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20

第20章 情商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3)

这是为什么呢?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正由于鲶鱼进入鱼槽,沙丁鱼感到了威胁才紧张起来,加速游动,从而使沙丁鱼活着到了港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竞争可以激发内在的活力,这便是着名的“鲶鱼效应”。

的确,只有通过竞争,人们身上蕴藏着的巨大的潜能才能够释放出来。其实,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处于一个竞争而非安逸的环境中,培养孩子积极的竞争意识,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至于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激发潜能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青少年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竞争,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竞争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而且,良性的、有益的竞争,能促进孩子不断前进。它就像一个强有力地推动器,让孩子释放自己最大的潜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加拿大一位享有盛名的长跑教练,短时间内培养出了多名长跑冠军。人们四处打探他的成功秘诀。结果却让大家颇感意外。原来秘密就在于他有一个神奇的陪练,这个陪练不是人,而是一只凶猛的狼。

为了使运动员始终保持竞技状态,作为每天训练的第一课,这位教练一直要求队员跑步到训练场,不能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有一名运动员的家距离训练场并不远,但他每天几乎都是最后一个到场。教练准备放弃他,劝告他早些改行,以免浪费自己的时间。

突然有一天,这名队员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钟。教练根据他离家的时间进行测算,惊奇的发现其速度已经打破了世界记录。于是,他向队员详细了解情况。

原来,在离家不久经过一段5公里的旷野时,这名队员遇到了一只野狼。野狼拼命的追,吓得他在前面拼命的跑,直到将野狼远远的甩在后面。

打破世界记录仅仅是因为一只野狼——因为后面有一个可怕的敌人,是敌人将人的全部潜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出来。教练对此颇有所悟。不久,教练就请了一个训兽师,带来几匹狼,每到训练时刻,就将狼从笼子里释放出来,追赶运动员,结果队员的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述教练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掌握了一个道理,即竞争的力量会让一个人爆发出最大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因为,竞争对手就在你面前,如果你不努力,你的生命就会有危险。同理,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如果缺乏竞争力,最后只能被他的竞争对手打败。

家长错误做法:给孩子提供安逸的环境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提供舒适安逸的环境。如,现在的孩子多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上学、放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轿车来回接送,孩子不用多走一步路。甚至有很多孩子进教室门的时候还是两手空空,因为后面有父母帮他们提书包……俗话说:“温室里长不出参天松,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3岁还不会自己撒尿、4岁还不会自己穿衣、5岁还认不得回家的路……如果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依赖别人的呵护与帮助,即便他具有再高超的技能,也只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堪一击。因此说,独立能力是竞争力的前提。但是,父母一味地让孩子生活在舒适安逸的环境中,无疑是扼杀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使孩子丧失了竞争力。

心理专家建议: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应该从小做起

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在父母精心呵护下的孩子却慵懒柔弱,没有活力,经不起一点打击,缺乏竞争的动力与激情。如此下去,当孩子走上竞争激烈的社会时,肯定会因能力不足而被社会淘汰。到那个时候,恐怕父母也无回天之术了。所以说,要想让孩子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父母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1.培养孩子的胆识

竞争需要胆识。胆识就是胆量与见识,有了胆量,孩子就敢于冒险,敢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有了见识,孩子就会见多识广、博闻强识,了解现实,并能驾驭现实。

2.要引导孩子公平竞争

让孩子树立拼搏的观念,但也要让孩子知道竞争是公平的,容不得嫉妒,嫉妒只会让自己把心思放在如何让别人不如自己上,而不知道必胜的法宝是如何让自己强于别人,最终害了别人,也贻误了自己。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有敢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3.要克服孩子的自卑感

这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保证。当孩子在竞争中遭受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竞争目标,寻求更有效的竞争方法,以备下一次竞争中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取得成功。

4.使孩子树立“努力做到最好”的信念

要让孩子知道,胜利者、强者、伟人不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要相信自己只要坚定信念,也可以在同样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如果一个人毫无追求,对一切都感到很满意,那就谈不上什么“做到最好”的奋斗了。

生活中,只有那些具有良好自制力的孩子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实现他的人生目标。所以,教育孩子时,不要忘了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教室里坐着几十个年仅4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块软糖。但是,如果谁愿意先不吃,等到老师办完事情回来再吃,谁就会多得到一块果汁软糖。也就是说,如果孩子能够坚持等待老师回来再吃,他就可以吃到两块果汁软糖。

面对糖果的诱惑,部分孩子决心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们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两块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孩子几乎在老师走出教室的瞬间,就把糖送进了自己的嘴里。

十几年之后,这些孩子的差异非常明显,那些能够控制自己不吃糖的孩子,显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强的自信心。但是,那些在当年经不住诱惑的孩子,多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文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这就是着名的“果汁软糖效应”。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实现人生目标,应具备控制冲动、抵制诱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教育来获得的。因此说,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对孩子自制力的培养。

一分克制是十分力量

培根曾经说过:“一分克制是十分力量。”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自制力差的孩子常常会不知不觉陷入其中,如有的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有的孩子啃小说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的孩子很难安安静静地坐上一堂课……但有的孩子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则能够拒绝种种诱惑,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动,进而取得进步。

从上学开始,申申的成绩就一直是名列前茅,可是,自从迷上电脑游戏之后,成就就直线下滑。他的母亲意识到这一原因之后,把他痛打一顿,申申也向妈妈保证不再玩电脑游戏。可后来,妈妈发现他还是偷偷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