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了解孩子
16689000000026

第26章 意志决定成功,成功始于坚强——认知孩子的(1)

意志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如何变幻,他都毫不畏惧,并最终克服种种困难,达到期望的目的。”可见,成功是需要坚强的意志的。意志薄弱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只有具备坚强意志的人才会离成功更近一步。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意志缺陷,帮助孩子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有意磨炼孩子的意志,才能使孩子更加勇敢、坚强地面对未来和挑战。

死亡是人类迟早都要面对的,为什么要那么着急呢?孩子毕竟是孩子,终究是脆弱的,如果家长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与帮助,悲剧迟早都要发生!

如今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调查显示,在我国每年自杀人数达40~60万,其中青少年(15~24岁)占1/4之多。更为可怕的是,自杀已成为未成年人的第一死因。尤其是近几年,据统计,有6%~13%的青少年在这一时期至少尝试过一次自杀。

自杀很少发生在13岁以前的儿童身上。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在青少年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可之后,他们才会走向独立,才有可能想及自杀。女孩尝试自杀的是男孩的两倍,但是男孩自杀成功的却是女孩的四倍,他们往往采取上吊、跳楼、吃药等自杀方法。但随着带有暴力的网络游戏的冲击,以及独生子女的“问题教养”,导致家长剥夺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这种对家长压制的不满导致孩子在现实中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青少年的自杀正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突出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另外,自杀行为是因为心身疾病加社会原因造成的。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一般规律,有助于“对症下药”,降低自杀率。

个人心理因素

青少年心理素质差,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的通病是使他们产生轻生念头并最终走向自杀的原因。自杀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私的不计后果的行为,是对现实的逃避。

自杀的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具有自卑、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固执、敏感多疑、心理闭锁等性格特征。这种偏执型人格,常会导致当事人对事物产生歪曲的认识以及消极悲观的情绪。而另外一种是自尊心过强,自我意识过强,过分计较个人名声,又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有时对自己要求过高,例如一次考试失败,或做错了一件事,就感到没脸见人,抬不起头来,落入严重自责的困境不能自拔,最后选择了自杀。

沈阳一16岁女中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失望之余竟服药自杀。高考后,她像其他学生一样,热切地等待着高考的成绩。7月5日晚,她和父母一起拨通了信息台的电话,输入了考号,电话中传出482的报分,满怀希望的她瞬间失望至极。她知道这个分数与她所报的大学“无缘”了。父母见女儿情绪低落,忙安慰她,让她不要伤心。但父母没想到女儿竟会想不开而走上绝路。

升学不过是人生一个小小的转折点,而飞扬的青春却因为这些悲剧的发生而永远消失!如此看来,高考不仅是一场知识和能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较量。

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上看,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急风骤雨、变化剧烈时期,他们自我意识比较强,欲望很高,离群倾向也比较大,耐受性较差,很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心身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其心理又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因而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等问题的“危机期”。自杀企图即是心理危机的突出表现。

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来看,一部分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或冲动、过激、偏执。加之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有的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体验长期积累达到一定极限时,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产生。

家庭的影响

“望子成龙”的思想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不顾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制定了过高的标准,以致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亲情和温暖,孩子们觉得生活的颜色是灰暗的。

虽然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但由于很多父母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付出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常导致父母亲心理严重失衡。这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不是对孩子数落责骂,就是拳脚相加,使孩子深深感到家庭的巨大压力而处于紧张、焦虑、不安之中,最后选择结束自己的人生以逃避现实。

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女孩至今仍躺在医院急救室里,另一名幸存的女孩事发后休学在家。据悉,11月10日,石河子122团中学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

我们都知道,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和其父母的教育是离不开的。从服药少女的举动我们也可以看出,她们的父母可能经常采用打罚责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样,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最要紧的莫过于父母的压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通过子女的学习成就与将来的事业成功来弥补自己过去未能实现的心愿。这是家长不宜有的期待。因为这可能严重影响子女的心态,导致许多被家人寄于厚望但不能出类拔萃而悲观的孩子走上绝路。

此外,还有一些家庭父母之间冲突较多,甚至充斥着家庭暴力,或者父母对孩子采用消极的拒绝态度,使孩子获得支持很少。可以说丧失家庭支持或家庭支持不足是能够预测他们自杀的一个很重要参量。另外,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孩子自杀的概率是非此类家庭孩子的两倍。

不要再让自己的子女来为父母的行为“埋单”了。他们还小,他们所要经历的人生道路还很长,给孩子一方心灵的净土,胜过给他们任何的物质享受,也不要因为父母失和,让他们选择极端,更不要因为父母的失和,让他们成为祖国未来脆弱的花朵。

学校的影响

很多学校和老师迫于升学压力,只重视应试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明显不足,同时也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生活环境。由于现行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使这个环境成为其感到压力最大的环境。“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校学习生活的巨大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甚至会想到死亡。

某重点中学的一名优等生,因为一次模拟考试,成绩比原来下降了10分。使有过度敏感、焦虑特质的任课老师不满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而后又一次次找该名学生谈话、说教,甚至威胁她说如果下次成绩上不来,就罚她把试卷抄写一百遍。结果使该学生心理焦虑,情绪越来越紧张,每次考试都会出现出汗、手抖、肚子疼等考试恐惧症状,终于在又一次考试失误后,该学生跳楼自杀了。

