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16466200000016

第16章 名人尊师敬老佳话(3)

经过长期不停顿地勤苦练习,王羲之在集秦汉以来诸家之大成,并加以融练的过程中,创造出自己崭新的书法风格,达到了平和自然、含蓄有味的美的境界,成为书法历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康熙跪师

顺治皇帝是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希望将来继承他帝位的儿子康熙能成为一代明君,所以很注意对儿子从小进行教育。到了儿子读书年龄,顺治皇帝反复挑选,终于物色到了一个管御书楼的臣子,名叫彭而述,他不但学问渊博,而且品德高尚,顺治皇帝封他为翰林院大学士,要他来做儿子的老师。

顺治皇帝把彭而述请到后宫,让皇后亲自给彭而述敬茶,并对皇后说:“这位彭而述爱卿学问可大了,就让他教咱那皇儿吧!”皇后听了喜出望外,就要去叫太子来拜师。

彭而述连忙拦住说:“臣才疏学浅,只怕不能胜此重任,误了太子,可是大事啊!”彭而述有意推辞,是因为他知道教一个太子比教上万个学生还难。太子从小娇生惯养,一点儿不称他的心,在皇帝、皇后那里告个状,弄不好老师就得脑袋搬家。若是处处顺着太子,让他随心所欲,虽然可讨得太子的欢心,等他登基之时自己还可以青云直上,但这样一来负了万岁与娘娘的重托,二来太子将来万一成了昏君暴主,天下百姓遭殃,自己定要受万世唾骂。

皇后看出了彭而述的心思,就对顺治皇帝说:“万岁,咱那皇儿任性得很,若不立个规矩,彭爱卿咋管教他呢?”顺治皇帝连连点头,“对对对,是得立个规矩。”又对着彭爱卿说:“你就订几条吧。”彭而述听皇帝、皇后这么说,只好谢恩受任,并与太子立法三章。

开学了,彭而述精心指教,严加管束。起初一段时间,太子还算听话,读书肯下功夫,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变卦了,老是背着老师跟官女们玩耍,该做的功课不做,该背的诗文也背不下来。彭而述几次规劝,太子只当耳边风。

这天早上,太子背书又背不下来。还歪着头若无其事地不当一回事。彭而述气得虎起脸,拿起戒尺就打他的手心。太子见老师一点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就哭哭啼啼跑去找皇后告状,皇后在宫里当惯了娘娘,这回见彭而述动了真,哪能容忍,她早把自己当初说的话抛到九霄云外,怒气冲冲地拉着太子找到彭而述,责骂道:“打狗也要看主人,何况我儿是皇太子,岂是你打得吗?”她要皇帝办彭而述一个犯上之罪。

彭而述辩解道:“臣打太子是因他犯了教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正是为了对皇上负责,对社稷负责,也是对太子负责呀!臣何罪之有?”顺治皇帝不禁点点头,说:“皇师言之有理,朕恕你无罪。”皇后心里不服,却也不敢造次,对彭而述训道:“这次算啦,以后要是再打皇儿,定要重重治罪!”彭而述回道:“古人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臣既当了老师,就要尽责,更何况太子将来要治理天下,现在不严加管教,将来如何安邦治国?”皇后一听顿时把脸拉下来了,撒泼道:“我儿读书将来当皇帝,不读书将来也照样当皇帝,子承父位,天经地义!”说着把脸一沉,鼻子里“哼”了一声,拉起太子就要走。

顺治皇帝脸一沉,对皇后斥责道:“儿读书是明君,不读书是昏君,自古严师出高徒,皇师教学有方,决不许怠慢!”说着,便叫过太子,给彭而述下跪请罪。

打这以后,太子再也不敢贪玩了,规规矩矩地读书,长进很快。

后来,子继父位,康熙果然成为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彭而述当康熙的老师,人们都称他彭公。

郑板桥除夕访师

一天,郑板桥刚刚退衙回内寝吃午饭,衙前鼓就“咚咚”乱响起来。听那又急又乱的鼓声,便知是有急事之人所为,郑板桥放下刚操起的筷子,立即着服吩咐上堂。堂威喊毕,传擂鼓人。

