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2001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以及开展实施“校校通”工程后,全国掀起了一轮波澜壮阔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浪潮,在经费投入、建设规模、软硬件平台、应用推进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启示性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凸显了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城域教育网络的蓬勃建设
城域教育网是连接校园网和城市内教育局内部网的传输网络,它借助宽带数据通讯网络,以教育资源和软件为基础,以实现教育和管理的现代化为目标,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化环境,是整体推进区域性教育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城域教育网络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教育信息化工程,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服务:第一,为教育管理人员服务。使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化办公环境,快速便捷地处理大量的教育信息,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为教学人员服务。为他们提供与外界沟通的通信环境,并搭建一个网络授课的平台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使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思想与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第三,为广义范围内的学生服务。让他们通过网络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手段来学习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材料,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第四,为家长服务。凭借网络架设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里的情况,学校及时获得家长的反馈信息。
城域教育网络建设采用以教学与管理应用为核心、软硬件并重的建设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这些建设项目。一是建设区域性的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使它成为五个中心:网络管理中心、管理信息中心、教育资源中心、教育技术培训中心、远程教育中心;二是建立完善地区性教育局和其直属学校的基础教育管理数据库,实施全程现代化管理;三是部署基于校园网络的教学支撑平台,推进网络教学,简化实施网络教学的过程,提高网络教学的绩效,培养创新人才;四是建设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及相应的资源管理系统,丰富教育资源内容,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教育资源服务;五是通过对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多种各类层次的培训,培养一支能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六是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的建设,使城域教育网能够长期稳定地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服务。
从网络结构上来看,城域教育网由五个部分组成,其主体是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它是城域教育网的灵魂与核心,是教育信息服务的中心。基本结点是校园网络,它们通过公众宽带数据通信网络接入到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并通过它接入到互联网。城域教育网还有两个外延:一是家庭上网,它是城域教育网服务的外围,是通过网络实施终生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基础;另一个是社会资源服务机构,它们可通过互联网络或卫星数字广播定期向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更新教育资源,同时提供其他相关服务。
城域教育网应用系统采用ASP的体系结构,即在中心运行集中式的服务系统,为全地区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可定制的教学和管理服务。这种体系结构系统部署集中、数据集中、维护管理集中,具有这些特点:(1)统一认证。提供基于角色和权限的惟一的用户登录口和所有应用的单一入口。(2)集中存储。所有相关应用数据和用户数据集中存储在数据中心。(3)集中服务。集中为整个教育系统及相关单位提供网络应用服务。(4)分布使用。在业务集中的前提下,用户的逻辑界面是分离的,用户只能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数据,管理其有权管理的数据,软件界面是个性化的,就似在独立使用一个系统。
二、分布式资源网的初步完善
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通过城域教育网整合某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为整个地区提供一个质优量大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是保障资源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广东省电教馆建设的教育资源网系统为怎样整合一个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核心思路为:
1.资源分布存储:教育资源网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访,资源的描述信息定期向目录中心提交。
2.资源网目录集中:为用户提供一个覆盖本地区所有教育资源站点的最新资源目录,实现本地区不同教育资源站点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中心维护一个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区域内不同资源站点资源目录的同步更新管理。同时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检索系统通过对本目录库进行检索,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搜索查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异构数据互换:对不同单位提供的教育资源库进行统一管理。一般来说不同的资源库采用不同的系统管理,这样将使用户无所适从。通过异构资源互换功能,可以将以前开发的资源库管理平台中的数据快速导入到教育资源网系统中,实现资源的快速收集,另外导入到本系统中的资源可以通过系统强大检索功能提供给更多的用户使用。
4.高速资源缓存:从学校所在的区、市等上一级资源站点通过初始化设置,缓存一部分资源到本地,以后再根据资源访问概率对缓存的资源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优化调整,只保存在本地访问率高的资源数据。
5.资源的动态采集:动态跟踪、自动采集互联网上的丰富教育资源,因特网教育资源雷达搜索代理实现对互联网上最新教育资源的自动发现与采集整理。
