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16697100000021

第21章 有效深刻的心理影响——谁都有身不由己的时候(1)

心理的影响力是很深刻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行为都会受到某种心理的影响,使自己变得身不由己。但是,这种心理影响就像是双刃剑,有时会促使我们成功,有时则可能使我们迷失方向。我们需要做的则是,努力地化解其消极的影响,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使其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而不是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才高八斗,崇尚老庄,性情豪放,但此人却嗜酒如命,着有《酒德颂》,为后世流传。

刘伶恃才傲物,与之相交的甚少。每次出门,总是带着一壶酒,边走边喝,叫家人扛着一把铁锨跟在后面,说:“我要是醉死了,你就挖点土把我埋了。”在外面喝醉后还喜欢和不认识的人吵架,等人真要打他的时候,他又跟要打他的人说:“我这几根瘦骨头哪能安置下你那么大的拳头啊?”结果人家只能是笑笑了之。

刘伶在家喝酒还有一个特点。由于拼命死喝,全身发热。一热,他就开始脱衣服,直到脱得一丝不挂为止。他还有不关门的习惯,别人一进门就看到他光着屁股在喝酒,就要劝他两句。结果他却要指责人家,说:“我以天地为家,以房屋为衣裳,你怎么钻到我的裤子了?”

刘伶的老婆看他如此的饮酒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气得摔了家里的所有酒器。告诉刘伶说:“你再这样喝,我们就没法过了,你戒了酒吧。”刘伶满口答应,还说:“我要向神仙发个誓,你买些酒肉祭奠一下神仙。”刘伶的老婆很高兴,就照他的意思办了。祭奠完毕后,刘伶一边扯着案桌上的肉,一边把酒咕咕地倒进自己的嘴里,不久之后,便醉得像烂泥一样不省人事了。

像刘伶对酒成瘾到这个地步,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什么让刘伶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是心理上的寂寞,还是生理上的需要,或者二者兼有?

成瘾性是指在生命的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接受到某种刺激后就会产生愉悦感、兴奋感。这种反应多次重复,人们就会喜欢上这种感觉,继而渴望得到这种刺激,形成依赖性,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瘾而离不开它了。

在人类进入文明以后,成瘾性就伴随着人类社会。提到成瘾性,人们就会想到酒瘾、烟瘾、吸毒、赌博等。还有如洁癖、棋迷、球迷,甚至是现在的网瘾、追星、打游戏。虽说它们之间有差别,但是都是成瘾性,有着共同的心理机制。

成瘾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如饮酒成瘾,人们就会离不开酒,依赖着酒生存,但是酒能麻痹人们的神经,使饮酒者各个器官和系统功能出现紊乱,会表现出对周围人漠不关心、烦躁不安、难受,易发怒的情绪,不能集中精神,心中只想着酒,见到酒后就会不顾一切。有严重者把酒当做水喝,没有酒时就会像烂泥一堆,一听到酒立马就有了精神。酒有一定积极的功效,但是危害却是主要的,喝多了容易神志模糊,失去理智,这样就会造成交通事故、发生斗殴打架事件等,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所以还是少喝为好。

成瘾性和心理、生理都有关系。要想克服成瘾性,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力在克服成瘾性上很关键。要有坚强地面对困难的决心,坚持让自己不退缩,可以把自己的戒瘾决心写到纸上,粘到墙上,这样就可以时时提醒和警示自己,也能起到让家人监督自己的作用。或者可以培养自己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适当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当自己又想去做那些事时,可以让自己先做些别的,如喜欢下棋就可以找个人下下棋,或者喝一杯咖啡,吃一块巧克力等,让自己在其他的娱乐中忘记成瘾性的事物。

不是教你诈

一种刺激如果能使人产生某种愉悦的反应,人们就会喜欢上这种刺激,这种刺激如果反复作用于人的需要,有的人就对它产生依赖感,就容易上瘾。上瘾会给人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只要你有坚强的意志力,上瘾其实还是可以克服的。

看过油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很想把这幅画看得更清楚些。按照常理,那么站近些就会看得更清楚些,于是又往前上了两步,结果还是觉得不满意,又往前走了一段,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几乎走到都快要碰到画了,还是不行,就随便看了两眼走了。但是走了几步不甘心,回过头一看,油画的逼真效果立刻凸显出来,才知道这幅画是多么美丽和形象。这就是看油画的规律,想要看到油画的美丽和逼真,就不要离得太近,近了看不清楚,离得远一些,反而会看得清晰形象。这一现象就是阿斯伯内多提出来的“阿斯伯内多效应”。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对阿斯波内多效应最形象的说明。当我们身处事情之中时,我们往往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和变化。

一个在北京工作多年的人,休假从北京回到老家住一段时间,老家的人都知道北京生活节奏很快,发展很快。于是就跑到他那里询问北京发展得怎么样。他说,自己也总听别人说北京发展很快,但是在北京也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到北京发展多么得快,甚至还会觉得北京的发展速度是不是变慢了。但是休假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北京,回去之后,自己却认不出曾经特别熟悉的街道了。他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回家住这么几天,北京发展怎么又变快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我们的周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我们身在其中,感受不到而已,因为我们身在其中已经习惯了,周围的变化也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此就会熟视无睹,感觉不到其中的变化。这就是当局者迷,但是当我们有一天离开了,过一段时间回来再看原来熟悉的环境,我们就会猛然地发现周围都变了。由于远离,我们原有的习惯没有得到及时“刷新”,我们就会发现差距和变化,这就是旁观者清。

