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公文包-作文题库
16641200000007

第7章 写人(4)

妈妈说我属虎,我的确是头“虎”,要不我就不叫董虎了。老虎在森林里是大王。我在家是“小皇上”,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不如意,我就大哭大叫。有一次我要“构造积木”,可是商店里没有货,妈妈刚说出“没有”两个字,我就大哭大闹不依,妈妈没有办法,只好请人到上海买。在学校也一样,我动不动就跟别人闹纠纷,从不让人。老师、爸爸、妈妈批评,我只当耳边风,要不我就嘴上承认,行动不改。有时我静下心来细想,这实在不对,我不该属虎,要是属鸡、属兔,也许就不会这么蛮横了。

讲评

在一篇文章中,通过几件事情来描写一个人的特征,可以铺叙得比较具体、说尽,而在一篇文章中要写几个人的性格,只要能抓住人物的特点,画龙点睛地写,同样也能突出人物的个性。

本文以家里四个人三种不同的属相为线索,刻画了各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爸爸”属猪,但“工作十分卖力”,像一头老黄牛;“妈妈”属虎,“工作责任心强”也像黄牛一样;“妹妹”属猴真像猴,突出地描写她“一刻也不安静”。“我”属虎,确实是头“虎”,突出地写“我”是家中的“小皇上”,“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犟脾气,也表现了“我”认识到“实在不对”敢于认错的好品质。

寥寥数百字,把家里人的脾气、个性写得具体、鲜明、动人。文中语言充满雅气、童趣:“哪有虎大王让小猴的道理”,“我不该属虎,要是属鸡、属兔,也许就不会这么蛮横了”,十分符合“虎”的个性。

写一件事表现一个人

【写作指导】

俗话说,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同样的,往往透过一件小事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很多名家都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一些一闪即逝,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又足以表现一个人的小事来刻画人物,反映生活。鲁迅先生的名篇《一件小事》就是一例。

文章写了一件一个人力车工人在处理一个老妇人在他车前突然摔倒的小事,写出了黄包车工人勇于负责,关心别人的可贵品质。

同学们在习作时,就要学会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因为人物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活在真空地带,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或自然环境中生存、活动。作为反映客观生活的作文,要写好人,除了突出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外,也可以把人物放到特定环境境中去写,从而反映人物的精神,展示人物的形象。

例如《老师,我忘不了您》一文,就是把“我”放到体育课这一特定环境中,写“我”扭伤了腿,班主任如何关心我,来反映蒋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的优秀品质。又如《第一题为什么不回答》,小作者把人物放到一次考试的特定环境,写了小琴看到老师不慎错发的标准答案,故意把早已懂的第一题答案留着不答,来反映人物严于律己,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让我们再来看一篇题为《风雨中的邮递员》的优秀少年习作,文章开头描绘了邮递员的外貌形象:

一天中午,下着大雨,天又冷,一位邮递员伯伯冒着风雨给群众送信。

老伯伯正站在一家屋檐下。他头戴着一顶绿色的帽子,帽子沿上还流下一滴滴雨水,慈祥的脸上带着笑容,戴着一副老花镜,额头上已经刻上了几道皱纹,身上穿着一件绿色的雨衣,雨衣湿漉漉的,他一手拿着《人民日报》和《小朋友》杂志,一手扶着单车,单车前面挂着一个大邮包,邮包上写着“中国人民邮政”几个字,这个邮包包着一层塑料布,一点也湿不着。

紧接着,通过一段生动的人物对话,来表现邮递员可贵的品质。

邮递员老伯伯一敲门,出来了一位六七十岁的老爷爷,后面还跟着一个七岁的小女孩,邮递员亲切地说:“这是你们家订的报纸、杂志,还有一封信。”老爷爷乐呵呵地说:“最受欢迎的人来了。”小女孩接过《小朋友》又蹦又跳地说:“我的《小朋友》来了,我的《小朋友》来了,谢谢您,老伯伯!”老伯伯笑着说:“不用谢。”那位爷爷说:“老同志,下这么大的雨,你还来送信啊?等雨停了或雨小了再送吧!晚点送也不迟。”邮递员老伯伯说:“那天天都下雨,我天天都不送,怎么行呢?下大雨,工人要上班,农民要种田,小学生也要上学呢。”老爷爷:“进来喝一杯热茶,等雨小点再走吧!”老伯伯说:“不用了,邮包里还有许多重要信件,要及时送到。”说完,老伯伯骑上单车消失在雨帘中。

小作者把邮递员放到风雨中这一特定的环境来写,塑造了一位顶风冒雨,不畏艰辛,按时送递邮件的邮递员的感人形象。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恶劣的天气,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衬托鲜明的人物形象服务的。

综上所述,凡通过一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一般都要选取一个特定的环境,写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各方面的描写,来充分展示人物的鲜明形象。

【范文讲评】

第一题为什么不回答?

河北省永清县龙虎庄乡北孟小学六年级马秀清

预备铃响过,同学们都准备好了考试用的东西。

小琴刚从外面走进来,还没坐稳,李民就急呼呼地跑过来问:“小琴,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有哪些变化?”小琴看他的脸急得通红,就把问题回答了一遍。

口当!口当……上课钟已经响起来了。

老师走进了教室把试题发给大家。小琴便接过试题一看,老师把标准答案当试题发给她了,第一题正是李民问的那题。小琴立刻站起来说:“老师,您把您的答案发给我了。”老师看了看,把答案拿回去,把试题发给小琴。

考完了,老师看到小琴的卷子感到非常奇怪:为什么一题空着没回答,而别的题却答得那么好呢?

