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新知丛书-有机物世界漫游
16441500000019

第19章 体坛违禁药物(1)

汉城奥运会丑闻

1988年9月24日,汉城奥运会上,百米决赛项目中,随着发令枪响,加拿大短跑名将本·约翰逊奋力前冲。9秒79!巨大的电子钟上显示了人类赛跑史上从没有过的奇迹。这一成绩打破了科学界预言的人类不可能突破百米9秒80的极限,太不可思议了。体育场爆炸了,汉城爆炸了,整个世界爆炸了!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将闪光的金牌挂在约翰逊的胸前,激动地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兴奋的时刻!”全世界新闻界大肆渲染:“约翰逊用自己的体能否定了人类体能的极限说,用智慧创下了人类进步的轨迹。”本与体育无缘的动物学家们也来凑热闹,迅速发表的论文指出:约翰逊9秒79这个世界纪录。时速达36.9千米,此速度超过了蛇(24千米/时)、蜥蜴(29千米/时)、獾(25千米/时)及猿猴(32千米/时)的短跑纪录。约翰逊本人最兴奋,他在前呼后拥中向记者宣称:我的这个纪录在今后50年,甚至100年内无人能够打破!约翰逊成了世人祟拜的偶像。在约翰逊持加拿大国旗绕场谢幕之后,药物委员会的人员立即请他去验尿。按照规定,凡是得奖牌的人都要在1小时之内到药物检验中心接受尿样检查,但此时约翰逊像是换了个人,百般推诿,在卫生间待了两个小时,交不出尿样还发脾气,给他喝水,他不要,要求喝啤酒。后来总算交上了尿样。尿样分成两个小瓶,编成A、B两个号,当着约翰逊的面把两个小瓶封好,约翰逊签了字。

尿样检验结果呈阳性,表明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为了慎重起见,检查B瓶,结果和A瓶相同。

第二天,医务委员会建议奥委会再查一次,又取了尿样。这次检查,A、B两瓶仍呈阳性,显示约翰逊服用了兴奋剂——康力龙。

随之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主持召开执委会紧急会议。9月27日,又是一个震惊的时刻,国际奥委会秘书、新闻中心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加拿大运动员本·约翰逊在参加男子100米比赛前服用了兴奋剂康力龙,已被查出。国际奥委会决定,9秒79世界纪录作废,剥夺他本届大赛选手的资格。建议国际田联给他停赛两年的处分。在场的记者们被这爆炸新闻惊得目瞪口呆,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感觉使他们十分愤怒,迅速向全世界报道这一世纪丑闻。萨马兰奇指出,约翰逊是有罪的,他周围的人也是有罪的,服用兴奋剂是地地道道的欺骗行为,是不能容忍的。国际奥委会必须坚持反对使用兴奋剂的斗争,我们的决议说明斗争正在取得胜利。

兴奋剂使用源远流长

国际奥委会在规章中明确指出:禁止把任何不正常数量的生理物质经由不正常的方式输入人体,以期在竞赛中造成不公平的竞争。

约翰逊不是使用违禁药物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使用违禁药物的历史渊远流长。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运动员在比赛前就以吃蘑菇、蜂蜜、喝特制的茶、嚼可可叶来寻求额外的体力,借以达到获胜的目的,而兴起时期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叶。近代竞技体育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最早历史记录是在1885年在荷兰举行的海峡游泳比赛中,参赛的各国运动员都用不同的药品来提高自己的耐力。第二年的自行车比赛有人用咖啡因混合物,有人用糖和乙醇,有人用酒精饮料,并首次有一名运动员因服用药物致死。1904年第三届奥运会中,马拉松运动员中有人服用叫做番木碱的药物,但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和完善的检测手段,奥委会也对这种行为束手无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奋剂使用日渐增多。随着运动员商品化,商品利润高于运动原则,更导致了兴奋剂的广泛使用。1961年,意大利足球协会发现:17%的运动员,94%的甲级俱乐部成员都在使用药物。新的兴奋剂大批涌现,国际奥委会医药委员会的官员形容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厕所时说:“那里遍地都是小药水瓶和注射器。”

近20多年来使用药物情况日趋严重,可称为成灾时期。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宣布:兴奋剂是指在比赛中为了专门用来达到人为地和不正当地提高成绩,运动员使用与人体无关的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使用异常剂量的生理物质以及采用不正常的方法。同时,宣布了不准使用兴奋剂的规定。1967年首次公布了一批违禁药物名单。1968年冬季奥运会上,初次对运动员实施药物检查。

类固醇药物创造“奇迹”

本·约翰逊被查出服用的药物叫做康力龙,是合成类固醇药物的一种。这类药物在违禁药物名单之中大约有20余种。在药物化学中,它们属于蛋白同化激素,是雄性激素的衍生物。康力龙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高效蛋白同化激素,医生常用它来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重病或手术后体弱消瘦、小儿发育不良等病。每天的口服剂量是4~6毫克。从国外文献见到,康力龙也是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常用药物,常与大力补、诺龙、睾酮等同时使用,其剂量是治疗剂量的3~4倍。如果单独使用,用量还要大。

使用合成类固醇的最早报道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人为增强其攻击性而首先服用。运动员服用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4年,前苏联有报道,最初只是举重、投掷运动员使用,以后迅速扩展到足球、健美、游泳等项目。

本·约翰逊在奥运会后第一次公开露面时发表声明,否认曾服用违禁药物,竭力为自己洗刷罪名。但是他的队友站出来揭发:约翰逊不仅在汉城奥运会期间服用了兴奋剂,1987年罗马田径大赛也是靠服用违禁药物而夺得百米金牌,并创造了9秒83的世界纪录。面对国际舆论的压力和约翰逊的声明,加拿大政府和国际奥委会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证实约翰逊是赛前几天停止服用康力龙的。据美国《读者文摘》透露,美国有100万至300万人长期服用兴奋剂。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药检呈阳性者11人,其中服用合成类固醇者8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药检阳性者12人,11人都是服用类固醇。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钟爱”类固醇药物?许多学者就合成类固醇药物对运动能力和健康的副作用,进行过大量研究和实验。这种药物可以给运动员一个新的、强健的体魄,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肌肉发达,力量和耐力增加,竞技力提高。国外文献报道,运动员使用合成类固醇的周期短则一个月,长则可达半年。由于药物的成瘾性,每一周期的用量都要大于前一周期才有效果。运动员为了保持金牌地位不得不长期和大剂量使用合成类固醇。

金钱和金牌的诱惑和刺激,使一些利欲熏心的运动员铤而走险,选择了类固醇。约翰逊就是一个例子,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前联邦德国著名标枪女运动员年仅26岁的德雷塞尔在训练后突然死去。这一悲剧的细节后来被披露。原来她为了在1988年奥运会上夺取金牌,在2年前开始服用多种兴奋剂。药物使她赢得了荣誉,也有明显的成效,她的成绩竟从世界第31名,跃居第6名,但是付出的代价是青春和生命。有些运动员甚至使用兽用类固醇,如供牛犊使用的,价格要便宜一半。更有一些非法药物贩子则以向运动员兜售药品而发财致富。

类固醇药物罪孽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