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小学生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勇于探索,正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样,丰富的思维反映在文章中,就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想象文。它有如下特征:
(一)富于幻想。
所谓幻想,并不是想入非非,它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善于想象,能使文章大放异彩。
如有些小朋友,渴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发明家,或能有一对翅膀飞遍世界各个角落,去寻找因为贫穷、疾病、被压迫而痛苦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诸如莱茵河畔认识贝多芬曲子的盲姑娘,让她蓝宝石般的眼睛又放出光彩;让摔断双腿的小彼得从床上蹦起来去追逐美丽的小鸟;让“小音乐家杨科”死而复生……这些幻想,反映了青少年儿童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扶危济困的善良愿望,是少年儿童自我教育的好教材。
(二)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
合理、丰富的想象必然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上的,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
如范文《奇妙的门铃》描述了门铃的“奇妙”功能,如果作者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做基础,没有阅读一定量的科普读物,就不可能那么详尽而生动地描述“奇妙”之所在。
《中国小学生作文大全》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参加了“国际少年小信使夏令营”》,小作者侯宁介绍说:“这篇文章,都是我运用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想象出来的。这里没有什么奥秘,要说奥秘,那就是:功夫在平时,要广泛阅读,储备起丰富的知识。”
(三)常运用夸张、拟人等手法。
想象文的特点是“言过其实”:小作者能在天空遨游,能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能把噪音装进“宝葫芦”,有把大西北建设成“金三角”的愿望,有要让“死亡之海”变成璀璨明珠的决心……这些进步的思想、美丽的幻想都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由于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做基础,所以神奇而不荒诞。
有些想象文用拟人的手法,赋于动植物以人的生命,具有人的思想和语言、行为,这就成了童话了。
【范文讲评】
奇妙的门铃
上海傅肇谊提起门铃,大家都知道。只要用手一按,它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招呼屋里的人快开门。但是,我这里说的是一只与众不同的、奇妙的门铃,它就装在我家邻居方叔叔家的门上。
你们知道这只门铃有多奇妙吗?方叔叔风尘仆仆地从远方出差回来了。在出差这半年里,他多么想念亲人啊!他迫不及待地按了一下门铃,门铃便发出了柔和悦耳的声音“您好,欢迎您回来。请进吧!”话音刚落,门就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里那个奇妙的山洞大门一样自动打开了。这时,我正巧放学回家,看到这一奇妙的场面,惊奇得合不拢嘴。
第二天,是星期天,方叔叔全家告了门铃走访亲友去了。不巧,这天方叔叔的弟弟特地带礼物从农村赶来看望出差归来的方叔叔。我正在门口玩,刚想上前告诉他方叔叔不在家,他已经按响了门铃,门铃发出了温和甜润的声音:“主人不在家,请您晚上来。”方叔叔的弟弟虽然没见着哥哥,但还是乐呵呵地走了。晚上,他又来了一次,果然见到了方叔叔,于是他就大大地夸奖了门铃一番。
我想:这个门铃既能周到地迎接主人,又能礼貌地对客人,可真好。如果它能够防止小偷干坏事,那该多好啊!不久,我的预料果然被门铃以“实际行动”证实了。
那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四周静悄悄的,方叔叔家的灯早已熄灭了。忽然,从暗处闪出了一条黑影。这个家伙鬼鬼祟祟地蹿到了方叔叔家门口,拔出一把螺丝刀,动手撬起锁来。原来他是个小偷。正在紧要关头,门铃发出了响亮的声音:“来人呀!快捉小偷!来人呀!快捉小偷……”
这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小偷吓得魂不附体,丢掉作案工具,拔腿就跑,被方叔叔他们从后面追上来捉住了。这件事传开后,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奇妙的门铃。
门铃为什么会这么奇妙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方叔叔,方叔叔热情地接待了我。原来这个门铃里面有一微型电脑。方叔叔事先把家里人的指纹都储存在门铃的“指纹储存室”里。家里人的手指一按在门铃的按钮上,指纹图象就经过集成电路送进储存室,电脑经过分析,判断出是家里人,便“命令”开门,还通过微型录音机向主人问好;客人和小偷都不是家里人,他们的指纹当然没有被放进储存室。那么,电脑又是怎么把他们分清的呢?又原来门铃上还有一个“电眼”,里面有一架“红外线”微型照相机,能把站在门口的人的模样拍下来(包括夜间)输入电脑。因为客人或手里拿着礼物,或很礼貌地站在门口等待主人开门,而小偷却拿着作案工具正在撬门。所以电脑经过分析,便能将他们分清。
发明这个奇妙的门铃的人可真不简单啊!不过,等到2000年,我一定要发明创造出比这个奇妙的门铃更先进的东西。
讲评
文章围绕“奇妙”细致地描述了门铃的两大特点:一是会说话,能周到地迎接主人和礼貌地对待客人;二是能够防止小偷干坏事。这两大特点是通过活生生事例体现出来的。
小作者善于在叙事中状物,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其二,想象力丰富。门铃的奇妙功能和故事都是编造的,却写得活灵活现。但由于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水平做基础,它的研制成功就显得不会是天方夜谭。
其三,介绍科技知识。小作者能运用一连串科普术语,准确而生动地描述门铃的奇妙,这是跟平时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知识分不开的。读了这类文章,能激发广大青少年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