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多年来,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领域兴起的STS课程,即科学——技术——社会结合的课程,其核心也体现了综合化的原则。STS课程的特征是综合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把科学的内容放到社会的背景上来编制。由于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这类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名称也各有各异。将STS课程设计思想渗透到当前学科教学中,是课程内容综合化的一个重要的创新途径。它提示我们,在科学课程教学时必须考虑有关技术应用和社会效应等相关问题。在学习技术过程中,必须学习或思考这种技术所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可能的社会应用领域。在学习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习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和作用。在学习社会课程中,要求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以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等等。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融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打破学科分离,促进综合学科的构建。
(三)抓住各学科中信息教育内容的关键
香港有学者撰文介绍说,正在实施的香港小学数学新课程,将以科技教学思想为指导,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在技能中提出运用现代科技学习数学的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态度中也提出正确使用现代科技的课程目标。香港一份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的策略是“无须花太多时间在繁杂的计算技巧上训练,应鼓励学生用心算或笔算,并应引导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机。”教师必须运用适合的电脑软件作为概念学习和知识技能巩固的有效手段,更要利用数学游戏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香港小学数学新课程纲要,充分反映了科技课程的取向,确定了数学课程内容要随着学生广泛使用电脑的环境而改变的原则。香港小学数学新课程代表了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即各学科教学都在逐步强化信息教育内容,充分考虑到现代科技因素对教学内容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信息教育早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以及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理解、选择、处理、创造等方面的必要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的能力和态度。这些调整包括:在母语课程内容中,强调培养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及新信息的创造、传递能力,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故事和文章内容并依照目的和需要恰当的概括能力,收集多种信息,归纳自己的想法并以此加以应用的能力。在社会、地理、历史、公民等人文社会课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恰当选择多种资料并加以应用的能力和态度。在数学课程内容中,在强调对数量、图形、函数等概念理解的同时,学会收集整理多种多样的资料,以此培养信息判断、整理和处理能力。在理科课程内容中,强调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习数据整理的方法及应用,同时在信息检索、测量、统计、处理等方面,要用计算机来充实“问题解决”学习模式。甚至在美术课程里,也要求培养学生表达和传递新信息的能力。除了信息处理能力之外,信息教育的内容还包括,通过各门课程的相互配合和广泛渗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信息化特性,感受信息化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提高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等等。这就是说,信息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简单的操作计算机,还应形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构成信息能力的内容也绝非在单一学科中实现,而应考虑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我国也已经在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将其确定为必修课程。计算机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水平的高低,将影响我国综合国力的形成,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开端。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不等同于计算机编程与应用。同时,信息技术课也不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的全部内容。信息技术课要抓住信息技术内容的关键在于这两个原因:第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内容不论是以应用操作为主,还是适当学习一些计算机语言和编程,或者是应既教操作又教原理和编程,都不能忽视另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网络文化,了解信息化时代的特性,感受和领悟人类创造和创新过程,认识信息化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第二,信息教育并不是一种单一课程,正如我国香港和日本那样,信息教育内容必须要贯穿到中小学生的其他课程中去;信息教育也不只是计算机教师的职能,所有学科的教师都必须自觉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及新信息的创造、传递能力。今后的计算机教学要与数理化教学同步,计算机知识要结合数理化等课程内容来学习,数理化等课程问题要能用计算机来解决,并将这种思想贯彻到各科教学内容创新中,反映在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中。
(四)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走向,积极创新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向前推进,教师作为直接的参与者责任非常的重大。广大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感,密切关注这一意义深远的改革实验,了解和把握改革的趋势和走向,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本世纪初,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专家们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新课程应加大教材的弹性和可选择性,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实现课程内容多元化,教材内容多层次;课程教材都要遵循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淡化传统的学科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双向融合;21世纪的课程体系应是开放性的,并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这些观点奠定了此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改革的明确思路。
以语文课程内容为例。在教育部对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后,在初中和高中开始逐步启用,新教材选编的内容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新大纲着眼于学生精神素质和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加了文学的含量,收入一批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当代作品,并第一次明确具体指定了中学生课外必读的文学书目,让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受到文学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文学鉴赏能力。随着语文课程的继续改革和内容的更新,备受社会关注的语文课程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可能得到逐步解决。
本次课程改革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根本,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知识重组为基础,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制度为保障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将具有基础性、多元化、现代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1.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2.多元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弹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课程还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现代性。课程内容编制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来调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重新组合、选择和增添新的内容;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育技术。
4.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5.综合性。依据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重视课程的综合化,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既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纳国外有益经验。例如,正在实验推广的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纳入并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和研究型学习。这种以问题为中心,强调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