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16641200000005

第5章 写人(2)

每个人物的语言也各具特色,爷爷风趣幽默,二楞大爷性急耿直,丑儿叔真诚直率,个个跃然纸上。群众语言运用十分自如:“富得往外流”、“人心不足蛇吞象”、“前家儿迷着后老子的东西——不心疼”、“小九九打得不错”,成功的对话描写,紧紧地扣住人物的性格扣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我们班的侯老师

广西南宁市民乐小学五年级陈正午

“你们这个班呀,算什么实验班,我对你们是彻底失望了!”我们班新来的侯老师每节课下课后总爱给我们班扔下这样的评语。

侯老师中等身材,年龄在40岁左右。一头齐耳短发,有点卷曲。在我们面前,她的脸总是一副严厉的样子。当她第一次走进我们教室的时候,就对我们流露出反感的神色。每次上课,我们都免不了被她大骂一通。

今天上课,我们又被这位侯老师“K”了。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侯老师说话的语气还算客气。当听到讲台下稀疏讲话声的时候,侯老师停止了讲课,就大声吼了起来:“喂,你们这里别吵了!”侯老师停顿了一会,又大声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们,别在关键的时候讲话,打断我的思路,使得我不能上课,气死我了!你们这个班,除了在‘矮子’里选出的几个想学习的‘高佬’以外,别的都是差生。你们这群差生呀,是最惹我生气的。你看看你们中间的‘好动王’吕熹,‘鸭蛋司令’钟锋,‘缺交作业王’叶晓伟,哪一个是好东西的?”猛然她用手一指,恰好朝我座位指来,我心里一惊,心想:糟糕,该轮到我了。因为我上次测验的时候因为答错了一道定义题,被侯老师罚抄了50遍。我真怕老师在班上把我的“老底”抖出来。

幸亏她指的不是我,而是坐在旁边的宁欣智,侯老师严厉地说:“还有你——‘健忘大伟人’宁欣智!”她一边上下抖动着手指,一边改用轻蔑的语气说:“宁欣智呀宁欣智,如果你再不改正健忘的毛病的话,那就没救了。”我偷偷看了宁欣智,他的脸流露出十分委屈的样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时,侯老师越说越起劲,只听见她突然大吼一声:“全班给我站起来!”

同学们一听这犹如晴天霹雳时的声音,马上不知所措,身不由己地站了起来。一个个像木头人似的呆站在座位上。

“把你们的测验试卷全都拿出来,盯着分数看好。”侯老师又发出了这个不容违抗的命令。

我们全都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取出试卷,盯着分数,站在那一动不敢动。

侯老师说:“听着!现在90分以上的同学坐下。”立刻,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矮”了下来。

老师看了一眼我们这几十个“中等生”,接着说:“70至80分的也坐下!”这时,全班的大部分同学也一屁股坐在了凳子上,其中我也在内。这时,侯老师用蔑视的语气对剩下的几个同学说:“瞧你们这垂头丧气的样子,哪是学习的料子?以后不去讨饭就不错了……”

侯老师那尖刻的声音还在课堂上回响着,手也还在讲台上比划着,也许她开始讲习题了,但是我一句也听不进去了,心里盼望着下课铃声赶快响起来。

侯老师啊候老师,我知道您是为我们好,但您对我们的态度能不能好一点呢?

讲评

小作者通过成功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一位严厉、尖刻、粗暴、教育方法不好的侯老师形象。

人物的语言特点一是泼冷水挖苦,“我对你们彻底失望了”、“哪一个是好东西的”、“以后不去讨饭就不错了”。二是冷嘲热讽起绰号,什么“好动王”,“鸭蛋司令”、“缺交作业王”、“健忘大伟人”,描写人物讲话神态也是绘声绘色的,时而“大声吼起来”,时而“用轻蔑的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章善于通过班上学生的神态来反衬老师的粗野,篇末对侯老师提出善意的批评,贬中有褒,掌握分寸,恰到好处。

写人物的动作

【写作指导】

同学们在写人物作文时,常常好用“他工作十分认真”、“他办事非常负责任”,到底如何认真、怎么负责任,缺乏用人物具体的行动来表现,使人看了感到抽象模糊。曾有一篇写人的作文给老师幽默地打为120分,因为在一篇短短数百字文章中,连用了12个“十分”来描写这位同学,什么“十分积极”、“十分用功”、“十分负责”、“十分刻苦”、“十分和蔼”……可是却找不到具体的描述,因而笔下人物的形象就苍白无力,站不起来。

写人物,重要的不是急忙给他下好多结论,而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写出人物在“做什么”和“怎么做”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人物的动作行为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动作行为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人物的动作写具体、生动,人物的性格品质就会鲜明突出。

有一篇叫《药爷爷》的少年习作,是这样描写药爷爷的动作的:

