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实用生活禁忌(实用生活文库)
16442200000011

第11章 烹调禁忌(1)

科学饮食首先要从烹调认知,烹调也要讲究科学,尽量保存食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就会患各种疾病,甚至会造成过早死亡。所以要讲究科学烹调方法。

禁忌之地

1.炒菜时忌油温过高

不少人为了把菜炒得脆嫩可口,就把油温烧得很高时才放菜。这种做法单纯从烹调的角度讲是不错的,但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看,却是有害的。这是因为,当食油加热到200℃(冒烟)以上时,油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殆尽,其他各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也遭到大量破坏,人体所需的各种脂肪酸也遭到大量氧化,从而使油脂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同时,油温过高,会产生大量过氧化脂质,这种物质对人体极为有害:它不但会在胃肠内对食物中的维生素有很大的破坏作用,而且会阻碍人体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人若长期食入这种过氧化脂质,使其在体内积聚,还会使人体的一些代谢酶系统受到损害,从而促使人未老先衰。因此,炒菜时忌把油温烧得过高。

2.炒菜时忌放油过多

蛋与生姜、洋葱忌同放:蛋壳上有许多小气孔,生姜和洋葱的气味易透进小气孔使蛋变质。

有的人喜欢炒菜时多放油,以为只有放油多了炒出的菜才会香,岂不知这种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在烹调菜肴时,用油过多,就会把菜料里里外外包裹严实,使其他调味品的味道不易渗入到菜的内部,不仅影响菜的风味口感,而且会影响人的正常食欲,不利于人体健康。吃油过多,体内消耗不完,剩下的部分就会在人体内慢慢贮存起来,当这些油脂在肝脏沉积过多时,便会形成脂肪肝,使肝脏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特别是老年人和脂肪代谢障碍者,血液中脂肪过多就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高血压和冠心病。另外,常吃大量油脂,还会刺激胆汁、胰液大量分泌,从而容易诱发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发作。由此可见,炒菜时过多放油是犯忌的,只有适量用油、科学用油,才能提高菜的质量,增加人的食欲,既节约又有利于人体健康。

3.炒菜忌放盐过早、过晚

食盐是膳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是五味之主、味中之王,无论是烹、调、炒、煎,要使做的菜有味道,都离不开适时放盐。特别是炒菜,放盐更是关键。根据烹调师傅们的经验,炒菜放盐一般可区分为两种情况:

面包与饼干忌同放:面包含水分较多,饼干则干而脆,存放在一起,面包变硬,饼干失去酥脆感。

一是炒制脆嫩的蔬菜(如炒黄瓜、炒荷兰豆、炒白菜丝等)时,一般宜于适当早些放盐,不可放盐过晚。这是因为:新鲜脆嫩的蔬菜,其细胞里含有很多水分,烹调加热时,水的体积容易发生膨胀而把细胞壁胀破,从而使菜容易烂熟。对这类蔬菜如果早些放盐,使生菜细胞里的水分较早渗透出来,加热时其细胞壁就不易破裂,这样,炒的时间可以短些,炒出来的菜也会脆嫩好吃。

二是焖炒软烂的蔬菜(如焖扁豆、焖炒蒜苗、焖炒茄子等)时,一般应晚些放盐,不易放盐过早。这类蔬菜如果放盐过早,会使其较早渗出大量水分,也不利于较快将其焖炒熟烂,所以宜于在九分熟时再放盐为好。

4.炒菜忌放酱油过早

酱油是烹制菜肴时不可缺少的着色调味品,优质酱油不但会产生甜、香、鲜味,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经化学分析表明,茶叶与香皂忌同放:茶叶的吸附串味性很强,与香皂同放,使茶叶变味。

酱油不但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而且还含有糖分、维生素B1、B2及锌、钙、铁、锰等多种微量元素。但是使用酱油却是要掌握好火候的,如果放酱油的时机不当,将不会收到好效果。

如果过早地将酱油放入菜锅内,酱油经高温久煮,就会破坏其中的氨基酸的成分,使它失去鲜味,而且也会使酱油中的糖分因高温加热而焦化,使菜肴口感变苦。那么,炒菜何时放酱油最好呢?炒菜放酱油的最佳时机是在菜接近炒好、将出锅之前,这时放酱油,既能起到调味、调色作用,又能保持酱油的营养价值及鲜美滋味。

4.炒菜勾芡九忌

(1)水粉忌调和不均:勾芡前,必须把淀粉用水调和均匀,否则,勾芡时就会出现团粉小疙瘩,影响菜肴的质量。

(2)芡汁忌过稀过干:调制水淀粉时,用水应适量。用水过多,把淀粉汁调得过稀,勾出的芡汁容易混浊;反之,用水过少,淀粉汁过干,则会使芡汁粘稠不好勾芡。

水果不要同纯碱接触,否则极易发热烂掉。

(3)勾芡忌过早过迟:过早勾芡,菜肴还未成熟,芡汁容易焦糊变味,原料中的水分也会因盐的腌渍而渗透出来,造成汤汁过大或脱芡。若勾芡过迟,菜已全部成熟,菜肴烧炒过度,就会失去鲜嫩滑润或酥脆爽口的风味。

