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探究丛书-湖泊
16444100000013

第13章 珍贵的湖泊资源(4)

青虾、中华小长臂虾和中华齿米虾喜栖于水草丛生的地带,白虾则生活于敞水的湖区。它们都是杂食性动物,食饵为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物和其他动物的尸体等。青虾主要在夜间摄食,黄昏和黎明时尤为活跃,有“早钓鱼,晚钓虾”之说。白虾有移栖的习性,白天栖于湖的底层,夜晚上升到湖的表层,特别是月光皎洁的夜间更为明显。虾的生命短暂,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其繁殖率高,生长快,当年所产的虾就可成熟而生殖,到第二年再生殖一二次后死去。雌虾所产之卵附在腹部的附肢上孵化,称为“抱卵”,每次生殖所抱的卵,随着种类和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一般有几百粒左右。抱卵的青虾和白虾在渔业上称为“带子虾”,味鲜美,颇受人们欢迎;也有用明矾水将虾卵脱下晒干后销售。虾体晒干去壳称为虾米,亦称“湖米”,以区别于海产的虾米。捕虾的方法有很多种,青虾用虾笼、虾罾捕捉;白虾则用网拖。太湖地区有设置“虾浮”来捕捉青虾。糠虾常近岸边栖息,人们可以在岸边用三角抄网或扒网捕取。

从虾的产量来看,以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为高,一般占鱼产量的10%左右。青虾、白虾和糠虾所占的比例,因湖和水情的变化而异。据太湖20世纪70年代虾的产量统计,白虾占50%,青虾占20%,糠虾占30%。水清草茂的湖,青虾产量高,水混草稀的湖,白虾的产量高。白虾和银鱼同为太湖的名产。此外,内蒙古呼伦湖的白虾和云南滇池的青虾产量亦高,甚至可超过鱼的产量。鄱阳湖、南四湖、白洋淀等东部平原上的湖泊都盛产青虾。

中国主要食用的淡水蟹是中华绒螯蟹,通称河蟹或毛蟹,产于东部平原各湖。河蟹在江河湖泊里生活,喜于泥质的堤岸上凿穴而居,昼伏夜出;食底栖动物、水草的种子,尤喜食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小鱼。河蟹是洄游性的水生动物,每年秋季长成的河蟹要洄游至近海生殖。雌、雄蟹在江河入海处的水域中交配,雌蟹所产之卵附于腹部孵化,孵出的幼蟹随潮上溯至江河湖泊中摄食生长,亲蟹生殖后即自然死去。河蟹由于足关节只能上下而不能前后移动,所以横向爬行,爬行时挥动着前面的一对大螯,给人以“凶顽”的印象,然而其肉质鲜美,尤以肝脏和生殖腺(俗称为“肓”)最肥。它们生殖洄游的季节正是捕捞的时节,民谣有“西北风响蟹脚痒”,就是说:西北风一起,河蟹就要洄游生殖了。捕捉河蟹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在它洄游的路线上设簖或设网拦捕,也有利用它的趋光习性,点灯诱捕。河蟹是中国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之一,天津附近的胜芳和苏州附近的阳澄湖,是两个著名的河蟹产地,阳澄湖“清水大闸蟹”素有美名。青虾、白虾和河蟹营养丰富,味极鲜美,有食河蟹后而“百菜无味”之说。

中国湖泊所产的贝类主要有螺、蚌和蚬。它们的身体由柔软的组织构成,没有骨骼,体外都具有相当坚固的贝壳,属于无脊椎动物的软体动物门。中国湖泊中常见的螺类和蚌类各有数十种,蚬类少,只有几种。有些螺类是传播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是有害的生物。

主要捕捞的螺类属于田螺科,有圆田螺、环棱螺和螺蛳。圆田螺又称田螺,环棱螺称湖螺或螺蛳。云南湖泊出产的螺蛳是中国的特产,形状和圆田螺与环棱螺不同。

圆田螺是中国分布较广的一种螺类,也是田螺科内个体较大的种类。它们在湖泊、水库、河流、沟渠及水田中均能生长繁殖。

环棱螺螺层上有环棱。此种螺分布广、产量大,常见的有3种:铜锈环棱螺、方形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

