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教师公文包-植物趣闻
16644100000016

第16章 文人墨客话花果——五月枇杷正满林(2)

北京中山公园栽培的牡丹共有六百多株,有一部分也是从菏泽运来的。品种有姚黄、魏紫、赵粉、昆山夜光、蓝田玉、宋白、豆绿等四十多种。魏紫就是魏花,原本说是肉红色,但在欧阳修的诗里,已经叫它做“魏紫”。“赵粉”等品种名未见于明代以前的花谱中,大概是清代以后才出现的。

繁殖牡丹不外分根、嫁接、播种三种方法。分根只能选出已经发生变异的根株,没有促进变异的功用。嫁接和播种容易创造新的品种。

欧阳修说:“不接则不佳……姚黄一接头,值钱五千,”这也只是保存固有的优良性状。至如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说到“胜魏”“都胜”两个品种都象魏花:胜魏比魏花颜色稍深一些,都胜比魏花大而带紫红色。它们怎样起源的呢?大概魏花嫁接在红花本上就成为胜魏,嫁接在紫花本上就成为都胜。在七、八百年前,我们已经知道嫁接可以造成无性杂种,引起花色的变异,这是一种可贵的科学资料。

薛凤翔《牡丹八书》(上述《亳州牡丹表》和《亳州牡丹史》是这部书的两个部分)说:“凡接花须于秋分之后,择其壮而嫩者为母。”高濂《遵生八笺》说:接穗要选“择千叶好花嫩枝头有三、五眼者”。砧木和接穗都要选择幼嫩的,这也符合米丘林所说的年幼个体本性没有固定,互相嫁接容易引起变异的原理。古人在实际经验里边,掌握了这些符合科学原理的技术,所以他们在栽培上,就获得了显著的成就。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牡丹接在芍药的根上。这样,因为是异种植物的嫁接,也有引起变异的可能。这样嫁接,还有一种好处,就是接穗成活以后,基部自行生根,后来芍药根死去,牡丹就会独立生活。假使地下发生新的萌蘖,更可以应用分根法来移植。这对于扩大良种的繁殖,颇为有利。

又据说可以把牡丹接在椿树上,使它成为大树,一枝牡丹,开花可达数千朵。这是远缘植物的嫁接,是否能够接活,可以试验一下,而且要进行这样的试验也很便当。

牡丹一般于开花以后,就把花梗剪去,不让它结子,免得多耗费养分,以保持年年有繁盛的花朵。但古人也早已知道应用种子来繁殖,那就必须让它结子。所用的种子,假使是经过自然杂交发育成的,当然容易引起变异。古人没有谈到这一点,但实际上一定是利用了这一点的。

薛凤翔的《牡丹八书》说:子“喜嫩不喜老,七月望后,八月初旬,以色黄为时,黑则老矣。大都以熟至九分,即当剪摘”。为什么不要用老熟的种子来播种呢?据说嫩的种子播种以后容易萌发,又容易引起花色的变异。大概种子尚未老熟,含有的养分比较少,萌发以后,势必很早就吸收外界的养分,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会影响到新陈代谢的机能,这就容易引起变异了。

由于能掌握各种合于科学原理的方法,所以能够创造出很多的牡丹品种。有时候,新品种的产生显得极为迅速,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这首诗里说:

我昔所记数十种,于今十年半忘之,开图若见故人面,其间数种昔未窥。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只从左紫名初驰,四十年间花百变。

从培养牡丹的技术看来,我们很早已经做到了:

色红可使紫,叶(花瓣)单可使千,花小可使大,子少可使繁。天赋有定质,我力能使迁。(陈馞:《接花》)这样的认识,跟米丘林所说的“我们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我们的目的是向自然去索取”,正是所见略同。

但是说“我力能使迁”的这位作者,只是叙述别人的成就,他自己却并不相信,反而说:自矜接花手,可夺造化工,用智固巧矣,天时可易欤?我欲春采菊,我欲冬赏桃,汝不能栽接,汝巧亦徒劳。

这正反映了他并没有亲自培养牡丹和其他花卉,否则十年,四十年,花就百变,怎么能说“巧亦徒劳”呢。

至于“春采菊,冬赏桃”,可惜这位作者没有生活在现代,未能一饱眼福。其实冬赏牡丹,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如明谢在杭的《五杂俎》说: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

当然把花催开,并没有根本改变花的本性,但总也是“夺造化工”的一个方面吧!

睡莲

庭园中,常常栽植莲花。在溽暑天气,水面绿叶田田,红花艳艳,偶然微风吹来,便有阵阵清香,沁人心脾。还有莲花的同科植物睡莲,形态较小,体质柔弱,叶和花朵通常都浮在水面,与莲花比较,有雅洁的风趣。睡莲的属名Nymphaea,意思是“水中的女神”,正表示出了这种植物特有的神韵。

我国睡莲的名称,最初见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南海有睡莲,夜则花低入水。”

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有同样的记载:“南海有睡莲,晓起朝日,夜低入水。”托名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说:“花之美者有水莲,如莲而茎紫,柔而无刺。”也很象在描写睡莲。

水莲这个名称,与英文名Waterlily或Pondlily,有点相似。依据日本的记载,又叫做午时莲和子午莲。《尤溪县志》说:“腾云山在十七都,山麓池水清澈,产午时莲。”这大概就是午时莲这个名称的出处。至于子午莲这个名称,尚没有知道它的来历。