山沟里乱石多,两旁是笔陡的高山,岩窝窝里长满了人样高的蒿草。爷爷戴上老花镜,在石缝草丛中仔细地寻找着。好半天,才发觉在一人多高的石壁一长着一蔸绿油油的药草。爷爷伸了伸手臂,够不着。我急忙搬来一块大石头给爷爷垫上。爷爷站在上面踮着脚,用手抠了好大一气,才把药草抠出来。爷爷的手指头磨破了皮,鲜血流了出来,我心里真难受。可是爷爷毫不在意,你看他两只长满了老茧的手,拿着这棵药草,上看下瞧,好像拣了一个宝贝似的,苍老的脸上浮现出甜蜜的笑容。回家路上,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爷爷把那棵药草藏在怀里揣着。而他的头上、身上却被雨水淋湿了。回到家里后,他顾不得疲劳,又找来旧瓷盆,栽好了以后才在躺椅上躺了一会儿。

小作者在写爷爷采药时,抓住了爷爷有代表性的动作,表现出他对药草的特殊感情,爷爷“戴上老花镜,在石缝草丛中仔细寻找”,当他发现一株时“伸了手臂,够不着”,就“蹬在石头上”、“踮着脚用手抠”,拿了这棵草“上看下瞧”、“藏在怀里揣着”,这些动作突出地表现了爷爷对药草的珍惜。这里并没有“药爷爷”对工作十分认真的空洞叙述,而是用爷爷自己的行动来表现。可见人物具体行动写得越生动,人的思想品质就鲜明突出。

那么,写好人物的行为和动作要注意哪些事呢?

(一)在行动描写时,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具体动作来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也要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写一个同学打扫清洁区:“天微微亮,他弯着腰,一下又一下地挥着扫把,不时地停下来擦一擦头上的汗。”这里没有“他十分热爱劳动,经常主动打扫清洁区”的一般叙述,而是通过描写动作,表现这个同学热爱劳动的精神,具体、生动、感人。在下面提供的范文《我的姥姥》中,小作者写姥姥俭朴的优美品质,就是通过姥姥如何爱护、珍惜粮食的一系列典型动作来刻画的。

(二)在行动描写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一个动作往往可以用许多不同动词来表达,用词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一样,只有准确地用词,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表示“看”的动作有盯、瞅、睁、瞪、瞧、眺、眯、盼、瞟、睹、眨、瞰、瞥、目击、注目、注视、端祥、鸟瞰、俯视、仰视……等几十种,要根据表达人物的需要,准确地选用一个词。小朋友在写人物动作时,经常好用“搞”字,一“搞”到底的动作描写,时而可见,习作时要注意避免。

(三)在行动描写时,还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一个动作一个动作要有次序地连续写出来。有篇叫《我们尊敬的人》的习作,写出了一位看自行车的老奶奶在雨中怎么保护群众的自行车,先是“拿着塑料雨布”去“遮到自行车上”,“迎着风、冒着雨”竭尽全力“往车上盖”

,雨布被风刮走了,老奶奶忙不迭再盖,再刮走,她终于想出好办法。“蹒跚着”到垃圾边“吃力地搬起几块砖头,一一把油布的角压好。”人物的行动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要学会注意细致地观察,哪怕是人物的一个细小的动作,把它有次序地表达出来,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范文讲评】

我的姥姥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一小五年级王晓蓬

一年前,姥姥去世了,听到这个噩耗,我很悲痛。姥姥是我最尊敬的人,我深深地爱她,特别是她俭朴的一生,永远值得我怀念。

姥姥原来一直住在我家,因为要照看我的小表妹,前年才被舅舅接回老家。

姥姥年过七旬,身体瘦小,头发花白,有一双温和、慈祥的眼睛,总喜欢穿灰色上衣、黑裤子,由于操劳,脸上皱纹累累。一眼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勤劳、节俭的人。一次吃午饭时,我不小心把几粒米饭掉在了桌子上,姥姥抬起头,慈爱地望望我。我明白姥姥的意思,可仍不免轻视地瞟了一眼那几个躺在桌上的白花花的米粒,心想:几粒米饭有什么了不起,掉就掉吧!可是,姥姥却放下碗,小心地把那几粒米饭拣起来,放进碗里,还轻声地说:“这粮食是农民一个汗珠摔八瓣换来的,来之不易呀!”我听了姥姥的话,惭愧地低下头,吃起饭来。姥姥把饭吃完时,我慌忙站起来。只见姥姥吃力地弯下腰,伸出干枯的手,把那粘上脏土的米团捡起来,然后站起身,颤微微地向厨房走去。我想:姥姥一定是把米团扔到簸箕里去了。可不一会儿,姥姥回来,手里还拿着那个米团。啊,我恍然大悟。原来,姥姥是去厨房冲洗米团了。这时,又见姥姥张开手掌,把米团放入嘴里,香甜地嚼着。我的心剧烈地狂跳起来,激动的热泪充满了眼眶,望着姥姥那慈祥、布满皱纹的脸,我颤声说:“姥姥,以后我一定记住,不再浪费一粒粮食!”姥姥听后,高兴地笑了,脸上的皱纹也仿佛舒展开了,慈爱地说:“好孩子,这就对了。”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不能忘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浪费呀……”

姥姥去世了,我再不能见到她,聆听她的教诲了,可她那瘦小的身影和慈祥的面孔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姥姥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他们,创造了整个世界,他们才是最伟大的!