第二天,小琴刚走进教室,老师就问:“小琴,你第一题为什么空着没有回答?不会吗?”小琴脸红了,郑重地说:“老师,因为在课堂上我看了第一题的答案。”这时,李民在旁边大声说:“老师,小琴第一题没答,不应该算她错,昨天上课前,她还回答过我这一题哪,答得可好呢!老师应该给她满分。”

老师考虑了一会,点了点头微笑地说:“对,李民说得对,今天老师一定给她满分。”讲评我们写人,反映一个人的品性,常常可以选择一件事,从最佳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第一题为什么不回答》的小作者巧妙地选取了考试时,由于老师错把标准答案当试卷发给小琴,小琴却把早已会的第一道题空着不回答的这件事,来反映小琴襟怀坦荡,严于律己的好品质。

我们常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小琴不回答第一道题,事件虽小,但她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写人只要能把角度选准,同样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写多件事表现一个人

【写作指导】

为了描述人物丰富的形象,反映人物的优秀品质,有时候要写多件事来表现一个人。我们称它为“众星拱月”的写法。“月”就是人物;“众星”就是多件事,多侧面;“拱”就是多件事、多侧面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例如有一篇叫《朱老师的眼睛》的习作,共写了四次朱老师的眼睛。第一次写自修课上,同学们随便地说起话来,朱老师“用眼睛盯着我们看了一下”,这是严肃的眼光,批评的眼光,说明朱老师对同学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第二次写有次公开课时,“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朱老师“向我投来鼓励的眼光”,这是赞许、激励的眼光,说明朱老师对同学很亲切,善于鼓励、循循善诱。第三次写“我”生病出院以后回来上课,朱老师“不时用眼睛看着我”,这是一种关切、体贴的眼光,表现了朱老师很关心、热爱她的教育对象。第四次是下课时,同学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朱老师当“老鹰”,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嗳——当心!我要捉住你们啦!”这是一种关注的、告诫的眼光,表现了朱老师平易近人和同学打成一片,师生感情融洽。我们把这许多事综合起来,笔下人物的形象就显得血肉丰满,一位精心培育下一代的人民教师形象就出现在眼前。

当然,在写“众星”时也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量,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想产生整一的形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好像摄影师在拍摄电影时,对一些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要给予近景或特写的镜头,这样才能突出足以反映人物个性的主要事件。《我的自画像》一文写了“我”的好动、好学和好强,作者主要笔墨也是花在好动和好强两件事上。特别是表现“好强”的那件事写得有声有色,“妈妈说我逞强,我说逞强就逞强,一口气把大米扛上了4楼。

”这里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神态描写,把一位逞能、好强,不认输的小姑娘形象得活灵活现。

【范文讲评】

“数学”之家

上海市嘉定县三皇桥小学五年级赵贝露

我家是个“数学”之家,这倒不是因为我们一家都精通数学,而是因为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的关系可以用一些数学式子来表示。

一般来说:“我=爸爸、妈妈。”因为我是爸爸妈妈的儿子,不但跟他们外表像,同时还继承了他们好强、不服输的性格。别看我人小,却真正是家庭的一员,爸爸妈妈对我是平等相待,遇到家事需商量或决策的时候,总来听听我的意见,觉得行得通的,就采纳。每当这时候,我就和他们平起平坐,坦诚而言,俨然一个小主人的模样。

可是也有的时候,“我<爸爸妈妈。”这是在我遇到困难,无法对付时,譬如,数学解题错误,课外知识贫乏……记得有一次,我报名参加航模比赛,在准备阶段,我试做了几个模型,但总失败,我气馁了。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露露,做事千万切记不能半途而废,一个人做事不怕难,怕的是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爸爸则陪我到书店买科技书,到图书馆找材料,并亲自教我制作模型的方法,在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比赛任务,还得了个二等奖!我深深体会到,和爸爸妈妈相比,我的确“小”得多。

不过,话说回来,也有“我>爸爸、妈妈”的时候,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可是我们家的一个小秘密。原来爸爸、妈妈人到中年仍好强,不服输。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俩在偷偷地学电脑呢!我是少年宫电脑组成员,水平还不低,爸爸、妈妈操作时卡壳,或是编排程序时有故障,就向我请教。这时,我可神气了,像个老师一样,对他们百般“挑剔”,而他俩像听话的小学生。看着爸爸妈妈认真学习的样子,我感动极了,祝愿他们如愿以偿。同时,我也暗暗下了决心,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我一定要多学知识,多学技能,永远>爸爸、妈妈。我想这也是爸爸妈妈所期望的。

你们瞧,我们家就是这么个名符其实的“数学”之家。

讲评

这是一篇写得十分成功的少年习作。小作者巧妙地借用数学三个式子来表达一家三口两代人的辩证关系。揭示他们学习,但青出于蓝要胜于蓝,要多学知识,多学技能,要超出父母,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样社会才会进步,民族才会有希望。文章充满哲理。

本文题目取得新颖,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三个数学式子,先写“=”,再写“<”,后写“>”,最后写了决心,一定要永远“>”。情趣盎然,不落俗套,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