普通的睡莲产于我国和亚洲东部其他地方,通常只有野生种而不供栽培。根茎粗短,直立水底泥中,外被暗褐色的绵毛。下生须根,向上丛生叶柄。叶柄随水的深浅而长短不同。叶片浮泛水面,圆形,径约三寸,基部切入,微呈箭形。表面绿色有光泽,里面红紫色。花径约寸半,与叶同样浮在水面,微有香气。萼四片,绿色,形状狭长。花瓣二十至三十片,白色。雄蕊多数,生在外围的往往变形成花瓣。花后结生坛状的蒴,沉没水中而生长。成熟时自行裂开,散出多数种子,漂浮水面,可以分布到远方。

我国栽培的睡莲,种类很多,都是外国输入的。旧记载有金莲、碧莲等等名称,但是否指睡莲,没有法子证实。睡莲白、黄、红、紫各色都有,五色缤纷,仿佛使我们真的见到了古人所说的金莲、碧莲等等奇种。

以下叙述几种比较常见的睡莲。

小睡莲,是在法国从上述的普通睡莲培养成功的一个变种。叶广卵形,直径不过寸半;表面黄绿色,散布褐色斑点,里面红色。花浅黄色,直径约有一寸半。可以栽植于小形的水盆里,娇小可爱。

白睡莲,叶呈圆形,边缘有锯齿;表面暗绿色,里面叶脉隆起,微生软毛。花色纯白,大形,花瓣狭长;药比花丝长。午后二时许开花。种子可食。原产于非洲。

红睡莲,叶圆心脏形,带赤褐色,径达尺半。花挺露水上;深红紫色,径约八寸。开花习性与他种睡莲不同,每日晚上八时开放,翌晨十一时闭合,经过三、四日而萎谢。原产于印度,不耐寒冷。

黄睡莲,叶圆形,有红褐色斑。花色鲜黄。一名加利亚睡莲,大概原产于非洲。

紫睡莲,叶带心脏形,径达尺余。花蓝紫色。非洲原产。

炎热的夏天,一泓清流,数片绿叶,点缀着几朵雅淡幽静的鲜花,可以使人得到清凉的感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花朵的红色是热情的色彩,它强烈,奔放,激动,令人精神振奋。红紫烂漫的春天,多么活力充沛,生气蓬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我们对它的赞叹和歌颂,同时也不妨对它作一科学的解释。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

还有“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菊花,“金英翠萼带春寒”的迎春花,都呈黄色。菊科植物除了黄花以外,还多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桔、南瓜等果实的颜色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

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染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白色,中午淡红,下午深红,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又如八仙花,初开白色微绿,经过几天,变成淡红,或带微蓝,它不象添色木芙蓉那样朝开暮落。至于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渐淡褪。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会把红色的长光波的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

有的花瓣,表面有较多的细微而排列整齐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来好象丝绒,能够像金刚石那样强烈地反射光线,色彩就更为鲜艳,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含热量多;蓝、紫光波短,含热量少。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理生状态,红、橙、黄花都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热量多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阴性植物,有些夜间开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种适应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途程中居于顶峰,最鲜艳,最耀眼。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给花完成传粉授精的作用。

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访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十一世纪)那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自从美洲发现以后,才开始人工栽培,现在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上一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本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夕餐秋菊之落英”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就北京而论,至少每年都可以去看一次菊花展览会。但是它的花朵是否会散落,却成为一个几千年来尚未解决的问题。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记载了一个《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说王安石写了两句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看到了,认为菊花是不会落的,就依韵续诗两句来嘲笑王安石:“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后来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有一天风雨以后,却亲自看到了“满地铺金”,于是深悔当初批评王安石只是自己见识不广的表现。

在这个故事里面,好像苏轼倒有重视生活经验,依据实际观察来判断事理的优点。

但是《警世通言》是一本小说集,小说所叙述的故事可能有所依据,但也可能有很多虚构的成分。

关于苏轼在黄州见到“满地铺金”一事,一时没有查到依据的原始材料。至于指摘王安石诗句一事,据宋人史正志《菊谱》后序所说,却不是苏轼而是欧阳修。他说:王安石做了一首诗,有两句是:“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看见了说:“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后来王安石知道了,他说:“欧阳修大概久疏学习了,难道没有读过《楚辞》‘夕餐秋菊之落英’。”

原来王安石只是在诗句里面活用了《楚辞》的典故。在当时,做诗并不一定能够写实。

至于苏轼,在他自己的诗句里,也常常用到“落英”字样,如“欲伴骚人赋落英”,“却绕东篱嗅落英”等。因此,苏轼好象并没有嘲笑王安石的资格。

《楚辞》所说的“落英”,照现在的字面解释,自然就是“落花”。但历来对它作不同解释的也未曾没有。有人认为“落”当作“始”字解,落英就是“初开的花”。有人认为落应作他动词用,落英就是“把花摘下来”。近来郭沫若先生认为菊花残谢的时候,不论黄菊、白菊,花瓣都带红色,所以他把这句《楚辞》译做:“我在秋天餐食着菊花瓣上的红霜。”(《屈原赋今译》)以上三种解释,都是肯定菊花不会散落的。

偶然翻阅《尔雅义疏》,见到郝懿行对于“枢达北方,谓之落时”的解释是:“枢达北方者,户在东南,其持枢之木或达于北方者名落时,落之言络,连缀之意。”我们是否可以用连缀的意义来解释“落英”呢?《楚辞》原文,上句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坠露”对“落英”,就是用“掉下来的露滴”对“连缀在枝上的花朵”,倒比把“坠”和“落”两字解释作同样意义,相对得更为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