(4)汤水忌过多过少:勾芡前,锅中的汤水要放合适,不可过多过少。若汤水过多,会淹盖了主料,若汤水过少,又会包不过主料,这样都会影响勾芡后菜肴的质量。

(5)忌先勾芡后调味:凡是勾芡的菜,都要先放入盐、糖、醋等调料调好味道和调好色,再行勾芡。否则,先勾芡后调味,不但会使味道渗不进主料里去,而且勾出的芡汁也不会明亮。

(6)忌芡汁乱用:菜肴是否应该勾芡,是有讲究的,不能所有的菜都勾芡。例如,用清炒法、清烩法、清蒸法、干烧法、煨法、炖法烹调方法烹调的菜肴,就都忌勾芡,否则,将会弄巧成拙。

(7)忌冷汤勾芡:勾芡应掌握好火候,一定要在锅中的汤汁沸开的时候再勾芡。

红豆有利尿消肿的功能,只能做甜食,如为了口欲加上盐,利尿的功能就会减半。而且甜咸参半的食物,吃后使人神经不安。

若汤汁不开时勾芡,就会使勾出的芡发乌、发混。

(8)忌油量过大:如果炒菜用油过多,勾芡时将会使芡汁粘裹不到主料上去,出现料汁分离的现象,这样炒出的菜肴口感也不好。

(9)忌勾芡后反复推搅:若勾芡后用勺或铲乱推乱搅,将会使勾出的菜汤汁发混,影响菜肴的质量。

6.炒菜忌用微火

大多懂得一些烹调知识的人都知道,炒制新鲜蔬菜时都是要急火爆炒的;但是也有的人担心急火、大火炒菜破坏蔬菜的营养,因而他们采取微火、小火慢炒的做法。大量实践和研究都证明,炒菜时用微火、小火慢炒的做法是不当的,是欠科学的。这是因为:

(1)急火爆炒,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菜炒好,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营养素的破坏和损失。研究表明,在蔬菜吃豆腐放葱是不科学的,因葱中含有大量的草酸,可以与豆腐中的钙结合成为白色沉淀的草酸钙,使钙难以吸收。

加热过程中,蔬菜所含的营养素是在不断遭到破坏的,加热时间越长,蔬菜的营养损失就越大;用急火爆炒的方法,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把菜炒好,这就大大降低了蔬菜营养的损失率。专家测定,绿色蔬菜急火爆炒,可使维生素C的保存率达到60%~80%,胡萝卜素的保存率达到76%~90%;而大白菜若在锅内煮制5分钟,维生素C的损失率可达45%。由此可见,炒菜的时间越短越好,微火慢炒是不可取的。

(2)急火爆炒,可使蔬菜中的水分损失较少,而微火慢炒会使蔬菜中的水分大量渗出。我们知道,所有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都是溶解在水里的。蔬菜中的水分跑出来了,当然,水溶性维生素和对人体有重要作用的无机盐便也跑掉了。

(3)急火爆炒,由于温度高、速度快、时间短、翻动勤,蔬菜受热均匀,炒出的菜不但营养丰富,而且色泽翠绿,鲜艳美观,吃起来质地脆嫩,口感舒适。而微火慢炒所炒出的蔬菜,由于长时间在锅内加热,温度低,往往贴近锅底的菜发煳炭化了,而上面的菜还不熟,这样做出的菜肴当然也就色不鲜、味不佳了。

红萝卜与白萝卜同煮是不科学的,因红萝卜中含有一种抗坏血酸酵酶,能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二者合煮便降低了白萝卜的营养价值。

7.炒猪肝忌炒得太嫩

猪肝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富含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然而,由于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毒物中转站与解毒器官,各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和混入饲料中的有毒物(如农药等),都会聚集在肝中,猪肝也会发生炎症,形成肝癌;猪肝内还会孳生寄生虫。总之,猪肝虽然炒制一番会成为鲜嫩可口、受人欢迎的佳肴,但由于它是“藏污纳垢”的场所,因此,烹制猪肝时应注意一定要把它炒熟透或煮透,杀死猪肝内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卵,有效除毒后再食用,不可贪求“鲜嫩”而夹生吃,以免由此罹患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8.忌放味精的菜

做菜和做汤时,适当放些味精,可以提高鲜味。但是,有的人不论做什么汤菜都要放味精,这就没有必要了。下列一些菜肴就忌放味精:

(1)用高汤烹制的菜:高汤本来就具有鲜、香、清的特点,而味精只具有一种鲜味,而且味精的鲜味又与高汤的鲜味不同。

豆腐是在豆浆中加入盐卤或石膏后制成的。菠菜中含有很多草酸,它可与盐卤、石膏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被人吸收的钙盐和镁盐。菠菜与豆腐同煮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