因是潇洒、时髦乃至勇敢的特征。当时在美国的电视中还可以看到、听到科学家大谈可卡因产生强烈而异常欣快感的节目。

可卡因对中枢神经产生兴奋作用,兴奋初期,用药者可感到飘然欲仙,表现出洋洋自得。用药后的消除疲劳感主要是中枢兴奋作用掩盖了疲劳感觉的结果。兴奋过后也会出现抑制,这时肌肉完全松弛,表现无力,甚至昏迷。

小剂量可卡因兴奋中枢迷走神经使心率变缓,中等剂量时心率反而增快。身体吸收25毫克时可使脉率增加30%~50%,血压升高15%~20%,可令使用者死于高血压引起的各种合并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大剂量服用,能刺激脊髓,引起惊厥。严重的可达到呼吸衰竭而死亡的程度。长期使用会引起偏执狂型的精神病。孕妇服用,会导致胎儿的流产、早产或死产。

世界上最大的可卡因产地是秘鲁,年产量为6万吨,可从中获利10亿美元。

3.镇宁催眠、抗焦虑类:有利眠宁、巴比妥、眠尔通、安定等。

我们仅以利眠宁为例作一简单介绍。利眠宁又称“甲胺二氮杂”,是一种无臭的淡黄色结晶型粉末,味苦。利眠宁常作为一种弱的安定药,用于治疗焦虑不安、恐惧、失眠等神经官能症。若与其他抗癫药合用,可以控制癫病发作,减缓发作程度。如果长期使用会成瘾,对人体不利,其他各种也有类似作用。

4.制幻剂:又称迷魂剂。

它是一种能够使人的知觉、思维、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物质。它是早期精神病药物中的一类,也有人把它称为“拟精神病药物”。最早被滥用的致幻剂多为天然物质,如毒蝇伞(一种蘑菇)、致幻蕈(一种形状略像伞,寄生在松栗等枯皮上或在树林里、草地上生长的高等菌类植物)、莨菪(天仙子)、颠茄、麦司卡豆、仙人球、朝颜花等。这些植物都含有致幻物质,由于它们的致幻特性,有些国家曾把它们用于医疗、宗教、巫术、魔术,甚至有人将其用于犯罪活动中。直到今天,北美印地安人的宗教活动中仍有使用这类致幻植物的现象存在。

随着天然致幻物质滥用范围的蔓延,一些科学家也对致幻物质发生了兴趣,开始对这类植物进行研究,并提取合成了一系列致幻药物,如①麦司卡林:又称北美仙人球毒碱,结构与去甲肾上腺素相似;②麦角酰二乙胺(简称LSD):是从紫花麦角菌属中分离出来,通过半合成制成;③西洛西宾和西洛辛:是从裸盖菇等蘑菇菌中提取或合成的。在这些提取合成的致幻药物当中,以LSD最著名,它是瑞士化学家史杜尔和霍夫曼于1938年从天然植物中首次分离出来的。而霍夫曼在实验中偶然发现了它的精神作用,并作了一系列试验加以证实。随着霍夫曼的试验结果公诸于世,致幻剂这个概念便流行开来,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化学家以及许多非专业人员的极大关注。到了20世纪60年代,致幻植物中的多数活性成分都被分离提取,并且合成了多种致幻剂,滥用也随之而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生、艺术家、文学家,为了寻求感官刺激,以获得神秘体验、灵感及顿悟而滥用致幻剂,并且经常聚集在一起服用,彼此交流用药后的体验。服用致幻剂曾风行一时,以致许多青少年也加入了尝试致幻剂的行列,以此显示他们的自身价值。美国《生活杂志》曾报道:1965年,美国约有100万人使用致幻剂。这种现象同样引起一些精神药理学家和治疗专家的注意,并意识到人们对致幻剂的神秘体验将导致人体健康产生令人担忧的恶果。就连它的发现者霍夫曼本人也对自己研究出的LSD所造成的危害感到震惊。用药后使人感到自己的形象发生变化,好像自己的躯体和意识已相脱离,眼睛睁着,但无意识。大剂量还可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曾有过服致幻药者从窗子中跳出去的报道。据统计,美国15岁以上的人群中,不少人有过不同程度的服用致幻剂的历史。

毒品之毒甚于洪水猛兽

吸毒不仅仅是一个成瘾、摧毁意志、泯灭良知、倾家荡产、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的严重问题。它像最凶险的毒瘤,能四处转移,滚动得越来越大,把整个社会秩序搞乱。为了吸毒的毒资而抢劫杀人,使毒品问题往往与暴力、诈骗、偷盗、卖淫、凶杀等黑社会犯罪联系在一起,是许多严重刑事犯罪和治安问题的重要诱因。为了吸毒的毒资还导致一系列经济犯罪,严重扰乱国家经济秩序。

吸毒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温床。在吸毒者中(尤其是静脉吸毒)艾滋病的传染率要比性传播率高20倍,几乎有100%的感染机会。截止至1998年底,中国共报告艾滋病感染者12639例,其中因静脉注射毒品而感染的约占70%。

更为严重的是吸毒者的年龄越来越低,青少年被吸毒者轻易拉下水者屡见不鲜。毒品正极大地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在吸毒人员中85%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最小的只有八九岁。如果听任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正像虎门销烟名将林则徐(1785—1850年)的名言“鸦片之毒甚于洪水猛兽”!

国际毒潮日益泛滥的严重局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对中国的渗透危害也正在进一步加剧,中国禁毒斗争将进行到底。

吸毒后为何上瘾

毒瘾——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