三、信息技术技能自动测评系统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相应地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行测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书面考试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知识还应该包括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但全面考察学生的操作却不是很容易。因为,如果要考察学生的操作,那么必须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始终有人在旁边进行评判,这需要专门的人力,而且不能完全做到客观评定。信息技术课程智能测评系统,则可以方便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技能测评系统可以减轻考试的筹备和管理时间以及阅卷的工作量,提高阅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满足信息技术技能测评的需要。目前在天津、深圳市福田区、广东的南海市等地区,都已经大规模地开展了信息技术技能自动测评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一般有两类题型,一类是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大多数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这类试题利用计算机评卷十分方便和简单。另外一类是考察基本技能的操作,这类测评需要上机实际操作,所涉及的面较广(Windows系统操作、Word数据录入与排版、Excel数据录入与分析、Powerpoint演示制作、网页制作、Internet连接、配置和使用等)。信息技术自动测评系统最大的突破是实现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操作题计算机自动评测,在评测时,不仅根据学生答题的结果,而且根据学生答题的过程信息,实现多级评分。要实现这个功能,需要综合运用ActiveX、操作环境与模拟、Windows消息截获等技术。
四、学科网站——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尝试
目前各类教育资源中心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取数据库存储方式。有的将资源文件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教育资源的管理都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操作;有的将资源以文件的方式存储,但索引信息存在数据库中。基于数据库的资源管理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存储大容量数据,便于资源的快速检索与定位,但其最大的局限是采用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视图过于生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思维,特别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师。另外,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繁杂混乱,对一线教师教学应用支持不直接,功能不强。目前广东佛山、珠海等地采用学科网站的方式做资源库的用户前端界面,后台采用数据库对资源存储管理的思路,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为教育资源管理提供了一个范例。
学科群网站旨在让资源的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以学科资源为核心,建设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联机备课、学科信息发布、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网站群。它是一个方便实用的学科资源互动式园地,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的纽带。这类教育资源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学科资源网站只给用户某一学科的资源,与其他学科资源分离,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使资源系统更加专业化,不同学科网站适合不同学科教师的需要。学科分类是教育资源内容划分最基本的依据,因而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便于管理与组织,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一致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
学科群网站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学科群网站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管理中心,主要完成整个网站群各子学科网站的生成、配置和维护;第二层是各学科群子网站系统,主要是本学科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中心,以超文本的方式,按照学科的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链接和呈现各个学科的资源信息,并提供动态信息发布、通讯交流和电子备课等辅助功能;第三层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学科资源后台管理的中心,存储和管理所有资源信息,各子学科网站群的资源都在此建立资源索引,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限度共享。学科网站与后台资源管理系统之间是无缝连接的,平时用户只需要登录到网站,浏览并使用与自己所教学科课程相配套的资料,简洁明了;如需要检索全部资源,只需要通过在学科网站上的链接的接口切换到数据库检索视图即可。每个学科资料的更新,都会自动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学科网站管理人员也可随时将后台资源链接显示在学科网站上。
五、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关键是数据。教育行政系统日常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基本数据,如学校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学籍信息、成绩统计信息等等。这些数据经常需要进行整理、保存、统计等处理。这些基本信息可以称为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把维护这些数据以及产生报表的过程称为基础数据管理。真正的教育管理现代化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备和稳定、面向管理的基本数据库,它是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基础数据管理由以下部分组成:
(1)数据录入。对于不同的数据信息由相关部门输入,部门包括科室和下级单位,凡是属于同一内容信息,只输入一次即可。
(2)数据查询。负责某类数据的用户可以授权别人来查询该类数据,别的用户被授权后,就可以查询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数据。
(3)数据统计。基础库系统应该包括一个功能灵活的报表生成工具,只要统计的内容在基础数据库中,就可以自动生成需要的报表,报表可自定义数据格式、自定义统计流程,从而解决教育管理大量报表费时费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