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我知道-Why交通
16451300000039

第39章 中国古代在航空方面有哪些探索?

中国人在航空方面进行过很多探索,体现中国人无所畏惧、勇敢探索的精神。

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我国就出现了第一架木制飞行器。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翟,率领三百多名弟子专心研究飞行原理,结果耗费三年时间,制成了一只会飞的木鸟,飞行了三天也不掉下来(一说飞一日而坏)。

另有典籍将制作“木鸢”的故事归功于鲁班。鲁班又名公输班,是我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工匠。在《墨子·鲁问》一书中曾写道:鲁班削竹木而成木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木鸢的研制仍在继续,到了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经制作过一只木雕。张衡是东汉安帝时期人,发明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在132年之前,张衡研制了木雕,在鸟体内安放了机关,只要发动机关,这只木雕就能够飞出数里之远。尽管就当时技术条件而言,木雕能飞行数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张衡首先设计用机械作为飞行的动力,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尝试。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位天才工匠韩志和。韩志和原来是倭国人(今日本),后来来到大唐,成为飞龙卫士。韩志和有一次为皇帝精心制造了一张龙床。床上装饰得异常华丽,粗看起来别无异样。然而只要碰着床上的机关,就立刻出现一条矫键的飞龙,在空中翻滚。因此,这张床就叫做“见龙床”。韩志和还善于用木头制作鸾、鹤、鹊等飞禽,其形状维妙维肖,与真物无异。据说,韩志和曾造过一架木制飞行器,外表像鸟儿一般,会做饮水、觅食等动作,还能够鸣叫。在鸟腹部设有机关,只要开动机关,木鸟就能凌空而飞,高度可达三丈,飞到一二百步之远。

飞车和木鸢,仅是神话和传说。然而几乎人人都目睹鸟雀能飞。昆虫能飞。其原因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翅膀。于是向往飞行的古人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人要是有了翅膀,就能够搏击长空,邀翔蓝天了。

公元19年,王莽想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为此他下令从全国各地征招有特殊技艺的人,为他的战争效力。于是,全国各地的人蜂拥而至,赶来应征。其中有一位吹嘘自己会飞行,能够一日千里。王莽听了非常高兴,就让他当场试验。这位飞行家就在长安城举行了飞行表演。但见飞行家取出大鸟的翅膀作为两翼,头与身体都披上了羽毛,然后“通引环纽”,飞行了几百步之远,方才落下。

这是关于人类飞行史上的一次重要记载,可惜,班固在《汉书》里对这次飞行的描述太简单,不仅未能记下那位飞行家的姓名,而且连他的飞行方法——“通引环纽”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没有写清楚。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也很难断定,这位飞行家的飞行方式究竟是振翼飞行,还是滑翔,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这始终是一个谜。

在东晋的时候,出现了一位名叫葛洪的道士,他在观察中发现,老鹰只要平展双翼,不扇不摇,也能够在空中盘旋而上。

葛洪认为,这是由于老鹰利用了“罡气”(即高空中的上升气流)的缘故。据此,葛洪产生了一个制作“飞车”的设想。葛洪认为:制造“飞车”应该用质地坚韧的枣心木和牛皮做材料,在车内安装机器,不必振动翅膀,只要像老鹰一样展开双翅就可以了。虽然葛洪的这种设计没有付诸实践,但是这种设想是符合飞行原理的。

在我国的古籍中,还有关于使用风筝载人飞行的故事。

风筝,又叫纸鸢或风鸢,早在楚汉相争时就已经发明。最早是用丝绸、麻布和竹子制成,以后又用纸代替了丝绸,风筝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纸鸢做成后,再削竹为笛,绑在鸢身上。这样竹笛随纸鸢升人高空,迎风发出呜呜的筝鸣声,所以又称风筝。

风筝载人的故事发生在公元559年,北齐的统治者高洋是一位暴君,他为了要长保自己的江山,要杀尽元姓的人(北魏贵族拓跋氏后改姓元)。他杀尽元氏家族的成员721人,仅剩下一个名叫元黄头的人。但是,高洋仍不罢手,为了杀掉元黄头,他想出了一个新方法。高洋命令元黄头和许多死囚集中到金凤台上,让他们乘上风筝,从台顶上往下飞。那金凤台据说有六十七丈高,囚犯们一个个从台上飞了下去,全都摔死了,唯有那元黄头没有摔死,他随风飘荡,一直到紫陌的地方才平安着陆。可是高洋并没有放过元黄头,仍然将他杀掉了。从金凤台到紫陌,不知有多少远,但是元黄头可算做乘风筝成功飞行的第一人。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将火药绑在箭上,又制造出火箭。1500年前左右,一位名叫万户的官员对火箭进行了研究,他想利用火箭的力量飞上蓝天。万户将一把椅子绑在两只巨大的风筝之间,又在椅子下面安装了四十七支最大的“起火”(火箭)。万户安坐在椅子里,命人将火箭点燃。在一阵火焰怒喷,烟雾迷漫之后,万户连人带东西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万户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人类飞行史上一曲动人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