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16641200000003

第3章 叙事(2)

调皮鬼孙培培猛地一拍脑门,高兴地喊:“我也有了!”大家都正低着头,皱着眉苦苦地思考自己出什么题,被他这突然的喊声吓了一大跳,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看着他。只见孙培培走到小黑板前,绷着脸,一言不发。大家看着他的样子都莫明其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嘀咕着:“这家伙又搞什么鬼花样呢?”过了一分钟,大家都憋不住了,纷纷说:“你这是干什么呀?不会出题就干脆下来!”孙培培还是闭口不说话。我和张玲玲急了,要上去把他推下来。这时他才不慌不忙开了口:“我刚才做的样子就是一个成语,你们谁能猜出是什么?”大家听了都目瞪口呆。孙培培看没人回答,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猜不出吧,我这叫‘哑口无言’。”“不对,你那样子叫‘呆若木鸡’!”李晓红抢白了一句。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都夸孙培培点子新,出得巧。我让大家向孙培培学习,开动脑筋,多想新花样。

活动继续进行,气氛越来越热烈,题目越来越新颖,有的用动作出题,有的用表情出题,有的用图画出题……这时,我不慌不忙地提出了自己想好的一个题目:“谁能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打头,各组一个成语?”“唉呀,这可太难了!”调皮鬼孙培培尖声尖气地喊。其他同学也七嘴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想起七个,有的说想起九个,好半天也没人全部想起来。没办法,只好低标准,我说:“这样吧,咱们大家一齐研究,人多智慧广。”这一来可热闹了,你一言他一语。“一丝不苟”“二虎相争”“三言两语”“四通八达”“五光十色”“六神无主”

“七零八落”“八仙过海”“九死一生”“十全十美”“百折不挠”“千钧一发”“万紫千红”……不一会儿就出了十个用这些数字打头的成语。

这次课外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活动既锻炼了我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又丰富了同学们的成语知识,大家都说,像这样的活动以后还应该多开展。

讲评

以《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为题目的文章读过不少。乍看,这篇文章题目平淡无奇;细读后,方觉其内容与众不同。在“巧组成语”活动中,出题目,说成语都需要动脑筋。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又丰富了同学们的成语知识,还融洽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真是一举数得,确实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文章的中心十分明确。对活动的方法交待得非常明白,活动的过程写得格外清楚,而且注意了有详有略,对调皮鬼孙培培和“我”的题目,以及同学们猜组成语的过程写得都很具体、详细,其他一些内容或简略交代,或一笔带过,重点更显得突出。

此外,文章注意了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孙培培的调皮,李晓红的抢白,同学们的笑声,当时的热烈气氛,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一次参观或游览活动

【写作指导】

(一)参观游览写清行踪参观、游览的写法,一般是以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具体写参观、游览的历程和亲身的感受,使读者产生想象,跟作者一起欣赏展品饱览风光。文章开头,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点清题意。紧接着,以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转移为线索具体交代行踪或游踪,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参观、游览的路线,绘制出参观、游览的路线图。《游石林》的小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言简意赅地写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点明了题意——游石林。紧接着,就按时间的顺序和空间的转移写了走过石林湖——来到大石林区——登上望峰亭——来到小石林区,把游石林的和行踪交代得清清楚楚。

(二)抓住特点写景状物

参观记偏重于状物,以状物为主;游记偏重于景,以写景为主。参观、游览就是要对琳琅满目的各项展品、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出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变化等等都要具体描绘出来,给读者一种鲜明的视觉,使人一看文字就能想象出那起初的景和物来。《游石林》的小作者,来到小石林区,看到姿态万千的岩石,就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有的像武士腰间挎宝剑”、“有的像妙龄少女,在小声哭泣”、“有的像母子偕游”、“有的像孙悟空打瞌睡”、“有的像猪八戒吃西瓜”,乐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

(三)紧扣内容写出感受

在写参观、游记中,作者总是写自己认为美好的或印象较为鲜明的景和物,并且通过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情景交融、情真意切,引起读者的共鸣。《游石林》的小作者在饱览了石林的奇妙景色后,由衷地叹道: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你就像那镶嵌在祖国锦绣山河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永放光彩。

