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人郑和率领一支数万人的船队进行了7次伟大的航行,而成为古代世界最大规模的航海。
明代中国国力依然强盛,在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仍然处于先进的地位,而航海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并以郑和七下西洋而彪炳于史册,威震于世界。
郑和原姓马,云南昆阳(今晋宁县)人,祖先原来居住在西域,世代信奉伊斯兰教。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曾到麦加朝圣,被尊为“哈只”,意为朝圣者。郑和小时侯就听闻了父辈远涉重洋的经历,略知一些海外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乃至航海知识。1382年,朱元璋为了扫除元朝的残余势力,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被俘,后被送到燕王府充任小太监,他刻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后在“靖南之役”中跟随燕王朱棣出生入死,屡立奇功,深得燕王赏识。燕王登基后,提拔郑和做内官监太监,并赐他姓郑,从此马和就改为郑和。
明成祖即位后,即锐意扩展海外关系,决心向西远拓。由于郑和对航海事业素有爱好,更兼有家传的航海知识,在明成祖在组织船队下西洋时,被授予总兵官之职,统率这支代表国家的庞大舰队。
明初时候的西洋指的是印度洋,但也包括南海西部在内,从明代中叶才开始将南海广大海域称为南洋。郑和下西洋,曾多次横越印度洋而远达东非沿岸。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一支由六十二艘大海船组成的船队,从刘家港启航,浩浩荡荡沿长江而下。从东海向南行至福建长乐港停泊等候风讯。再由五虎门(今闽江口)扬帆开航,穿越台湾海峡,进入南海,经过十多个昼夜航行,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南部),经爪哇、旧港(今属印度尼西亚),抵达满剌加(今马六甲),稍事休息,继续航行,经阿鲁、苏门答剌、锡兰山,来到当时印度半岛上的大商港——古里(今卡利卡特),它也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的终点。
郑和下西洋路过爪哇时,正逢爪哇国西王与东王互相攻杀,东王被灭亡后,郑和的部下刚上岸,便被西王的士兵误杀一百七十余人。后弄清真相,西王自知理亏,待郑和返航时,派使者随船来明朝谢罪,答应让东王之子继承东爪哇国王位,保证不再进攻东爪哇国。自此以后,爪哇与中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
1407年九月初二,郑和圆满地结束了对西洋一些国家的访问,回到南京。明成祖大为兴奋,对首次下西洋成功表示了高度赞赏,命令船队稍事休整,再度出使西洋。
1407年九月十二日,郑和第二次率船队下西洋。此次航行仍在刘家港启程,经占城、暹罗(今泰国)、满刺加、南巫里(今苏门答腊岛北端),然后继续向印度洋航行,至锡兰山,沿印度半岛西海岸北上,经古里,最终到达甘巴里(今坎贝湾的坎贝)等地。
郑和途经满刺加时,以明成祖的名义赐其国王双台银印和冠带袍服,并在当地立碑纪念。满刺加国王同意郑和在当地建造堆放货物的“官厂”,这个官厂规模很大,四周开有四个门,里面堆放着粮食、金银及各种物资。官厂的周围筑有了望塔可以看守,晚上更要派人巡逻。官厂建成后,满刺加成为郑和下西洋途中的一个转运站,下西洋的船队到达这里以后,再分成几路到附近一些国家进行访问和贸易。然后又在满刺加聚齐,整装货物,等候五月中旬的西南信风,整个航队一同返航回国。
1409年夏天,郑和顺利地结束了对西洋各国的第二次访问,回到南京。
1409年9月,郑和率四十八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再一次从刘家港启锚,第三次开始下西洋的航程。此次航程及所经之国,与前两次大致相同。首抵占城后,经炅山(今越南中部华列拉角)、宾童龙(今越南藩朗),而抵昆仑山,再北至暹罗,南下爪哇,经旧港、满刺加、九洲山,然后从苏门答腊岛北面的龙涎屿,经翠蓝屿,而达锡兰山,再抵印度的小呗喃、柯枝、古里。
1411年,郑和回国。由于郑和三次出使都很顺利,明成祖于是对全体随行官兵、船员大加赏赐。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整,1411年冬季明成祖下令郑和作第四次出使,并进一步向西远航。郑和船队到达印度半岛西岸后,继续西行,首次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这次出使不仅航程远,访问的国家和地区也大增。据载,随郑和船队前来中国朝贡的有十九个国家的使者。1415年7月,郑和船队安抵南京,往返历时不足两年。其所费时间与前三次相当,但却横渡印度洋到非洲东岸,行程较前增加一倍。这说明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短短数年中已大有提高。
1417年冬季,为了送上次随船而来的十九个国家使者回国,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这次往返,历时与上次大体相同,并基本上循同一条海路航行。1419年夏,船队带着大批各国赠送的珍禽异兽回到南京,随船同行的有十六个国家的使者。
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送十六国使者回国,次年八月返回,暹罗、苏门答腊、阿丹等国派使者携贡物同船前来。这次出使的规模较小,往返时间也较短。
1424年,下西洋的倡导者明成祖病逝,仁宗继位。由于远航各国,耗费巨大,于是仁宗下令停止下西洋活动,并派郑和带领下西洋的官兵去守备南京,此前,明成祖已将首都迁到北京。仁宗执政一年就去世了,宣宗登基。由于停止下西洋,西洋各国同中国的关系日渐疏远,明朝的政治影响也在削弱,为改变这一情况,明宣宗决定再派使节出使西洋。
1431年,年已花甲的郑和慨然领命,率船队第七次下西洋。此次下西洋,准备较为充分,整个船队有大小船只一百艘,其中大型宝船有六十一艘,载员两万七千多人,其规模堪与第一次出使相比。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到的地方最多,范围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和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国家。
除了大船队外,明使团还常派分船队前往偏远的地方。郑和派出的分船队到达古里国时,正值古里国派人去天方(麦加)朝圣,使者马欢等七人便随之前往,在天方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马欢等离开时,天方国派使臣随之访问中国。这是中国首次与麦加圣地建立关系,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交往史上的一件划时代大事。
1433年第七次下西洋结束时,随明朝船队来华的有天方、阿丹、古里等十一国的使者。但与前几次下西洋不同,由于大规模的远航出海已届尾声,明政府以后并未派船将这些外国使者送回国,他们只能在华暂作逗留。直至1436年方才搭乘爪哇来华的贡船离开中国。
七次下西洋,耗尽了郑和毕生的精力,回国后不久,即病逝于南京。
郑和七下西洋所开创的宏图伟业,虽然很快就销声匿迹,但其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通过郑和长达28年的反复远洋航行,明初之航海者已将宋、元时代的海上交通事业大大向前推进。无论是航程之远、纵横之广、规模之大或水平之高,郑和下西洋均堪称中国古代航海史之最。郑和也因此跻身于古代世界著名航海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