云南湖泊出产的螺蛳个体比圆田螺要大,壳的形状如宝塔,螺层中部呈三角状的突起,其上有2~3条由念珠形颗粒组成的环棱;体螺层上有6条这样的螺棱,居中的一条念珠形颗粒变成了三角形的棘状突起。云南的滇池、抚仙湖、洱海、大屯湖及异龙湖等均出产螺蛳。

螺肉是很好的食品,含蛋白质、脂肪、醣、无机盐、维生素B1和B2。螺肉有利尿通便、消暑解渴及治黄疸等功用。湖泊所产的螺类除供应湖区人民食用外,还有一部分田螺肉冷冻后外销。太湖地区出产的环棱螺,还用于喂养青鱼。

蚌类有两枚贝壳,在背面以韧带或齿相铰合。有些种类只有韧带而无铰合齿,属于无齿蚌亚科;有些种类既有韧带还有铰合齿,则属于珠蚌亚科。蚌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椭圆形、卵圆形、楔形、矛形、猪环形、蛏形以及扭歪的香蕉形等等。

蚌的肉体腹缘有一肉质的足,其状如斧,亦称斧足,伸出壳外可以爬行。蚌栖息于湖底,不常爬行,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物。生殖时雄蚌将精液排入水中,随水进入雌蚌的鳃腔内,雌蚌所产的卵在鳃腔内受精后就附于鳃瓣上发育,成为钩介幼虫后离开母体进入水中,遇到鱼时附于其体上继续发育,经一段时间长成幼蚌,才脱离鱼体而落至水底继续生长。

蚌肉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A、B1、B2及钙、镁、铁等元素,不仅可食用,且有止渴、解毒、祛热、除眼赤等药用疗效。

蚌壳有多种用途,有些蚌的珍珠层光泽好,可用于制作贝雕和漆器上的镶嵌物等工艺品。中国制作这类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北京、扬州、福州是这类工艺品的传统产地,产品远销国外。蚌壳还用于制作纽扣,鄱阳湖、洞庭湖及太湖沿湖的一些城镇,有以蚌壳为原料的制扣工厂。蚌壳碾成粉是配制牙膏和雪花膏的原料之一。

近30年,淡水蚌中有些种类又有了新的用途,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可用来培育珍珠。珍珠是贵重的装饰品,现在培育的珍珠主要是供外销,还有一部分供药用。珍珠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几种氨基酸,它有去翳明目、定惊痛、化痰、解毒等疗效,而且常服珍珠粉可使皮肤滑润细腻,有美容之功。河蚬是广泛分布的一种蚬,产量很高,捕起后可鲜食亦可晒干,部分河蚬还供出口。

3.植物资源。中国湖泊中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约有70余种。种子植物中既有双子叶植物又有单子叶植物,根据水生植物在水中生长的状态,又可分为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等4个生态类群。凡根扎于土中,茎叶挺出水面的为挺水植物,生于湖滩地和沿岸带;根扎于土中,而茎比较柔软没于水内,叶浮于水面的是浮叶植物,多生长在湖泊的亚沿岸带;茎叶浮于水面,根不扎于泥中,而悬于水内的是漂浮植物,常聚集于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群落之间;根生于湖底,茎叶不露出水面的是沉水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沿岸带和沿岸带。

湖内生长的大型水生植物,有的是可供食用的水生蔬菜,有的是工业和手工业的原材料,有的可作饲草、肥料和燃料,都是湖泊的宝贵资源。

可供食用的有菱、莲、芡、慈菇、荸荠、芋、莼菜和茭白等。它们都已有人工栽培的品种,经过长期的人工培育和选择,栽培的品种比野生的品质优良。野生的品质虽次,但面广量大,所以采摘野生的菱、莲、芡实等是湖区群众从事“小秋收”的内容之一。

