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教师公文包——名人轶事
16466200000009

第9章 名人教子佳话(1)

鲁迅教子艺术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的一面旗帜,他要教书、联络文化人、参加各种进步活动,又要从事大量写作,可说是个大忙人。

但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好爸爸,他很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有一次,海婴问鲁迅:“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呢?”“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这样子追寻到物种起源问题,鲁迅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但是海婴还要问:

“没有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从什么地方来的?”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可以回答了,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幼小心灵所能了解的。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就告诉他:

“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鲁迅还认为,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儿童。“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发达。”有一次,鲁迅从饭店里买了几个菜,请客人们吃饭。有一盘鱼丸子,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大家吃了都说新鲜的,以为海婴在瞎嚷嚷。于是许广平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说不好。别人都不注意,鲁迅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鲁迅的做法当然同一味偏袒自己孩子的溺爱行为不同。

他尊重孩子,努力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事求是地、恰如其分地、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地成长。

鲁迅很重视儿童的游戏和玩耍。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天使。”在没有海婴之前,他除了到书店去,其他的杂货店是头也不回地走过的。有了海婴之后,就常到玩具摊上,留心给小孩拣选玩具。鲁迅给海婴买过一套木工工具玩具,海婴常常用它敲打钉子,装做小工程师盖房子。

鲁迅很注意孩子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他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鲁迅常给孩子讲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他也能够不厌其烦地、耐心地给予解答。

李大钊的家教

李大钊出生在直隶(今河北)乐亭。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是一位学者,又是一位革命家,他工作不但繁忙,而且时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李大钊性格开朗乐观,他很爱孩子,也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

李大钊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带着儿子葆华、女儿星华去拍卖行,买了一架旧风琴。他经常抽时间和孩子一起,他弹琴,孩子们唱歌。有一次孩子们唱了一首校歌,李大钊听完歌后说:

“北河沿着一条又脏又自的水沟,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首歌的歌词太不真实了。”父亲借此机会便教孩子们唱《国际歌》、《少年先锋队歌》等革命歌曲。

教完歌还给他们讲解歌的含义,讲解他们从事革命的道理和美好的社会主义苏联的情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李大钊还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冬天下雪了,李大钊对孩子们说:“雪下大了,我们快拿扫帚到院子里扫雪吧!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哇。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借雪吟诗,这比我小时候只能隔窗望雪作诗要好得多呀!”孩子们听了很高兴,立即拿扫帚要出门,祖母和母亲马上表示反对,奶奶说:“外面太冷,冻坏了孩子怎么办?”李大钊说:“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何况人只有经常活动活动,身体才会有抵抗力,扫扫雪哪就会冻坏了。呆在屋里不动弹,才更经不住风寒呢!”李大钊说完就带着儿女出了门,他们一边扫雪,李大钊一边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

两个孩子在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学习努力,积极投身革命,后来都成了党的优秀干部。

陶行知让儿子到“空中学校”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二儿子陶晓光(乳名小桃)的成长一直十分关心。针对小桃的思想情况,他总是教育儿子要走出小世界,投入大社会。

小桃13岁时,想进一所好点的中学读书,他几次想找父亲谈谈。陶行知得知儿子的心思后,便循循善诱,要小桃少考虑个人问题,多为社会作贡献,他对儿子说:“我要办一个’空中学校‘,请你当小先生。”原来陶行知要小桃到电台去播音,向社会上没有文化的人宣传科学普及知识。小桃很听话,高兴地在电台里广播。例如他广播说,洗碗不能把装菜的碗和吃饭的碗放在一起洗,洗后用抹布揩干更不对;洗碗要先用热水、肥皂洗,再用开水烫,最后倒干净水放在纱橱里。陶行知还随时帮助小桃纠正讲错的地方。他深情地对儿子说:“走出鸟笼子式的教育,去到社会的大课堂,你必能学到许多知识。这与上学校去读书比起来,天地更为广阔了。”“空中学校”越来越好,受到千家万户的欢迎。陶晓光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叶圣陶要儿子“读没有字的书”

