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孟子
16546700000007

第7章 大丈夫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人们对好男儿的理解已趋模糊,对于男子汉大丈夫的理解,也仅仅停留于荧屏与银幕脸谱化的形象。那么,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人们是如何来定义大丈夫形象的呢?大丈夫的修为对于当代的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孟子讲人性善,人皆可以为尧舜,目的是鼓励我们向尧舜学习,在道德上进。同样,他对于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自甘沉沦的人很瞧不起,甚至很愤怒。

有一次,有一个叫做王子垫的人问孟子一个问题。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尽心章句上》)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最重要的事业是什么?是学而优则仕吗?是追求功名富贵吗?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两个字:

尚志。

三个字问得好,两个字答得也好。什么叫“尚志”?使你的志向高尚,使你的志气纯洁,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终身不忘的真事业、大事业。那怎么样让自己的志向变得更高尚?孟子的回答还是两个字:

仁义。

孟子认为仁、义是有区分的: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上》)

仁就是人内心中的道德情操,义就是人行为举止的正道。如果一个人在人世之间不走正道,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仁爱之心,放弃了自己的道德情操,那是很可悲的。家里的小鸡、小狗跑掉了,都知道把它找回来,可是,仁德之心丢掉了,他却不知道把它找回来,多可惜啊。学问之道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也不过就是要把自己那一颗丢掉的心再找回来罢了。

孟子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在他的眼里,有些人即便过得非常安逸,如果不思进取,也就是混混噩噩的一生。他痛恨这样的人生,也讨厌这样的人。那么,在孟子的评判标准中,哪些人会是我们的反面典型呢?

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自暴自弃,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孟子,孟子说: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章句上》)

跟别人讲的话不符合礼,也不符合义,这叫做自暴。一个自暴的人,你不要跟他讲话,也不值得你跟他讲话。放弃自己,自甘堕落,这叫自弃了。一个自弃的人,你还想跟他一块做点什么事吗?

孟子知道,在芸芸众生里,有很多人确实浑浑噩噩。孟子看到的梁惠王、梁襄王、宋康王,包括他很敬重的齐宣王这些诸侯,不但不是居仁由义,而是居不仁由不义。于是孟子开始骂他们: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章句上》)

羞耻心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假如一个人道德境界没有别人高,贡献没有别人大,学问没有别人深,自己还满不在乎,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赶上别人呢?他哪里还有机会能够赶上别人呢?所以没有羞耻心,麻木了以后,你就只能沉沦下去了。

孟子给这些自暴自弃者孟子开出的药方是:要有羞耻之心,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学习,去上进,去追赶别人。

孟子写过一个贱丈夫,就是很下贱的男人的故事。

孟子曰:“……季孙曰:‘异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说:“季孙说过:‘子叔疑这个人真怪!自己一心想做官,人家不看重他,那也就算了,却又千方百计的让自己的子弟去做卿。人谁不想要富贵?而他却想让自己的家族垄断当官发财之道。’什么叫垄断呢?古时候做买卖,是用自己有的东西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有关的官吏管这事就行了。可是有一个卑鄙的家伙,一定要寻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恨不得把市场上所有交易中的利益一口独吞。人们都认为这家伙十分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向商人征税就是从这卑鄙的家伙开始的。”

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贱丈夫呢?就是贪图富贵的人,贪图官职的人。

孟子还说了一个小丈夫的故事。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

齐国有个家伙有一妻一妾。这个男人每次外出,总是酒足饭饱之后才回家,他的妻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每次出去跟谁吃喝啊?这个男人回答说,跟我吃饭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可是他的妻子不相信,于是就把这事悄悄地告诉妾说,我们的丈夫每天出去,总是吃饱了酒肉再回来,问他和他一起吃喝的是谁,他说这些人都是有钱有势的人物。如果我们的丈夫天天跟有钱有势的人在一块儿,为什么我们家里面从来没来过这样的人呢?所以我觉得这里有问题,我准备去窥探一下他到底去哪了?他到底和什么人在一起?