郑板桥凝目看去,竟是一老者!长衫破旧,面容黄瘦,立而不跪,朝上一揖。郑板桥心里想:是位倔强的读书人!因此没有责怪他。

郑板桥和老人一问一答。原来老者是一位教书的老夫子,是前来告状的,老先生在东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只挣了八吊钱,东家还以付薪俸高了为借口辞退了他。老先生心中不服,天生的倔劲就上来了,跑到衙门擂响了鼓。

郑板桥望着老者穷窘的样子,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但又想东家辞退他,是不是因为他的才学不强?于是心中一动,手指大堂上悬挂的红灯笼出了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出完这上联,郑板桥真有点后悔,这联见是平常,思之难对,别窘住了人家不好意思,这么一大把年纪。

哪想到也就是郑板桥刚思虑完这话儿吧,人家老先生应口而对了:

一年教,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这联一对,真可谓是才思敏捷,没有足够的博识,哪里能对得如此恰切?且连告状的缘由都说清楚了!郑板桥大喜,极加赞赏。

事后,郑板桥在本县设立了荐教处,把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不误人手弟的教书先生荐给重师教的人家,并明文规定:束修不得低于多少,不得随意辞退先生。从此教书先生们的生活有了保证。因为郑板桥如此重视教育的缘故吧,后来潍县还真出了不少人才呢!

进了腊月门儿,处处溢年味儿.富裕人家早已忙着置办年货了,就是穷苦百姓家也想方设法,卖土产,当衣物,弄点白面吃顿饺子过个转运年。郑板桥把一应公务忙活完毕已是腊月二十九的深夜,三十一大早他匆匆穿上便衫,叫了个衙役跟随,步行出城朝乡间走去。

山东潍县乡间有个早贴对联早辞旧,早迎财神早接喜、早转运的习俗,一般在二十九的下午就贴齐全了,郑板桥知道这种习俗,就赶在这时候观联了解哪位教书先生过不去年。天偏晌时,他停在一幢茅草房前,这家门上没有贴对联,他轻推开柴门,进到院子里。

随着柴门的响声迎出来一位中年秀士,满面菜色,单薄的旧衫裹着瘦弱的身体,在寒风中抖着。秀士很礼仪地把客人接进草舍,顺手把一个三条腿的破凳子搬倒请客人落座。郑板桥见此情形,四下一撒目,这可真是“家徒四壁”呀!

“先生,佳节已至,为何未见先生有所准备?”“唉!一年学馆下来,束修无几,先父谢世三年借贷未完。哪里能有欢年之资?”郑板桥索要纸笔,教书先生穷虽穷,纸笔还是现成的,只见郑板桥不再说什么,泼泼点点,勾勾描描,一副“兰竹”图极其别致地溢在纸上。教书先生见绘画人挥笔落款“板桥”二字一出现,他方知客人是县尊郑板桥!

郑板桥放下笔嘱咐教书先生,年后将此画高价卖出,偿付欠债,又伸手从长衫中掏出些散碎银两交给教书先生:“立即置办年货,书写春联,鸣炮过年!”等教书先生从木愣中醒来,郑板桥已同衙役走出院门,溶进纷纷扬扬的大雪里。

达尔文崇敬与自己“一道散步的人”

1831年底,达尔文(1809一1882)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获得神学学位,等待着他的前途是去做一名乡村牧师。在这关键时刻,他的老师汉斯罗教授写了一封信给他,建议他以一个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去经历一次大规模的实践锻炼。汉斯罗热情地写道:

“对于一个热心有志气的人来说,我想从来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机会。”达尔文接信后欣喜若狂,立即接受了这个难得的机会。

这位汉斯罗教授是当时著名的学识渊博的植物学家。他十分赏识达尔文,时常约达尔文到家里吃晚饭、闲谈和散步,帮助达尔文学习自然科学,以至于有人把达尔文叫做“同汉斯罗教授一道散步的人”。汉斯罗认为达尔文不应当做牧师,而应当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就通过自己的影响和关系极力推荐他随“贝格尔号”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