我国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在教育子女中,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他的儿子叶至善在中学时代兴趣就非常广泛,原因很多,其中的主要一项就是受到叶圣陶的鼓励和培养。叶圣陶主张学生要多读课外书,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叶圣陶说的“读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自然和社会去学习知识和技能。叶圣陶自己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所以书架上的书非常杂。叶至善可以随便抽出一本来看,只要看得下去就成。有时候,叶圣陶也指定一两本书让叶至善看,如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伊林的《五年计划的故事》;还有一本没加标点的《唐五代词》,让叶至善自己揣摩断句。叶圣陶还常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如槐树为什么属于豆科,蝶和蛾有些什么区别,航天飞机是怎么把人造卫星放到轨道上去的……叶圣陶这样提问题,促使叶至善关心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课本上的和课本外的,而回答问题正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在叶至善念高一的那一年,叶圣陶还给他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一架显微镜。据叶至善说,并不是父亲想把叶至善培养成什么什么家,而是他自己对其大无边的宇宙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炎培设奇教子

黄炎培,字任之,清末举人,上海川沙人,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主义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长。

有天,他看见几个孩子正在做游戏,便独自回到楼上书房里。他忽然灵机一动,把一个鸡毛掸子故意扔在地上,然后走出门来,叫孩子们都马上上楼来,说爸爸有事要找他们。

听到爸爸的呼唤声,大女儿急急忙忙往楼上跑,她怕踩坏地上的掸子,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的身边。小儿子不甘示弱,他径直往前跑,看到地上的掸子,猛地迈了一大步,得了第二名。另一个小女儿看见别人已捷足先登,又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她三步并二步地跑到楼上。她看到地上的掸子挡了去路,一气之下用脚把掸子踢开,正在这时,黄夫人走出门来。她不知道黄先生的用意,以为真的有什么事,也随后到了楼上。黄炎培正想给孩子们讲话,只见夫人走到掸子眼前,马上弯下腰去把掸子给拾了起来,放还原处。

黄炎培看到夫人的行为,心里非常高兴。心想这一下我更好说话了。待到黄夫人走到眼前,他就对孩子们说:“你们几个孩子不大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也无动于衷。倒是母亲给你们作出了好样子。”孩子们听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母爱是一部书

冰心,原名谢婉莹。这位多福高寿的著名作家,从“五四”开始步入文坛,一直辛勤耕耘了70余载,著作等身。人们不难发现,在她的作品中展现得最多的是那温馨的母爱之光。

冰心的母亲名叫杨福慈。1871年,杨福慈出生在福建一家世代为学官的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与福州城内道南祠办书馆的谢銮恩是好朋友。在杨福慈9岁那年,杨、谢两位长辈在谈诗论文兴奋之时,缔结为“儿女亲家”。

杨福慈19岁时做了谢葆璋的新娘,谢葆璋当时是北洋水师的一名军官,与她可谓是郎才女貌,和睦幸福。

冰心是这时夫妇唯一的女孩儿,她曾经有两个哥哥都夭折了,算命先生曾对杨福慈说:

“太太,你的命里是要先开花后结果的,最好能先生下一个姑娘,庇护以后的少爷。”因此,冰心的降生使大家如愿以偿。在她之后,3个男孩儿接踵而至,组成了一个和睦温馨的大家庭。

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杨福慈都住在谢家宅子里。谢家人多,整日宾客盈门。谢葆璋婚后不久就出海远征,她一方面要忍受别离的痛苦,一方面则挑起了家务重担。无论怎样忙乱,她的微笑从没离开过嘴角。杨福慈治家有很高的鉴赏力,屋子里的陈设、园林的布局,还有个人的衣饰、颜色,只要经她调配就新颖不俗。

特别要提及的是,杨福慈的女红堪称一流。日常,冰心的父母和他们兄弟姐妹4个都穿布衣,那合体的衣衫都是她缝制的,每近年关,她还给谢家每人缝制一件绸衣。

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一次,女儿顽皮地问:“妈妈,你为什么这样爱我?”母亲笑了:“不为什么,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正是这种只讲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崇高母爱,使冰心姐弟们生活在一个明亮的天空下。在冰心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她认字,经常只教两遍,冰心就会了。可是,学了不久她就觉得乏味,想往外跑去玩儿。母亲就把她揽在怀里,给她讲故事,那悲欢离合的故事,又唤起了她强烈的求知欲。

当她认字多起来时,母亲就拿出《三国演义》让女儿读。冰心连猜带问竟全部看完,才7岁的孩子啊!母亲大喜过望,又拿出了《水游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

在母亲的指导下,冰心11岁时就几乎看完了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最使冰心难忘的还是母女有时共读一本书,她们为故事情节中的欢喜场面开怀大笑,又为那些动人的故事而挥泪。冰心成人后,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着:“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暂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1914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冰心成了北京贝满女子中学的学生,1918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时,一般的女孩子读点儿书就满足了。而在北京海军部军学司任司长的谢葆璋和妻子希望女儿能和男子一样学些技能,好出去就业。在父母的教诲和支持下,冰心在燕京大学毕业时,因学业、品行俱优异,获得了最高荣誉--金钥匙。这是燕京大学建校以来,第一次把这项奖颁发给了一位女学生!

