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中国地理博览1
16499900000022

第22章 沼泽(9)

木里苔草一眼子菜沼泽体,分布在现代湖滩上,为湖泊收缩不久形成的沼泽,受湖水周期性泛滥的影响,属季节性积水,夏季水深约3~10厘米,水化学特性与湖水相近,总矿化度约0.2克/升左右,总硬度为2.5毫克当量/升。沼泽中泥炭层较薄,平均1米左右,泥炭植物残体以苔草为主,其次是针蔺和眼子菜。由于受湖泊泛滥的影响,泥炭中含大量泥沙。泥炭有机质含量为57~60%,全氮2%左右,pH值较高,平均为8.3。地表形成高大的团块状草丘,丘高20~40厘米,丘的直径为40~60厘米,草丘密度20~50%。丘上生长木里苔草、藓类、丘间洼地植物稀疏,盖度30~40%,主要有眼子菜、沼针蔺、杉叶藻和毛茛等。因草丘高大,在沼泽中通行困难。

毛果苔草-眼子菜沼泽体,分布于木里苔草-眼子菜沼泽的外侧,为湖泊洼地沼泽化后发育起来的。常年积水,中部水深约40厘米,向边缘变浅,约5厘米左右。沼泽水总矿化度为0.21克/升,总硬度为3~5毫克当量/升,pH值8左右。由于积水处于停滞状态,水中主要进行着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使钠离子富集.由于周围多钙质岩层,水中钙含量亦较高。沼泽中泥炭积累较厚,多在4米左右,以苔草和眼子菜泥炭为主。沼泽微地貌不明显,多为有机滩地,边缘积水较浅地段,发育有团块状草丘,高30~40厘米。沼泽植物以毛果苔草为主,其次是木里苔草、石菖蒲等,沉水植物有眼子菜和狸藻。

嵩草-木里苔草沼泽,分布在湖滨复合沼泽体的边缘地带,地面坡度1~3°,微地貌十分发育,主要为垄网状草丘,丘高30~60厘米,密度为40~60%。丘间一般无积水,雨后临时积水。丘上生长藏嵩草、羊茅、报春花、金莲花等,丘间为木里苔草、垂头菊、毛茛、驴蹄草和石菖蒲等。泥炭层一般厚约2米,以嵩草和苔草泥炭为主,分解良好,有机质含量较其他沼泽体低,为55~57%,pH值7.0~7.2。嵩草-本里苔草沼泽为本区主要牧场之一。

(四)海滨、湖滨、河流沿岸主要芦苇沼泽区

芦苇沼泽又称苇塘、芦荡,是中国沼泽的一种主要类型。芦苇适应环境条件的能力很强,所以自然界分布很广,几乎各省区都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芦苇沼泽面积约有1 000万亩,占中国沼泽总面积的6%。

虽然中国芦苇沼泽分布广泛,但受环境条件限制仍具有不平衡性。有的地区芦苇面积大,植株高,生长茂密,形成纯群落,远望郁郁葱葱,犹如林海一般;有的分布零星,沿河两岸常呈带状,断断续续地形成屏障。根据分布规律,中国的重点苇区是:

1.滨海芦苇沼泽区

滨海地区的芦苇,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至鸭绿江口的淤泥质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冲积三角洲地区。有些地区芦苇面积辽阔,生长茂密,成为著名的芦苇生产基地,辽宁省南部的盘锦苇区就是其中的一个。

盘锦芦苇沼泽区位于渤海北岸,西起大凌河,东至辽河下游入口,中间有双台子河、绕阳河、盘锦河、西沙河等,是由这些河流冲积形成的复合三角洲。芦苇沼泽面积新中国成立初期有156万亩,后经改造垦为农田,面积大为减少,目前尚有80多万亩。芦苇平均亩产近300公斤,总产量17~18万吨,是营口和金城两大造纸厂的原料基地。

芦苇沼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等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本区为新构造运动沉降区,第四纪沉积物厚达150~250米,主要为细沙和亚沙土,在地表不深处有亚粘土层,造水性不良,影响水分下渗;海拔高度2~3米,地面坡降万分之一左右,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所以河流多汉流,近海还有许多潮沟;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温8.6~8.8℃,≥10℃积温3 50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600~700毫米,集中在夏秋季节,多年平均蒸发量1100~1 700毫米;河流的流量和水位变化很大,以双台子河为例,最小流量9.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 978立方米/秒,最低水位4.66米,最高水位9.56米,所以每逢夏季洪水泛滥,经常侵入这一低平地区,又遭受海潮顶托,河水宣泄更加困难,造成地表积水,汪洋一片,枯水季节地表很少有积水,但地下水位高,使地表仍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为盐化腐殖质沼泽土,含盐量高达0.5~1.0%,一般在0.5%以下。从上述自然条件来看,芦苇的生境是不错的,因此生长的芦苇在东北地区是最好的。