第二天一大早,妻子就悄悄起来了,尾随丈夫到他所去的地方。她跟着他的丈夫走过了整个城市,发现没有一个人和她的丈夫打交道,他的丈夫也从来没停下脚步和别人说过一句话。妻子继续跟着丈夫,最后走到了郊外的墓地。她终于发现他的丈夫向祭扫坟墓的人,乞讨一些残酒剩菜,然后再转向下一个坟墓去乞讨。原来她的丈夫吃饱喝足的办法,原来就是到墓地间乞讨这些残羹冷食。

这个妻子很伤心,甚至可以说很绝望。她没有当场戳穿她的丈夫,她回到家把情况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终生都要依靠的人,他竟然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于是这一妻一妾就在一起边骂边哭。过了一会儿,丈夫回来了,在妻子和小妾面前,仍然是趾高气扬,摆足了丈夫的架子。孟子说,这就是小丈夫,他小在哪里?小在他艳羡富贵。他和富贵毫无关系,富贵的人根本就看不上他,可是他偏偏特别羡慕那些富贵之人,而且,在道德上又毫不求上进,从来没有想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处境。他每天出去乞讨,却偏偏要装成富贵之人的样子,这就是小丈夫。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质量与物质财富的拥有上是有差距的,但自己不努力,靠着歪门邪道贪慕富贵荣华,孟子是鄙视的,形容这样的人,他用的是贱和小。他在讲完这两个小人的故事后,又“现身说法”,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来告诉大家,人应该保持人格的高贵。

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在齐国,后来跟齐宣王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像以前那么融洽了。他觉得齐宣王老不听他的话,于是就辞去了齐国的官职,准备回到邹国去。但齐宣王舍不得孟子,就去看望孟子很诚恳地说:以前我很想见到你,后来你终于到齐国来了,我们能够同在一个朝廷上共事,我经常能够见到你,我非常高兴。可是现在,你又要抛弃我回老家去了,我不知道从今往后还能够再见面吗?孟子也很客气地回答:是否还能够再见面,我不知道,但是我很希望能够和你经常相见。

过了一些天,齐宣王对一个叫时子的人讲,我打算在我们齐国的国都给孟子一所房子,用万钟粟米来供养他的弟子,我想把孟子留在我们齐国,这样我就可以经常见见他,接受他的教导了。同时让齐国的大夫和国人们,都能有一个榜样。你能不能替我去跟孟子谈一谈?

孟子听了这话以后说:我如果不辞去齐国尚卿这个职位,我的俸禄是十万钟,现在我把这个都辞掉了,你拿一万钟来赏赐我,你觉得我能看得上眼吗?我是一个想要富贵的人吗?

孟子想要的是什么呢?他毕生在追寻的又是什么呢?那就是顶天立地、心怀苍生的大丈夫。那么在孟子的心里,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大丈夫呢?大丈夫应该具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准则呢?我们当代人从孟子的有关大丈夫的论述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景春有天跟孟子说:当今有两个人,一个叫公孙衍、一个叫张仪,这两个人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有权、有势,可以影响天下。一旦他们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不动,天下也就平定了。

孟子觉得这种人不但不是大丈夫,连小丈夫都算不上。他们只不过是巴结讨好权贵,利用权势来实现自己的私欲罢了。真正的大丈夫是什么呢?孟子下面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这三句话太好了。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是什么呢?是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是什么呢?是礼。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是什么呢?是义。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章句上》)

“仁”指的人的内在修养,是一种贵族式的涵养。“义”实际上是我们行为的准则,所以“义”这个字,也可以解释为“宜”,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件事情该不该做,该做的时宜了就叫义,不该做不时宜的就叫不义。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居仁由义”,平时自居于仁德之中,要做事顺着义的道路用正当的方法去做。

在《论语》中,义24次,仁110次,仁义比为:约为4。6:1 。而在《孟子》中,义83次,仁131次,仁义比为:约为1。6:1 。

而且,《论语》中没有“仁义”并称。而《孟子》中“仁义”一词出现了27次。

由此可见,孟子确实更加强调“义”,也是强调我们行为举止的合情合理。这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大发展。程颐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在孟子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居仁由义”,心里面装着仁,行事遵照义,那么大人之事备矣。孟子进一步说怎样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如果得志的话,就带领人民走在正道之上,如果不得志,就一个人独行其道。这样的人绝不会因为外在世界的东西,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改变自己的道德准则,他们能够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才叫真正的大丈夫。这样一种大丈夫人格,就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格范式。

孟子将孔子的“仁”,演变为自己的“义”,从而形成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这就是儒家常说的“内圣”。“内圣”就是修炼自己,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圣人。但是内圣显然不是儒家思想的最终目的,独善其身只是不得已的选择,在一般情况下,儒家总是鼓励人们要兼济天下,让天下苍生得到安顿,让天下百姓生活在仁政之下,且能得到人性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外王”。

实际上,孔子并没有具体论证仁政的逻辑体系,完成这项伟大工作的是孟子,他明确的提出了“王道”的政治理念,并且描述了王道政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