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16466200000017

第17章 名人尊师敬老佳话(4)

达尔文随舰考察了整整五年时间。他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源源不断地寄给汉斯罗。这位颇负声望的植物学家,牺牲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为这位“无名小卒”细心地保管、整理化石和动植物标本,不厌其烦地把一部分科学考察报告、日记、信件送到剑桥大学的哲学学会上宣读,或者印发给知名的科学家,还把一部分化石送给古生物学家鉴定。由于他如此无私地铺路,很可能在无穷无尽的祈祷中湮灭了可以发光的一生的达尔文,五年后从“贝格尔号”舷梯上走下来时,已不再是上船时的无名小辈,学术界和科学界的荣誉席早已虚位以待了。

这位未来的科学英豪,在取得成就的时候,更加崇敬与自己“一道散步的人”--可敬的导师汉斯罗教授。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把汉斯罗教授对自己的无私帮助,感奋地告诉读者,并向尊敬的汉斯罗教授致以真诚的感谢,他把自己的名字和事业,与汉斯罗教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居里夫人与一笔路费

一天,欧班老师收到了居里夫人从法国寄来的一封信和一笔钱。居里夫人在信中深情地写道:“如果我能帮助老师实现回法国探望故乡的愿望,将感到莫大的幸福。”欧班老师读完了信,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不禁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

那时候,欧班老师正在华沙一所女子寄宿学校教书,玛丽·斯克洛多弗斯卡(居里夫人的原名)是她的学生。欧班老师是法国人。

当时,波兰正在沙俄统治之下,她意识到波兰的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于是,把教育好孩子作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唯一目标。热爱孩子的欧班老师,也非常热爱养育自己的祖国,时常沉浸在思念家乡的深情之中,渴望有机会探望离别十几年的故乡。可是,由于工资菲薄,回故乡愿望难以实现。细心的玛丽深深被老师的思乡之情打动了,她多么想帮助自己尊敬的老师啊!她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把自己胸前的一副象牙项链摘下来,为老师增添回乡路费。欧班老师虽然没有接受玛丽的项链,却被玛丽的一片天真诚挚之情深深感动了,更激起了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玛丽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被人们誉为“镭的母亲”。可是,她一直没有忘记欧班老师,没有忘记老师探望故乡的心愿。她得到奖金后,就给老师写了热情的信,寄足了由华沙到巴黎和由巴黎到老师家乡的全程往返路费,50多岁的欧班老师终于实现了盼望多年的愿望,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她到了巴黎之后,居里夫人就在自己的家中热情地接待了老师,并亲自扎起围裙,下厨房为老师做了可口的菜肴。

居里夫人对老师的尊敬爱戴,使欧班老师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和责任。她放弃了落叶归根的念头,毅然决定重返华沙,继续履行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

丘吉尔的为子之道

父亲去世5年后,26岁的丘吉尔从南非采访回来,惊异地发现46岁的母亲准备嫁人了,而且是嫁给比母亲小20岁的运动健将韦斯特。丘吉尔起初也难以接受,但他设身处地为母亲着想之后感到,做儿女的不该因为流言和世俗而置母亲的幸福于不顾。他对母亲说:“妈妈,你应该享有新的幸福,结婚吧!”他又对母亲道:“妈妈,现在你和他(韦斯特)的年龄差距可能是无所谓的,46岁的妈妈还像26岁时一样漂亮。等到再过15年呢,那时会发生危机。妈妈我不愿你再遇到任何不幸!”可是他母亲主意已定:“我想晚年毕竟是晚年。我不愿为晚年而牺牲我可能享受幸福的中年!”丘吉尔认为他母亲的话也有道理,于是为母亲和韦斯特安排了庄重、欢乐的婚礼。

妈妈再婚后,过了13年幸福生活,丘吉尔当年的担心逐渐变成事实。韦斯特经常外出不归,妈妈终于和韦斯特分手了,回到儿子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免去海军大臣职务的丘吉尔,在前线蹲了4个月战壕后回到伦敦,又惊异地发现头发花白的母亲已经和比丘吉尔还小几岁的蒙塔古结婚了。丘吉尔对母亲获得迟暮的爱情深深祝福。他等不及母亲来安排他和蒙塔古的会面,而是提前去约会蒙塔古,并在家里设宴招待了他。在餐桌上他举着酒杯祝酒:“第一杯酒为我的母亲和您一起生活幸福--干杯!”