愿姥姥在地下安息!

讲评

写人物的动作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格特点,是为表现人物的个性服务的。《我的姥姥》一文要表现的是姥姥俭朴的一生。作者选择了姥姥两次拣起掉下的饭粒来吃的事例写,事情虽然平凡,但却小中见大,感人至深。刻画姥姥的动作栩栩如生,逼真动人。姥姥拣饭团时“吃力地弯下腰,伸出干枯的手,把那粘上脏土的米团拣起来,然后站起来,颤微微地向厨房走去……冲洗米团……张开手掌,把米团放入嘴里,香甜地嚼着。”几个动作,把姥姥慈祥、俭朴、爱护粮食的崇高品质表现得酣畅淋漓,入木三分。尤其是“吃力地弯下腰“颤微微”几个动作把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刻画得呼之欲出,生动感人。

从姥姥的去世到引起回忆,文末深化了主题又与篇首呼应,层次井然,构思巧妙。

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写作指导】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是揭示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是展示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俗语说:“人心隔肚皮”,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别人怎么想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办法是有的,一种是通过直接去了解,询问他本人或通过别人间接去了解。另一种是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去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往往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往往就能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如:不好意思往往会脸红,腼腆时往往会耷拉着脑袋不吭气,愤怒时往往会瞪大眼睛、脸红脖子粗,得意时往往会眉飞色舞、趾高气昂,痛苦时往往会紧锁双眉、满脸愁容。这些心理活动可以借助外貌、神态的描写反映出来。

那么怎样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呢?

(一)直接地描写心理活动。就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在具体写作时,可以用“我想”“他心想”“心里嘀咕着”“心里盘算着”等句式表达出来。例如《我当舅舅》一文中的心理描写就是采用直接地描写心理的方法,文章先写“我”听说要当舅舅时又高兴又觉得新鲜的心情,接着写当上舅舅的高兴心情,最后写当舅舅的谦让心情。“我”的心理活动随着当舅舅的体验而变化,但又都具有“第一次”的特点。在文章里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容易跟读者的心情直接沟通,引起读者的共鸣。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还可以让人物自言自语,在自言自语中说出自己的心理活动。例如《雨中》一文,当“我”走开时,小弟弟哭了起来,这时有段人物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这时我想起好少年张高谦。高谦哥哥他是非常热心帮助小同学的:在山上,他为小同学砍柴;在路上,他替小同学挑柴;每天放学,他还护送小同学安全渡船,过溪……那长怎么能不帮助小弟弟呢?想到这里,我停住了脚步,仿佛眼前站着高谦哥哥,他满腔热情地帮助这小弟弟找小鸭。

(二)间接地描写心理活动。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是间接描写心理活动。

人物的心理描写经常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进行,因为一个人的想、做、说总是互相关联的。请看《晶晶》一文的一段描写:

晶晶最怕放炮。春节地那天,我们到门外放炮。鞭炮声一响,她就把头钻进被子里。可是炮声一停,被子里就传出“咯咯”的笑声,晶晶慢慢地露出头来。看着她闷得通红通红的小脸儿,大家都笑了。

第二天,我正在做功课,不知谁在院子里放了个“两响”,吓我一跳,晶晶也吓得捂上耳朵。可是,她看到了我,就露出顽皮的笑容,大声说:“哥哥也害怕了!哥哥也害怕了!”我回头瞪了她一眼,她立刻停止喊声,吐了吐舌头。

这段文章作者抓住了能够反映人物内心状态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放鞭炮时,晶晶把头“钻”

进被子里,一阵咯咯的笑声过后,才“慢慢地露出头来”,这样,就把小姑娘既害怕又觉得有趣好玩的心态,形象地再现出来。见我被突响的炮声吓了一跳,她“捂耳朵”,以及高声喊和后头的吐舌头,则把晶晶的活泼顽皮的性格维纱维肖地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了解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问其本人,也可以通过别人了解,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人物的神态、表情了解他们的心理。描写人物心理可以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实践,相信一定能描写好人物的心理,写出人物的个性来。

【范文讲评】

我当舅舅

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一小学龚华斐

说起我第一次当舅舅,真有意思。

两年前,我跟爸爸妈妈到苏州亲戚家去,他们告诉我,亲戚家有个小女孩,名叫丽莉,比我小两岁,她该叫我“舅舅”。我又高兴又觉得新鲜,因为还没有人叫过我舅舅哩。

快要到亲戚家门口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件要紧的事情,问妈妈:“当舅舅要送礼物的,我送什么好呢?”妈妈笑着从包里掏出两只发夹给我。我犹豫地问:“这个可以吗?”爸爸说可以,我就把发夹塞进口袋。

我们上了楼,敲房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姑娘,脸胖乎乎的,好像可爱的红苹果。我猜她就是丽莉。她叫我爸爸妈妈“舅公”、“舅婆”,可是没有叫我。表姐对她说:“这是毛毛舅舅呀。”她害羞地动了动小嘴巴,好像叫了,又好像没叫。进屋后,我拿出发夹给她,她很高兴,但只是说了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