盘锦地区芦苇沼泽的分布规律是,近海地带芦苇高大,远离海岸长势差,芦苇矮小。分布在潮沟附近、河流两侧低洼地段和辽河下游的一些沙洲、岛屿的芦苇沼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地表积水,深20~30厘米,春季积水消失,土壤质地疏松,酸碱度8.0左右。芦苇茂密,基本呈纯群落,植株高达3米,茎粗壁厚,亩产达800~1 000公斤,距海稍远,地势渐高,夏季地表虽有薄层积水,但大部分时间虽干燥状态,地下水位较低,土壤质地粘重,处于脱盐状态,酸碱度7.0~7.5。芦苇受生境条件的限制,长势稍差,苇高2米左右,产量也较高,此带芦苇分布面积最大。距海更远地区,地表仅夏季河流泛滥时有短暂的积水,地下水位降至1米以下,土质粘重,酸碱度7.5~7.9,芦苇矮小,杂草丛生,局部地段出现盐斑,生长碱蓬和柽柳灌丛,说明芦苇沼泽正逐渐变为杂类草草甸。

在鸭绿江口以西的海岸有河流汇入的河口地带,也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如东沟、孤山子等地,共计面积11万亩,产量4万多吨,为丹东造纸厂的主要原料基地。此外,天津地区、江苏北部的射阳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

2.湖滨芦苇沼泽区

中国较大湖泊的周围,一般都有宽窄不等的芦苇沼泽。如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博斯腾湖、艾比湖、乌梁素海、小兴凯湖等。这些湖泊都有河流汇入,其中有的是交替湖,水量多,水位变幅大,湖水的矿化度不高,适宜生长芦苇。洞庭湖、博斯腾湖区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产苇区。

新疆的博斯腾湖是中国内陆干旱区最大的淡水湖,是发源于天山的开都河尾闾,又是注入塔里木盆地的孔雀河的源头。在博斯腾湖西南部开都河流入和孔雀河流出的小湖群区,以及西北部黄水沟流入的地方,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总面积约60万亩,产量可达27万吨。小湖群区的芦苇沼泽是水体沼泽化形成的。开都河流入本区,每年携带大量泥沙淤积湖底,在湖底变浅的地段生长了芦苇等水生植物,死亡植物的残体年积月累形成较厚的芦苇泥炭层。黄水沟地区的芦苇沼泽是草甸沼泽化和水体沼泽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接受上游农田灌溉排水,沼泽有扩大趋势,水矿化度较高,可达5~6克/升,泥炭层也较厚。博斯腾湖区具有气温高,日温差大,积温多,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的气候特点,在适宜的水分条件配合下,芦苇生长特别旺盛,植株最高达6~8米,一般也在4米以上,茎粗1.0~1.5厘米,每平方米生长80~150株,亩产1吨左右。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小湖区的芦苇严重退化,主要原因是开都河中下游大力开垦农田,引水灌溉,使注入小湖区的河水大量减少,加上放牧,牲畜践踏,原来高大芦苇的面积愈来愈少,低矮的小芦苇面积扩大,一些地段杂草丛生,已演替为沼泽化草甸,芦苇和鱼类资源遭到破坏。所以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这里的土地资源,否则,破坏生态平衡,将给这块富饶的绿洲带来严重恶果。

湖南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在收缩。它是一个交替湖,南面有湘、资、沅、澧等河流汇入,北面连通长江,水量丰富。洪水季节,河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湖泊,水位升高,湖面扩大,湖滩被淹;洪水过后,湖面缩小,地衰落淤,所以一年中水位有涨有落,变幅较大,广大湖滩呈现干湿交替变化。本区地处亚热带,年均温高,无霜期长达270天以上:年降水量1 300毫米左右。充足的热量,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相结合,在海拔26.5~29.0米之间的湖滩,生长着茂密的芦苇。湖区从1965年开始对芦苇沼泽进行人工管理,芦苇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目前,芦苇沼泽在湖泊周围的12个县区都有分布,面积由原来的17万亩扩大到90多万亩,产量由5.4万吨增长到53万吨,成为中国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

除上述湖泊沿岸发育大面积芦苇沼泽外,黑龙江省东部的小兴凯湖也有较大面积的芦苇沼泽,面积达19.6万亩。新疆塔城南湖、艾比湖、河北的白洋淀、江西的鄱阳湖,以及其他湖泊都有一定面积的芦苇沼泽。