【范文讲评】

参观鱼种试验场

朱碧波

星期天,我们去鱼种试验场参观。一踏进试验场的大门,试验场的徐叔叔就迎上来。

徐叔叔先带我们参观鱼卵场。只见一颗颗包头鱼的卵正在一个大水池里随水飘动。这些卵全身透明,圆圆的,像一个个小肥皂泡。徐叔叔告诉我们:“现在正是包头鱼产卵的季节,刚产下来的卵只有芝麻那么大,打了激素后,就有黄豆那么大了。一般过14——15个小时,小鱼苗就孵出来了。小鱼苗最喜欢吃黄豆做的豆饼和豆浆。”

走出鱼卵场,我们又去参观养在温室里的虾和螺蛳。徐叔叔指着一个长方形的水箱说:“这个温室是用电和锅炉来加温的。饲养在温室里的虾是从马来西亚引进的,这种螺蛳也是从外国引进的。”我们听了徐叔叔的介绍,很感兴趣。便仔细观察起来。只见温室里的虾足有三四寸长,伸出6只又长又细的脚,挥舞着两只大钳子,眼珠一突一突,像要跟谁打架似的。温室的底层,四壁有许多奇异的螺蛳,它们的外壳是黄色的。有的螺蛳吸在菜叶上,好像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菜叶的美味。

从温室里出来,我们又来到养鳗池。这些小鳗长长的,尾巴向上翘,真像一条条小海马。听了徐叔叔介绍,我们才知道这些鳗的味道很鲜美。这里的试验场每年要出口15吨鳗。

参观了鱼卵场、温室和养鳗池,我了解到杭州的水产养殖试验正在全面铺开。

讲评

文章开头,小作者开门见山地交代了时间:星期天,地点:鱼种场,人物:我们,事件:参观鱼种场,点明了题意。

接着,小作者依据移步换位的方法,按“参观鱼卵场——参观养在温室里的虾和螺蛳——参观养鳗池”的顺序,写下徐叔叔带领“我们”参观鱼种场的经过,基本上把在鱼种场看到和听到的情况,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反映出来。

小作者参观时,不仅认真听徐叔叔的介绍,而且仔细观察鱼种场里的虾和螺蛳等,写作时,能抓住重点和特点,写得准确、生动、具体。例如两次引用徐叔叔介绍的话,写得简明扼要,而且准确。例如写鱼卵的形状,虾和螺蛳的形状及动态,生动具体,栩栩如生,逗人喜爱。

结尾,小作者写出参观的感想体会,点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游石林

兰州铁道学院子弟小学五年级王晓芳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看望奶奶,途经昆明,游览了石林。

我们走过石林湖,往南,看见芳草地上一块石壁拔地而起,这就是大石林区的大门,人称“石屏风”。不远处有一块翠绿的草坪,周围怪石林立,中间一块光滑的巨石上横刻着“石林”两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前进,途中的景色更是美好。小路旁,小鸟欢鸣,鲜花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浓郁诱人的芳香,沁人心脾。

我们兴致勃勃地登上望峰亭,极目远望,石林的全景尽收眼底。在望峰亭之下,有一座天然的房舍,房中有石凳、石桌、石床,供游人休息,在石床上面,有一块巨石悬在石壁之间,遮住了狂风暴雨。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住着一个和尚,无论下多大的雨,也淋不着他,因此取名为“且住为佳”。

来到小石林区,这里另有一番奇妙的景色。地势开阔,岩石姿态万千,有的像武士腰挎宝剑,威严挺立,有的像妙龄少女,在小声哭泣。“母子偕游”,好像一位身穿节日盛装的彝族妇女领着孩子在此漫游。“孙悟空打瞌睡”和“猪八戒吃西瓜”更是让人乐趣横生,回味无穷。数不胜数的奇岩怪石形体各异。我们漫步在玉鸟池畔,这里耸立着身背背篓的“阿诗玛”,她目视远方,好似在思念远方的亲人。游人来到这里,都要和“阿诗玛”合影留念,以此来怀念这位勇敢的撒尼姑娘。

饱览了石林的奇妙景色,当我们踏上归途时,由衷地感叹道: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你就像那镶嵌在祖国锦绣山河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永放光彩。

讲评

文章开头,小作者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时间:去年暑假,地点:昆明,人物:“我”和爸爸、妈妈,事件:游石林,点明了题意。接着,小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写了:走过石林湖——来到大石林区——登上望峰亭——来到小石林区,清清楚楚地交代了游石林的行踪,最后,小作者写自己游石林的感想体会,使《游石林》成了一篇完美的游记。

