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进行航空飞行的是冯如。
冯如字鼎三,号九如,广东恩平人。他的父亲冯业伦是农民,冯如有兄弟五人,冯如最小,其他四人都先后夭折了。冯如自幼就非常聪明,在入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在机械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1895年,12岁的冯如跟随亲戚漂洋过海,去了美国。他先到旧金山,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后来又到了纽约,进工厂做工,同时努力学习知识。10年以后,冯如在机械和电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心得,曾发明了“拔水钉桩”。
冯如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和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发生战争的刺激下,萌生出制造飞机,用以加强国防,振兴中华的念头。1907年9月,在华侨的资助下,他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厂研制飞机。当时有华侨青年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先后参加了飞机的研制工作。第二年4月,第一架飞机制造了出来。冯如把飞机运到哥林达市的麦田里进行试飞,没有成功。而这个时候,一场意外的火灾将飞机制造厂烧成灰烬。面对挫折,冯如毫不灰心,就在麦田里搭起帐篷,继续进行研制。冯如又潜心研究,对设计进行了反复修改,又造出了第二架飞机。1909年2月,第二架飞机进行了试飞,可惜仅飞起来几丈高就摔了下来,试飞又失败了。
不断的失败,让出钱资助的股东们灰心丧气,不愿继续投资。此时,冯如的父母又从家乡来信,要他回家。但是,冯如毫不气馁,更加努力进行研制。在详细研究了飞鹰的飞行动作后,冯如又开始制造第三架飞机。经过十多次的反复改进,冯如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飞机。
1909年9月21日,冯如驾驶飞机试飞成功。这是第一次中国人驾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搏击长空。两天之后,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美国人民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的文章,报导了冯如研制飞机从失败到成功的历程。孙中山在美国闻讯后,大加赞许,说道:“吾国大有人矣。”试飞的成功,也使得过去资助过冯如的股东们感到高兴,纷纷表示愿意继续投资,对飞机再作改进。
1910年10月,冯如又试制了一架飞机。经过十多次的试飞,飞机的飞行高度可达七百英尺(一说三百五十英尺),速度达到每小时六十五英里,航程可达二十英里。这架飞机的飞行性能已经超过了美国的飞机。美国人对冯如十分钦佩,想请他长期留美,传授飞行技术。但是,冯如不愿为异国服务,他要将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贡献给祖国。这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张元济正巧在美国游历,就把冯如推荐给两广总督张鸣岐,准备回广东以后,可以作飞行表演。
1911年年初,随同朱竹泉、朱兆槐、司徒璧如等三人,冯如携带最新研制成功的两架飞机启程回国。回国途中,路经上海,有报馆记者请冯如在上海稍事停留,作飞行表演,为国争光。但冯如因为归心似箭,表示要先回去省亲,然后再外出表演,所以没有在上海逗留。
这次所带的两架飞机,一架是双翼机,一架是单翼机。其中双翼机翼长295英尺,弦长4.5英尺,使用三十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螺旋桨每分钟转动一千二百次。另一架单翼机则装有七十五匹马力的汽油发动机。这些发动机都是冯如自己制造的。
冯如回乡探望亲人后,本来打算与张鸣岐商议飞行表演,但这段时间里广州连出两件大事。一件是1911年4月8日,广州安利洋行请比利时飞行家云甸邦在燕塘举行飞机表演,广州将军孚琦看完热闹,在返城途中突被革命志士温生才刺死。此后不久,4月27日,广州又爆发了黄花岗起义。两广总督张鸣岐表面上对冯如礼敬有加,但暗中担心冯如与革命党有联系,始终没有同意冯如进行飞行表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夙富革命思想的冯如,准备组织飞行队参加北伐,赞助革命。后因清政府很快就接受了退位的议和条件,组织飞行队的计划未及实施。
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举行飞机表演。冯如驾机起飞后,升高至一百多尺,因转弯过急,造成飞机失速下坠,冯如在坠落过程中身负重伤。这天恰逢星期日,冯如虽被立即送往医院,终因缺少医生的抢救,不幸去世,年仅三十岁。冯如在弥留之际,对同伴说道:“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此而放弃飞行,失去进取心,要知道失事是飞行过程中必有之事。”
冯如死后,安葬在黄花岗,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相伴而眠。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下令,从优给冯如按少将阵亡的标准加以抚恤,并将事迹交付国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