3.河漫滩芦苇沼泽区

无论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在中下游河段的洞漫滩上往往有芦苇沼泽分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的一些河流滩地,是中国芦苇沼泽较多的地区,总面积约120万亩,主要分布在乌尔逊河、克鲁伦河、辉河和莫格勒河,芦苇蕴藏量达20万吨,一般年份产量仅3~4万吨。由于河流流经平坦的高原,河道弯曲,河漫滩宽阔,牛轭湖众多,加之地表有粘性土质,影响水分下渗和不利水平排泄。本区年平均气温为0.3~-2.2℃,无霜期仅100~120天,≥10℃积温2 022℃,年降水量230~320毫米,70%雨量集中在夏季。芦苇沼泽水源主要依靠河流泛滥补给,多水年芦苇沼泽扩大,干旱年景面积缩小。由于热量不太充足,水分保证率低,致使芦苇植株矮小,最好的芦苇高仅2~3米,茎粗0.6~1.0厘米。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的一些河流,也有大面积芦苇沼泽分布。黑龙江省西部的乌裕尔河下游,河遭漫散成为无尾河,大量河水汇集洼地形成芦苇沼泽,面积有100万亩,水草相间,生长茂密,栖息珍禽,为著名的丹顶鹤的乐园。吉林省境内的霍林河和洮儿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有的地段汇流,有的地段漫散,沿途多泡沼,发育了大片芦苇沼泽,目前尚有50多万亩。松嫩平原过去是主要芦苇生产基地之一,但近年来退化严重,如霍林河流域历史上芦苇面积最多时可达145万亩,现在只剩下不到1/3了。主要原因是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库,水量减少,再加上放牧割青,牲畜践踏苇田所致。

此外,东北地区三江平原的七星河两岸,都鲁河下游,也分布着大片芦苇沼泽。

需要提出的是,广大的新疆内陆地区河流两岸,大多有芦苇沼泽分布。北疆的额尔齐斯河、额敏河、精河、奎屯河以及伊犁河,南疆的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等中下游段,都断断续续地发育了芦苇沼泽。芦苇长势好,繁茂如林。遗憾的是深居内陆,交通不便,除少部分芦苇资源利用外,大多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状态。

沼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沼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沼泽地的开发和沼泽资源的利用势在必行。由于沼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沼泽地的开发与改造必然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一)沼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生态学中物物相关的规律,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改变一个组分必然要影响其它组分,以致系统整体。一般认为,沼泽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沼泽的草根层和泥炭层具有良好的持水能力,是巨大的贮水库,它能消减洪峰和均化洪水过程,为江河和溪流提供水源,有助于防止环境趋干。沼泽是天然的过滤器,它不仅可以净化流经沼泽的水体,还能吸收空气中的粉尘和菌类,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必须从增加财富,资源振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出发,把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密切结合起来。

(二)因地制宜,合理开发

中国不同区域的沼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开发各地的沼泽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

1.宜垦则垦

平原地区和丘陵沟谷沼泽,在气候条件适宜地区,均应以种植水稻为主,因为开辟水田,既可以为人们创造较大的财富,又可以保护湿生环境。中国最大的沼泽——三江平原沼泽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暌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区内地势平坦,沼泽连片,是中国重点农业开垦区。目前该区的沼泽化草甸和沼泽边缘地区已先后开垦为耕地,许多潜育沼泽一经排水,表层草根层易于分解,就可以变成良好的耕地。甚至在干早年景,许多沼泽翻晒后也可开垦。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本区大面积开垦,加之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引起自然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并有环境恶化的迹象。因此在沼泽的开发上还应重视综合利用,提高沼泽地的生产力,重视沼泽的保护。

河流两岸的低河漫滩沼泽不宜垦为耕地,那里是鱼类繁殖和育肥的场所,且有使河川径流年内分配均化的有利作用,应加以保护;严禁毁苇开荒,应进一步提高芦苇产量;采空的泥炭沼泽地可改造为耕地或辟为养鱼池;典型的沼泽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区,更不宜开垦,应建立沼泽自然保护区。

2.宜牧则牧

中国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的沼泽多适宜改造为牧场。如青藏高原沼泽分布在3 400~5 000米的范围内,多见于盆谷地,河漫滩,阶地及冰蚀谷地中。那里气候高寒,湿润度较低,≥10℃积温多不足1 000℃,无霜期短,除藏南热量和水分条件较好外,其他地区沼泽不宜改为耕地,适宜辟为牧场和割草场。本区多属嵩草-苔草沼泽,沼泽植被以大嵩草为主。大嵩草具有生长期长、返青早、产草量高、营养成分好的特点。嵩草沼泽还是当地冬贮饲料的唯一割草场。当地群众把这类沼泽作为牲畜的冬春牧场,接羔育幼草场。阿尔泰山、天山、内蒙古东部及坝上高原一带的沼泽也应辟为牧场。

3.宜林则林

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中,高山区,气候冷湿,无霜期只有60~100天,小兴安岭北部还有永冻层存在。区内沼泽发育,影响林木生长和更新。本区沼泽不适宜发展农业和牧业,只适宜对沼泽进行排水,人工育林。据初步统计,仅小兴安岭林区,利用沼泽人工育林,就可以扩大森林面积30~45万公顷,如按造林10年每公顷蓄积量为30立方米推算,可生产900~1 250万立方米的木材。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沼泽是唯一多水的土地,稍加改造即有利于林木生长。因此中国蒙新高原地区的沼泽,除已辟为牧场和割草场外,在适宜的地方应进行人工育林,这样既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防风固沙,保护环境,又可增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