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21

第21章 情商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4)

父母错误做法:替孩子承担做错事情的后果

为此,申申的父母咨询了教子专家,意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孩子太小,自制力薄弱。于是,父母就决定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开始,考虑到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不喜欢说教,申申的妈妈就写了个纸条放在儿子的书桌上:“我知道你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你认识到沉溺电脑游戏对学习有害,但又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都是自制力太弱导致的。高尔基说过,哪怕是对自己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

看到妈妈的纸条后,申申主动向妈妈打听怎样才能增强自制力。妈妈告诉他说:“不需要特殊方法,自制力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磨练出来的。比如按时起床,还是再赖会儿床;看精彩节目,还是完成作业。这都是对自制力的考验。如果你在小事上加强自制力的锻炼,遇到大事,也能表现出坚强的自制力。”

后来,在父母的引导下,申申的自制力果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网瘾戒掉了,学习成绩又开始像以前一样优异了。

父母错误做法:总是满足孩子的任性要求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意志坚强,自制力强。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的做法非但不能增强孩子的自制力,还会让孩子的自制力变得越来越弱。其中父母最常见的错误做法就是满足孩子任性、无理的要求。

例如,按规定孩子一天只能玩一个小时的电脑,结果在孩子的央求之下,有的父母在孩子玩了一个小时之后又继续让孩子接着玩;还有的父母,平时不准孩子饭前吃糖、逛商场也不准孩子乱要东西……可是孩子一哭一闹,他们就把这些规矩抛在了脑后。无疑,父母的这种行为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是毫无用处的,而且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心理专家建议: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方法很重要

有的孩子爱哭爱闹;有的做事拖拖拉拉;有的孩子“蛮不讲理”;有的孩子思想不集中;有的孩子做事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有的孩子想到做不到;凡此等等,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经足够的训练,自制力比较弱的表现,而这些表现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在培养的过程中,心理专家提醒父母一定要注意方法。

1.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一般孩子都喜欢模仿学校的游戏,回到家里,父母可让他扮演老师的角色,像老师一样有耐心有礼貌。在交通安全教育的游戏中,让他扮演交警,要求他像交警一样笔挺站立十五分钟,指挥交通。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往往能取得极佳的教育效果。

2.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给孩子树立一个延缓满足、善于等待的榜样也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自制力。善于模仿、易受感染是儿童的重要特点,让孩子学习那些不为小奖励所动而选择延缓后得到更大奖励的孩子,慢慢便会养成善于等待,善于控制冲动的习惯。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果家长自制力不强,孩子则很难抑制自己的冲动。

3.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着手

在生活中,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经验,培养孩子的兴趣。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中选出一项让孩子坚持下去,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极为有利。不过孩子的经验不足,感兴趣的东西有限,所以要尽量让孩子接触新事物,从中培养孩子的兴趣。

父母在给孩子确定学习或者奋斗目标的时候,应该确定一个孩子能够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对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也比较容易实现。

我们都知道,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么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子,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去做投篮这样的傻事了;但如果把篮球架架的跟一般人高矮差不多,不管是谁都能够不费力气地把它扔进去,而且“百发百中”,那么,自然也不会有人玩,因为没有意思。

正是因为这个努力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体育健儿奋争不已,也让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乐此不疲。篮球架子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上面所述就是着名的“篮球架效应”。它给父母的启示是,在给孩子确定学习或者生活目标的时候,应该不断定出一个“篮球架”那么高的目标,让孩子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也就是说,制定的目标,既要让孩子力所能及,又要不断拔高;既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到成功的欣慰,不至于望着高不可攀的“果子”而失望,又让孩子感到要摘到这样的“果子”得经过努力。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目标太高会让孩子望而却步

生活中,如果父母给孩子确定的目标过高,即使孩子付出十二分的努力也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会给孩子带去强烈的挫折感,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丧失了斗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父母都会在某一阶段给孩子确定一个目标,都希望孩子成为同龄中的佼佼者。但是,这个过程需要一步步地去实现,如果开始就给孩子确定一个很高的目标,只会让孩子望而却步。

佳佳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平时的考试成绩在班上都是倒数几名。然而有一次,他的成绩忽然提高了很多,名次一下跃居在班里中等以上。他的父母知道这一情况后兴奋不已,于是对佳佳说:“你这次进步很大,爸爸妈妈相信你在下期末考试中一定能够跃居班里前三名。”

佳佳听到父母鼓励的话语,不但没有半点喜悦之情,还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理压力一天比一天大,整天唉声叹气。因为佳佳心里清楚:离期末考试不到半年的时间,凭他的学习基础,即使他不吃不睡,把时间全都用来学习,也不可能取得班级前三名。结果呢,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之后,佳佳的父母很失望,因为佳佳的成绩非但没有比上次进步,反而又一次名落榜尾。

父母错误做法:恨不得孩子“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大跃进”,浮夸风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亩产粮食要过万斤,曾一度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目标够大、调子也过高的。但只要稍微有点农业常识的人都清楚,无论人们多么努力,科技有多发展,粮食亩产量过千斤都难,要过万斤更无法实现。可当时,人们推崇的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结果,“亩产量”虽“浮夸”出来了,可群众却连肚子也不能吃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也都犯了这么一个错误,恨不得孩子“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上述案例中佳佳的父母就是典型,和佳佳父母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刚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恨不得孩子会跑”,孩子学琴不到两个月,他们给孩子确立的目标就是钢琴家;有的孩子刚刚表现出对篮球的兴趣,父母给他确定的目标就是超过姚明……结果呢,孩子在这种“高目标”的教育方式之下,非但不能取得进步,达到父母的要求,还丧失了对这种事物的兴趣。

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确定目标,要保证孩子够得着

众所周知,唱高调的目标,虽然显得冠冕堂皇,但根本无法实现,等于空口说白话。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同样不可能有出息。因此,父母在给孩子确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跳一跳”,二是要“够得着”。“跳起来”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与途径;“够得着”则是指目标并非高不可攀。这样的目标,才能激发孩子进步的激情。为此,在确定目标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注意:

1.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

根据篮球架效应,父母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把一个大的、总的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最先拟定孩子容易达到的目标,达到了之后再让孩子开始下一个目标。例如,想要使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名列前茅,就可以把这个大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即中等-中等靠上-前二十名-前十五名-前十名-前五名。

2.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

有的父母在给孩子确定目标的时候,总是脱离孩子的实际情况,例如孩子天生五音不全,父母却希望他未来成为音乐家;孩子天生爱静,父母却定目标让他成为体育健将……如此这般,孩子即使使出吃奶的劲,也不可能实现。所以说,在给孩子确定目标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先弄明白孩子的实际情况如何,自然条件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