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16641200000011

第11章 读(观)后感

【写作指导】

读后感或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指读完作品、观看了电影电视剧后发表感想的文章。读与观是感的基础,感是因读与观而发。要写好此类文章,应掌握三个要点。

(一)抓住主要内容,选好切人口。

一篇文章或一部影片,人物、事件不止一个,感人的场面则更多,作者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选择他最喜欢、感受最深的“一个”作为“切人口”,作扼要的叙述或描述,然后拓展开去,生发感受。

如《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感》,作者把着眼点放在毛泽东身上,赞颂他为革命无私地献出爱子的胸襟。文章选择了中南海客厅毛泽东恳求彭老总让自己的儿子岸英到炮火连大的朝鲜战场去的动人场面作为“切人口”,为再现一代伟人明大理、识大体的风范提供了基本材料。

(二)写出真实感受,揭示主题。

读(观)后感中的“感”,必须是真情实感,是作品、剧情触及读者灵魂自然生发出来的感情波动,它经常以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体现出来。如《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感》在描写了毛泽东“求情”的动人场面后,有这样一段文字:“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连狂啸的猛虎都懂得深情看顾自己的孩子,何况有丰富细腻感情的人呢?在爱子这一点上,毛泽东与平常人是一样的,”这就是以抒情议论的方式来表达作者观后的感受,赞颂伟大领袖非凡的人品,揭示了主题。

(三)夹叙夹议。

读(观)后感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采取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叙重于议或议重于叙,这要看主题思想的需要,也涉及写作技巧。如《<种子的力>读后》,才引用原文一句话——“种子的力,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往后都是议论。这是议重于叙、先叙后议的例子。

《我看<烛光里的微笑>》则以叙述电影情节为主,其中穿插必要的议论,这是叙重于议。由于情真意切,在叙述和议论中饱和作者的激情。读来非常感人。

【范文讲评】

《养花》读后感

湖北李冰

最近,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老舍先生在文章里告诉我们:“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

老舍先生仅仅是在叙述养花的乐趣吗?不,我认为文章中有更深的思想含义。我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悟出了这样的真谛:要做好一件事或取得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不是吗?作者在养花中就是这样:

“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十分紧张,使人腰酸腿痛,热汗直流。”他体会到:“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不错,这是真理。你看,由于作者的辛勤劳动,终于迎来了“满院飘香”和“人们的赞赏”。我在学习上也有这样的体会。过去,我怕数学,常常被一些复杂的应用题难住。后来,我去请教老师,询问同学,自己也开动脑筋仔细思索。有时连假日也不休息,晚上经常伏案思考、演算,学习到很晚。我放弃多少次到电子游戏场活动的机会,放弃了多少次收看吸引人的电视节目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数学这门学科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老舍先生告诉我们,他在养花的实践过程中,一来二去,摸到了一些门道,长了知识。从这里我懂得了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增长知识的道理,这是我读《养花》后获得的又一启示。

过去我总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而在实践中去积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常常被我忽视。现在,我知道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记得我刚上一年级时,有一次我和表弟玩乒乓球,我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表弟急得哭了,我边安慰表弟,边用力挤球,想把它挤圆。好久,那凹进去的地方依然如故,这时我忽然想起爸爸告诉过我的一个办法,用热水泡。我端来了一杯热水,把乒乓球按在水里,“砰”,乒乓球竟复“圆”了,我和弟弟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晚上我问爸爸,为什么它自己会圆了呢?爸爸说这是物理学上热胀冷缩的原理。这是我第一次从实践中增长了一点见识。

反复读了《养花》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

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或者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只要不畏艰苦,辛勤劳动,在实践中注意学习,积累知识,成功的道路就永远会在我们脚下延伸,就能向着美好的理想高峰攀登!

讲评

这篇读书笔记从两个方面发表感想。首先引用老舍先生的一句“有笑有泪”的话,从中悟出“要做好一件事或取得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要付出辛勤的劳动”的道理。第二方面紧扣文中在养花时“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的话谈自己得到的启示:懂得了在生活实践中可以增长知识的道理。

文章的长处不仅在于领会准确、深刻,还在于能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来印证上述两方面的道理。

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有感夜深了,我的思绪却仍沉浸在白天观看的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一幕幕场景中。

透过夜幕,我眼前浮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那高大伟岸的身躯,那亲切慈祥的面容,我仿佛看到他坐在中南海那陈设朴素的客厅里向彭老总“求情”,恳求彭老总让儿子岸英到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去。我耳边回响着他那宏亮的声音:

“让岸英去吧,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鲁迅先生有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淤菟。”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连狂啸的猛虎都懂得深情看顾自己的孩子,何况有丰富细腻的感情的人呢?在爱子这一点上,毛泽东也与平常人是一样的。早在岸英留学苏联期间,他在戎马倥偬中还挤出时间写信勉励儿子要认真读书;岸英回国后,他又让岸英去边区劳动模范那儿学种田,有意识培养岸英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爱子情深,可见一斑。毛泽东明明知道当时的朝鲜形势严峻,敌我实力悬殊;明明知道当时的朝鲜气候严寒,到处冰天雪地;明明知道赴朝作战人地生疏,九死一生。但他还是把千般怜爱,万种惦念藏在心底,毅然将爱子送到血与火的战场上去,真不愧是明大理、识大体的伟大风范;不愧是爱国爱人民的光辉写照;不愧是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代伟人毛泽东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为了我们繁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献出爱子岸英,献出了6位亲人。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心中,将镌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是教育和启迪后人的宝贵教材。

讲评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真实、动人地再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跟爱子岸英舐犊情深,但为了抗美援朝,毅然献出了儿子的撼人心魄的历史事迹,而小作者的这篇观后感也如实、形象地再现了影片中那最动人的场面。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切人口选择得好。文章选择了中南海客厅毛主席向彭老总“求情”的喜剧性场面作切入口,就高屋建瓴地拎起了全剧的主题,为赞颂毛泽东的非凡气魄、发表议论提供了基本材料。

其二,在议论中带出剧情。既评论了毛泽东那超人的举措,又捎带出平时培养、爱护岸英的种种细节,使“献子”和“爱子”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并使读者了解剧情。

其三,语言基本功好。能准确地遣词造句,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且能调动排比、拟人、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