本文小作者对石林区五彩缤纷的自然风光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展开联想,写得具体集中,而且生动形象,写景抒情结合自然。例如写小石林的景色“姿态万千”、“像武士”、“像少女”、“母子偕游”、“孙悟空打瞌睡”、“猪八戒吃西瓜”,真是“奇岩怪石”乐趣横生,小作者由衷地抒发出“石林啊,大自然的杰作……”的感叹之情。

记一次劳动

【写作指导】

(一)正确理解题意

对“记一次劳动”这一作文题,首先要弄清它的含义,即要弄清劳动的类型。劳动的类型很多,有社会公益劳动:如打扫街道,慰问军烈属等;有学校集体劳动,如大扫除、美化校园、修理桌椅等;有生产劳动,如植树、春种、秋收等;有家务劳动,如洗衣、扫地、烧饭煮菜等……这么多的劳动,要选择你印象最深、收获较大的一次来写。要知道,记一次劳动是属于写一件事,因此要把这件事的过程交代清楚。

(二)灵活拟好题目

本次作文,可以用《记一次劳动》或《记一次家务劳动》做题目,也可以用劳动的具体内容做题目,如下面的两篇范文——《钉钮扣》、《喂鸡》即是;还可以较形象地拟题,如《除草“歼灭战”》、《“垃圾堆”坪变成文明院》。

(三)要写出情绪和感受。

“劳动创造了美。”整洁美观的市容,干净亮的教室,披上绿装的荒山,硕果累累的田园,都是用劳动换来的。劳动还能锻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还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因而在叙述中,要渗透出参加劳动的人(如“我”)的情绪和感受。如《喂鸡》的小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喂鸡不但给我增加了乐趣,还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这就很真实地反映了很普通的家务劳动有时也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的道理。

【范文讲评】

喂鸡

我家有十只小鸡,是妈妈前几天刚买回来的。按照妈妈的吩咐,我把小鸡放进一个方箩筐里,准备让它们晒晒太阳。可是这些小家伙,一进箩筐,便拥挤在一个角落里,用尖嫩的声音冲我叫着,好像在说:“我们饿了,给我们饭吃!”

妈妈说过,小鸡要是叫个不停,就给小鸡吃食。于是,我便把这些刚出壳的小鸡放到庭院里。这些小鸡有黑的、有金黄、还有灰白色的。一放出来,它们便大胆地跑来跑去。瞧!这边的一群刚走散,那边的一群又聚拢了,彼此拥拥挤挤的,活像许多只滚动着的小绒球,可爱极了。

接着,我把用水泡过的小米,盛在一只小碟子里,把小碟放在庭院中间。起先,小鸡们只是“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挤成一团,谁也不敢上前。过了一会儿,它们开始动了。一只、二只……大伙儿都摇摇摆摆慢慢吞吞地朝小碟走来。看着他们那副畏畏缩缩的样子,我禁不住笑出声来。谁知这一笑,又把它们吓得缩成一团,再也不敢上前。

为了让小鸡们大胆吃食,我不得不走出了庭院。

来到庭院处,我趴在栏杆上瞅着。只见小鸡们拥挤着,尖叫着朝小碟子靠拢;每只小鸡都张开嫩黄的小嘴啄着米。因为太挤了,一只小黑鸡给挤了出来;它急了,急忙钻到一只小黄鸡的脖子底下,回过头,张开小尖嘴,朝着小黄鸡的脖子就是一口。“叽”,小黄鸡高叫一声,逃开去了。过了好一会儿,它才东张西望,小心翼翼地靠近碟子来……碟子里的小米很快被小鸡们啄得精光,只剩下一点了。只见小鸡们都低下头,又很快地仰起头。啊!它们大概在喝“饭后一杯茶”吧!

从此以后,我就天天给它们喂食。小鸡们也对我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亲近。只要我一跨进庭院,它们就蜂拥而上,围着我“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就像是碰到老朋友一般。

喂鸡不但给我增加了乐趣,还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对待它们,它们就会信任你,就会亲近你,和你成为朋友的。我想,对待人也是这样吧。

讲评

小作者选择了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喂鸡,并按“喂鸡前——喂鸡中——喂鸡后”的顺序进行叙述和描写,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小作者在写作材料的处理上,详略得当,例如写小鸡的来历,只写了“是妈妈前几天刚买来的”一句带过;写喂鸡时,详写了鸡吃米,略写了鸡喝水。

小作者的观察非常仔细。写小鸡的颜色“有黑的,有深黄的,还有灰白的”;写小鸡的走动“吱吱喳喳”;写小鸡的胆小“畏畏缩缩”走动等,生动地描写了小鸡的形象,使文章有血有肉,显得格外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