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著名人物
16505300000046

第46章 文艺史上的光辉代表——德国作家歌德

歌德(1749—1832),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作为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里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歌德,1749年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喜欢收藏图书和绘画,这使他得以在充满书籍和绘画的环境里成长,有趣的故事、精美的图画无疑给童年时代的歌德进行了最初的思想启蒙。

酷爱文学的法学博士

可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并没持续很久。歌德患上了天花,全身布满了脓疱,后来又患儿童易得的麻疹和水痘。为对付病痛,歌德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思考,这使他在同龄孩子中显得特别早熟,尤其是在记忆和推理能力方面,这是他与那些被称为神童的孩子的相同之处。7岁时,他已经能够向小朋友们讲他自己编凑的饶有诗趣的童话故事了。

1765年,歌德按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学习之外,他把兴趣投入到了对德国文学和诗歌的研究中。在这期间他热恋上了一位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安妮特。但歌德以折磨爱人来寻求乐趣的脾气最终使小安妮特离开了他。歌德懊悔不已,由此产生了他留存下来的戏剧作品中的最早最短的一篇,名叫《情人的脾气》。从它天真朴素的特色中,同时还可以看见一种迸发出的沸腾的激情。

歌德在莱比锡的居住被一场重病打断,他回到了家里。直到1770年,康复后的歌德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次年8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学位的取得满足了他父亲的意愿,但歌德仍钟爱于他的文学和诗歌,他非常欣赏同时代的诗人克洛施托克,认为他具有天才的诗品和高尚的人品,并结识了另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赫尔德。歌德尊他们二人为他的引路人。

1774年,歌德开始写《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作品的酝酿已有一段时间了,当时歌德决心一方面任凭他内心的自然特性自由无碍地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听任外界的自然的特质给予他以影响。在写这本书的时间里,他与外界完全隔离,甚至谢绝朋友们的探访,完全投入到创作之中。3月份,作品就已完成。

小说中歌德让他的男主人公维特爱上一个叫绿蒂的姑娘,而这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的挫折使他悲痛欲绝,最后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这部小说出版后使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搅动了当时每个胸怀渴望与不满的人们的心。它成了一本畅销书,甚至被书商盗版;同时它也为歌德带来了世界声誉,作品被译成各国文字,同世界读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

隐居完成巨著《浮士德》

1775年应魏玛公爵之邀,歌德去了魏玛。魏玛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自此直到逝世。他一直以魏玛为家,甚至拿破仑曾邀请他去巴黎,他也没有动心。

在魏玛,歌德担任了许多公职:视察矿山,监督灌溉计划,以及组织为其小军队发放制服。在这里他还与一位朝臣的夫人夏绿蒂·封·施泰因密切交往。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个在智力水平上也能与他相匹敌的女性。

她友情式的不断督促虽然令他厌烦,却促成了“为什么你投给我们深沉的目光”那近乎心理分析的探索,她鼓舞歌德创作了精致的独幕剧《兄弟姊妹》,以及《致月词》、《酒杯》、《航海》和两首细腻的《漫游者的夜歌》这些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作。但是烦琐的政事和一段落空的恋情使歌德不能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重大写作。于是他像一个被追捕的逃犯一样秘密离开了魏玛,开始了他的延迟已久的意大利之行。

从欧洲漫游回魏玛后,他摆脱了政务,致力于文艺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的歌德,孜孜不倦地埋头创作。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终于完成了毕生大作《浮士德》。该书主要讲述了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浮士德》不仅成为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评论家把它和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并称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马克思很爱读它,经常在著作里引用其诗句,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也没忘带一本德文本的《浮士德》。在西方,这部巨著的译本有10余种。

歌德除了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外,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贡献,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1832年,83岁的歌德因病逝世。

名人逸闻——我来辨认席勒的颅骨

歌德与席勒友谊深厚。席勒死时家境穷困,他的骨骸被安置在教堂地下室。20年后教堂地下室清理时,人们才重新记起席勒遗骸的问题。没有明确标记,一切杂乱无章,歌德自告奋勇,负责去辨认席勒的遗骨。在狼藉一片的白骨堆中辨认20年前的颅骨,他唯一借助的,就是对友情的记忆。最后他捧定了其中一颗颅骨,并在魏玛最尊贵的公侯陵为席勒找了一块比较理想的迁葬之地。谁知一百多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席勒的棺柩被保护性转移,战争结束后打开一看,里面多了一颗颅骨。估计是当初转移时工作人员手忙脚乱,造成了这样的差错。但世间已无歌德,无人可以辨认哪颗是席勒的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