尼克松一生历程记师言

尼克松17岁的时候,就读于惠蒂尔学院。在这所学院里,尼克松学到很多知识,但是,他认为对他一生的性格和事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老师对他进行的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用满怀感情的笔触回忆了他的老师,他说:“我的每位老师对我都有影响,其中几位老师特别触动了我的思想,改变了我的生活。”在这几位老师中,黑人教师纽曼给了尼克松最深的印象。纽曼是美洲印第安人,身材高大挺直,西部轮廓分明,一身古铜色的皮肤,他以自己的黑人出身而自豪。尼克松说:“除我父亲以外,他是我所熟悉的人中,我最钦佩的,同时也跟他学到东西最多的一个人。”尼克松爱好体育,学院生活留给他最愉快的回忆是体育运动。

他组织了一个“方正社”,要求每个社员做到“四好”--好精力、好体格、好头脑、好心肠,并把这四好作为奋斗终身的目标,为了练就一副好体格,尼克松成为体育运动积极分子,但是,他的成绩很不理想。一年级时,他是学院篮球队的队员,在与其他院校的比赛中,几乎每场都败。后来,他参加了学院足球队,认识了体育老师华莱士·纽曼。

纽曼是一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师。他性格刚毅,为人正直,尼克松在他身上学到了一种比技巧更重要的东西--体育道德和优秀品质。他教育尼克松,运动能减轻生活每一阶段所承担的工作和学习的重负;运动还可以培养人的竞争意识:探索一项运动的成败、观察敌手的技能、智慧与纪律,观察每一种令人激动的搏斗和较量,都能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在课堂上,纽曼经常教导尼克松:只要艰苦训练,就能击败敌手,他不能容忍那种对输赢都无所谓的人。他说:“只要你能找出一个输了不生气的人给我看看,那我也可以找出一个准输无疑的人给你瞧。”纽曼有一条格言,使尼克松终生不忘。纽曼说:“输了,应该生气!不过要对自己生气,而不要对敌手发火。”尼克松在后来的人生搏斗和政治斗争中都牢记老师纽曼的话。在他晚年的回忆录中,尼克松曾这样称赞纽曼老师:“他灌输给我一种竞争精神和一种如果被击倒一定要卷土重来的决心。他还使我深刻地体会到,对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他的背景、他的肤色、他的种族或宗教信仰,而是他的性格。”

雨果和他的母亲

一八一七年的一天,在巴黎法兰西学院会议厅里,几十位老院士围绕着一篇题为《学习之益》的来稿争论不休。他们争论的焦点不在于这首诗的水平如何,而在于作者的年龄。

他们不肯相信作者只有十五岁,因而为免受蒙骗,没有发给作者奖金,只给予表扬勉励。

这位作者就是维克多·雨果。在当时,能够得到法兰西学院表扬也是极大的荣誉。于是,他的名字在巴黎传开了。

在一片赞扬的气氛中,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雨果出身于一个职业军官的家中,祖辈几代人中没有一个搞文学的。自幼喜欢演戏和创作的雨果,是在母亲的培育下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叩开文学大门的。

雨果不会忘记,当学校那个胸怀狭窄的老师不许他写诗,用大量数学题压他时,是母亲支持他抛开习题去从事心爱的诗歌创作,并帮他寻找诗题,提出建议。

母亲是严格的。有一次,雨果看到别的同学穿着时髦的服装,不禁动了心。母亲却很不以为然地提醒他:“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学,而不在于他的衣饰。”雨果十七岁那年,参加了都鲁斯学院的诗歌创作奖金比赛。正当他准备动笔时,母亲患了肺炎,雨果照料母亲耽误了时间。有一天,母亲病势减轻,第一句话就问雨果的诗寄出没有。雨果脸红了。母亲为自己影响了儿子的事业而难过。

雨果看在眼里,等母亲入梦后,赶紧做起诗来。第二天清晨母亲一睁眼,就看见诗稿已放在床头上了。

雨果爱他的母亲。逢到节日或生日,雨果总要献十几行诗给母亲。直到他有了些名气后,还象孩子似地整天跟在母亲身后,按母亲的吩咐,把时间用在工作上。

一八二一年夏天,母亲因肺炎不愈而去世了。夜晚,刚满十九岁的雨果独自站在母亲的墓前,悲哀得抬不起头来。

母亲的声音仿佛又出现在他们的耳畔:勤奋耐劳,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