在冰心进入文学创作后,母亲更是她的良师益友,“五四”后,杨福慈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兴趣,阅读了许多进步刊物。冰心感到母亲有很多新的见解,还懂得许多新名称,“普罗文学”之类,都是她从母亲口里听到的。再比如,母亲不反对婚姻自由,但很注重爱情专一。一次,冰心的一位女同学与人私奔了,那同学母亲来谢家垂涕而道,谢葆璋表示愤慨,惟杨福慈默不作声。客人走后,她说,“私奔也不要紧,本来仪式算不了什么,只要他们始终如一就行了。”母亲的观点对冰心触动很大,她喜欢跟母亲交谈,以激发创作欲望,于是,诸如《家庭问题》、《一个忧郁的青年》等问题小说和许多的散文诗相继问世。

冰心作品问世之前,母亲总是她的第一读者,又是最热忱的批评者。

冰心从燕京大学毕业时,还得到了美国最好的女子大学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的奖金。对于留学,母亲却没那么兴奋,冰心当时已经二十四五岁,在那时是“大龄”姑娘了。凭她的模样、才气和知名度,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婚,可她没有中意的。父亲曾为女儿相中一海军军官,杨福慈因跟丈夫经历了那么多的愁苦,坚决反对。冰心从来没长期离开过母亲,眼下要远涉重洋,母亲自有许多担忧啊!

1926年,学成归来的冰心还带来了未来女婿吴文藻给岳父母的一封“求婚信”。对于女儿的婚事,母亲还是那句话:“只要你们喜爱的,妈妈也就喜爱。”但母亲毕竟是过来人,为慎重起见,她还是提出去吴文藻家乡弄清他的家庭和婚姻状况。当母亲的疑虑尽释后,他们便完了婚。

可是,冰心新婚回京不久,一封电报催她回上海--操劳一生的母亲病倒了,得的又是一种极为痛苦的骨痛病!母亲此痛,由指而臂,而肩背,而膝骨,全身僵痛……冰心潸然泪下。于是,她冒着冬天的寒冷,忍受着自己慢性阑尾炎复发的疼痛,南归了。

1930年1月7日,冰心的母亲杨福慈与世长辞。冰心泪水湿衣襟,她扶在玻璃棺盖上瞻仰着母亲最后的遗容,心里在默念:

“母亲,因为有了您的坚强无尽的爱,使得我和三个弟弟得到了最大的喜乐,毫无缺憾;因为您的温馨的爱,赋予我多少写作的灵感。现在弟弟有了很好的工作,细弟今年大学毕业了,小小在海轮上……”接着,她将大家剪下的一缕头发,装在了一个小白信封里。

她又将母亲为她保存了30年的,自己第一次剃头的胎毛,以及她在燕京大学获得的金钥匙,一并殉葬了。

母亲永远地去了。但是,母亲温柔慈祥的音容笑貌,那海一般深沉、冰一般纯洁、火一般炽烈的爱,却永远留在了冰心的心中。

回首注事,冰心由衷地赞美母亲:“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是丈夫和子女的匡护者。”对于贤妻良母提法,冰心也有自己的见地:“关于妇女运动的各种标语,我都同意,只有看到或听到’打倒贤妻良母‘的口号时,我总觉得有点刺眼逆耳……我希望她们要打倒的,是一些怯弱依赖的软体动物,而不是像我母亲那样的女人。”冰心的说法是正确的。母爱,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的,她就犹如一部永远书写不完的书。

善良的人们将永远把它写下去,写下去……

陈鹤琴的暗示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呕心沥血地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去精心抚育儿童。他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公认。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容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喜欢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立刻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鸣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高兴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丞相田稷子的母亲训儿退贿

战国时期,齐宣王的丞相田稷子,有一次接受了下级的贿赂黄金2000两。他把钱带回家交给母亲。母亲觉得可疑问他:“你担任丞相已8年了,拿国家的俸禄从来没有这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