菱属于双子叶植物菱科,是浮叶植物。野生的菱壳厚,有4只锐刺状的角,果仁小,不宜鲜吃,采摘后可用机械脱壳取仁,取得之果仁称菱米,可煮粥、做菜,也可制淀粉。东部平原许多湖泊均有出产,而以洪湖、南四湖等产量较高。湖内浅水地带,如果水位比较稳定,湖泥又比较肥沃也可以种菱,如江苏的邵伯湖就种植了“大家马”菱。杭嘉湖地区有不少优良菱种,有的质地鲜嫩而带甜味,有的壳薄仁大,角刺退化,如水红菱、风菱、馄饨菱等。该地区多利用小型湖泊和池塘种菱,如嘉兴南湖所产之风菱颇为有名。莲属于双子叶植物睡莲科,是挺水植物。莲的整个植株都有用:地下茎称为藕,可鲜吃或做菜、制藕粉;其茎称荷梗,鲜嫩时亦可作蔬菜;荷叶可作包装材料;荷花可供观赏,种子称莲籽,是一种滋补食品。栽培的莲也有不少品种:供观赏的品种,花大色艳,如杭州的西湖,南京的玄武湖,扬州的瘦西湖,武汉的东湖等都有栽培;以产藕为主的,如苏南的花香藕,粗壮肥硕、入口松脆;湖南的湘莲则以采摘莲籽为主。菱、藕是人们中秋节赏月的佳品,具有浓郁的水乡特色。莲的各部分还具有药用价值,藕节、荷梗、荷叶蒂、莲蕊、莲籽中的胚芽都是中药材,具有不同的药性和疗效。

芡属于睡莲科的浮叶植物。芡的叶片大而圆,直径可达2~3尺,茎与叶上都有粗大的角质刺。果实像鸡头,种子称芡实或鸡头籽,去壳后称为芡实米或鸡头米。芡实米和莲籽一样也是滋补食品,用以入药,有补中益气的功用。芡也有野生和栽培品种之分,但栽培的品种远不及菱、莲那么多。一般生长野菱和野莲的湖中也都有芡生长。江苏过去有相当多的芡实产量,仅高淳一地(固城湖、石臼湖和丹阳湖等)就能收购几十万斤,后来一些湖泊被围垦,产量已显著下降。

莼菜属睡莲科,系浮叶植物。它在杭嘉湖和苏南等地作蔬菜用。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藕与蒪菜》的散文,“蒪”是“莼”的异形字,他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江南水乡的风貌。莼莱与称为“蒲鱼”的塘鳢鱼并列齐名,为江南的名菜佳肴。其中以杭州西湖所产的莼菜最为有名,江苏的东太湖亦有出产。食用的是莼菜的嫩叶,每年春夏间采摘以供应市场,还制成罐头外销。其叶初生尚未展开而采的,称稚花,为上品;叶稍舒展则为次;秋季叶片硬化,厚而味苦涩,无人食用,可作猪饲料。

慈菇、荸荠和芋都是单子叶植物。慈菇属于泽泻科,荸荠属于莎草科,芋属于天南星科,均为挺水植物,常散布于湖滩地上,很少成片生长,其地下茎能食用。

菰又名茭草,属单子叶植物禾本科,为挺水植物。它膨大的嫩茎可作蔬菜,称茭白,野生的茭白一般瘦小,无人采摘。栽培的茭白是重要的水生蔬菜,食用季节长,上市量大。野生的菰开花结实,称“菰米”或“茭米”,比稻米细长,每穗有数十粒。唐代张志和在一首词中写道:“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可餐”,说明了菰米能食用。《本草纲目》还记载菰米可供药用,惟近代已无人采收。菰的茎叶鲜嫩时可饲喂草鱼,亦可作耕牛的饲料,秋冬枯黄后刈割可作燃料。菰的繁殖力强,以地下茎蔓延,在湖滩地上形成单一的群落,能促使湖泊淤积。

芦苇、蒲和杞柳可供工业、手工业作原料或材料。芦苇属禾本科,蒲属于香蒲科,都是单子叶植物,又都是挺水植物。杞柳是灌木,耐水,能栽在湖堤岸边或滩地上,只要它的顶部不被水淹,就可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