美国布洛姆研究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学校的任何一种压力源,使学生不堪重负时,学生就有可能以死来逃避或抗争。

最难以承受的莫过于来自学校或老师的压力,他们的教导方法是鼓励学生间的竞争,忽略各个学生的素质与条件,只为争夺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名誉,督促学生用功,要有特别优异的表现,无形中给学生增加负担和焦虑。

另外,一些老师对孩子的肆意惩罚和讽刺责骂也会造成孩子的自杀行为。在报纸上就曾报道过一名13岁的小学生,因错写‘虑、蟹、酿、储’四个字,被老师罚写三千遍。小女孩在将每个字都写了满满三页之后,终于不堪重罚,于5月7日夜在家中服药自尽。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往往很难承受老师对他们施加的各种压力。孩子也有自尊心,老师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这个同学的智商有问题”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打击。

社会及情感因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人岂能只为自己而活?

作为父母,可能很不容易理解孩子自杀的极端行为。他们总是觉得,孩子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自己小时候要强出好几倍,还有什么令孩子不满意的呢?而自杀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人采取自杀行为,通常与他的物质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关系。那么,孩子的自杀行为还与那些因素有关系呢?

社会因素。有的孩子只因有打架等小毛病,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就认定他是个坏孩子,不再接受和理解他,他便会因此破罐子破摔。另外,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这时他们接受到的各种信息都有可能对他们的观念造成影响。

比如,现在的很多动画片所表现的对死亡的理解就很脱离实际,使孩子们产生“死亡根本不算什么”等不珍重生命的意识。

早恋问题。面对孩子的早恋,很多家长要么扩大声势,找学校,找老师,甚至找对方的家长,弄得满城风雨,鸡犬不宁;要么围追堵截,强令两个人分开,甚至把孩子一连几天锁在家里,不准出门。结果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更加抵触,甚至以轻生来对抗家长。

封建迷信思想的蛊惑。调查表明,有很多学生认为“人是可以死而复生的”。

这样的看法显然是受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蛊惑,“既然人死并无大碍,过段时间后还可以获得重生,那就没有所谓的‘终结’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一些学生自然不把生命当回事。

人际关系僵化。可以说,人际关系矛盾是引起青少年轻生的主要外部原因。如果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与周围的人能融洽相处,那他们就比较容易找到倾诉的对象,内心的种种不快、压抑都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

神经和精神疾患。个别青少年学生的自杀直接源自神经或精神方面的疾患,此类疾病的独特作用如幻觉,谵妄或抑郁情绪长期积郁,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心体验也无法体验到生的美好,在旁人看来只是很小问题的情境下告别生命、走向死亡。

生命本能失去力量。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生命本能的最初目标是自卫与自足,正常人身体中的自毁冲动受生命本能的抑制而减弱,或改变了方向。不过有极个别人产生心理障碍后使生命本能失去这种抑制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就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

教育小贴士

作为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当孩子得到大人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时,他们就不会因情感空缺而走向极端。父母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让孩子拥有阳光般的心态和坚强的性格。如果孩子因为受挫而长时间沉湎于焦虑与痛苦中是非常危险的,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挫折,让孩子把内心的痛苦、失望说出来。另外,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死亡对自己和亲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于是很轻易地就会走向极端。因此,父母还要适时对孩子进行生死观教育。

胆怯,是孩子对自己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所表现出的忧虑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之一。而现在,我们可以从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上找到这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非常害羞、胆怯的孩子。他们上课不爱举手,即使发言也声音微弱,课外活动中又缺乏积极主动性,很少开口说话,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内心深处充满着孤独、寂寞的苦闷,有紧张恐惧感,对自己缺乏自信。

当然,并不是说胆怯的孩子就不好。他们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胆怯、内向的孩子观察事物仔细认真;做事有耐心,感情细腻深刻等。但是过于胆怯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在一次次的胆怯中丧失了无数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利于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的和谐发展,更失去了自我进取的动力,恐怕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21世纪的人才除应具有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强健的体魄,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胆怯怕羞的孩子,因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造成压抑,势必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由于胆怯怕羞造成的思想紧张,必然会降低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束缚他们想象力的展开,限制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产生胆怯心理呢?

家庭教育不当

过分保护型与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前者,父母代替了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孩子缺乏经验,生活办事能力差,遇事便紧张、恐惧。后者,父母剥夺了孩子思维和行动的机会,孩子时常担心遭批评和斥责,遇事便消极、胆怯。

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胆怯心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工作不稳定,于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父母就会严加管教。孩子有错,要么呵斥,要么拳脚相加,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使孩子产生胆怯心理。有的父母过分溺爱,一切包办,使孩子缺少锻炼,也会产生胆怯心理。

小雨是一个非常胆怯的孩子,从小他就生活在被宠爱的家庭里。因为是独生子,父母和祖辈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对孩子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且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父母也包办代替,生怕孩子受了委屈。有时候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全家人心疼,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玩,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生活缺乏经验,办事能力差,或者不敢轻易去尝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此,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正是因为这种迫切的心情,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法不当,是引起孩子胆怯心理的重要因素。

过分的溺爱。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祖辈更是对他有求必应,孩子说一个人害怕,他们就陪在身边。有的父母害怕孩子被别人欺负,就不让孩子出去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遇到孩子与同伴间出现问题就急于代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