为什么会出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现象呢?心理学家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是所处的位置有误。欣赏油画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找到恰当的位置最好,选的位置很重要,观察点不好就会看不清画面或者事实。一个人制作了一个两面球,一面是白的,一面是黑的,让两个人观察这个球,一个人说是白的,一个人说是黑的,结果两个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两个人都没有错,只不过是他们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二是情感卷入太深。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太在意,卷入太深的话,就会看不清事实,使自己沉迷其中,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行为就会被左右,很难看到事情的客观真相。

苏东坡有一首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身在庐山之中,我们的位置无法让我们尽观其全貌,我们的情感也无法让我们客观地认识它。而如果想要迷局,看清真相,那就需要改变自己的视角,更换自己所站的位置,使自己从某种情感中抽身而出,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看清事情的真相。

生活中,我们要选好看待事物的着眼点,透过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了解到事情的全貌,看清事物的本质。根据现实的需要把眼光放准,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执迷不悟,不钻牛角尖。

不是教你诈

退到油画较远处才能看清楚油画逼真的效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之所以看不到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我们身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学会多角度的看待事物,让自己的心放在身外,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清早如果你一个人在跑步,你就或觉得单调、无聊、枯燥。于是,跑跑停停,而且还会感觉很劳累;但是这时候来一个同伴和你一起跑,你就会觉得轻松了很多,疲倦感马上就消失了,而且会很容易地跑完预定目标。

一个人在家,四处无声,你在构思一篇散文,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就会感到文思泉涌,想表达的意思很自然地就表达出来了。但是假如你在办公室打算写一篇散文,周围还有两三个人,即使这里的环境和家里一样安静,但是你还是不会静下心来写,思路不清,不知道从何下笔。

同样有外人参与进来,为什么结果却恰好相反呢?是什么左右了人的情绪,导致了不同结果的发生呢。

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为此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对骑自行车的人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如果是一个人骑车的话,时速为24英里,在旁边有人同行的话,时速是31英里,要是和别人进行自行车比赛的时候,时速就会达到32.5英里。特瑞普里特在实验室里特定的条件下,让被试者完成跳跃、短跑等活动,结果也是一样的。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助长。即:当有他人在场或者和他人一起完成某件工作时个体效率要高于自己单独做的效率。就像前面的例子,一个人跑步觉得很无聊,而有同伴一起跑,则会很有激情,这就说明他人的参与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效率。

对于有人在旁边反而使自己的效率降低的问题,心理学家也做了实验和调查。

例如,他们让一群大学生在观众面前记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这些大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记牢这些音节,但是使大学生来到单独的房间里,他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些音节,而且记得也很牢。这个实验表明,观众在场会严重干扰人们的某种行为。

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即这种有他人在场或者和他人一块从事一项工作会使个体的工作效率降低。所以一个人安静地写作会文思泉涌,而有人在身边的时候则会受到干扰,很难集中精力写出东西来。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助长以及社会干扰的心理效应呢?

心理学家指出,他人在场,可以增强或者减弱个人活动的动机,当这种动机被增强时,就会增加个体的激情,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反之,则会减弱个体的工作效率。此外,社会评价和社会认知也是引起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他人在场,如果我们认为可以突出自己的成绩和能力,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对自己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消极怠工,出现消极的干扰作用。

这两种心理效应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的。积极的社会助长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所以,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可以有效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创造积极的工作氛围,激发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使其更加专注而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有防止社会干扰的消极作用的影响,因为不同的工作,对环境和人群要求也是不同的,一直保持多人合作,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最终会使社会助长变为社会干扰,结果就会减弱群体的工作效率。

生活中,我们要有效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尽量减少社会干扰作用。如不适合群体完成的工作就要把工作分给个人。还可以张贴每个员工的成绩单,通过他人监督和刺激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不是教你诈

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助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成绩,但是社会干扰则会减缓我们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了解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规律,加强认识,使其社会助长增加,社会干扰减少。

挪威心理学家诺德斯克右腿要比左腿长2.70厘米,这是他在服兵役期间的一次军事演习上受伤导致的,而诺德斯克真正受伤的原因不是因为别的,而是一条鞋带所致。黑夜的紧急集合开始了那次军事演习,由于时间匆忙,诺德斯克没有系紧鞋带就跑出来集合了。就在他准备重新系一下鞋带的时候,演戏开始了,从那一刻开始诺德斯克就一直在想着鞋带还没有系紧,总是在担心鞋带是否已经松开,会不会突然绊倒自己,脑子里总是想着这些问题,于是他一直无法集中注意力,结果导致大腿中弹。其实他原本是不需要担心的,因为那根鞋带一直很好地系在鞋上。

诺德斯克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提出了心理学上着名的“心理衍射论”。心理衍射论的理论基础是细小事件衍射作用,这种心理被称之为“衍射心理”或者“延伸心理”,说得更明白点,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人们在这种心理暗示下,即使自己不想那样去做但又会不自觉去服从。

“衍射心理”主要表现为大脑因为小事的纠缠致使精神无法集中或者注意力发生转移。日常生活中,“衍射心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因为想着下班后要和女朋友有个约会,不断地看时间,结果把本应该打给客户的电话却打给了自己的女朋友;或者上课的时候正想着今天的NBA比赛到最后一场了,根本就没有听到教授讲的是什么内容;甚至刚刚擦身而过的美女对你微微一笑,结果你就把篮球投到了对方的篮筐。这些都是“衍生心理”在影响着我们的行动。我们似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却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我们的行动,使我们的行动出现偏差。

很多事情,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衍射心理”,一旦有什么事被忽略,而内心害怕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影响,或者内心惦记着其他更为重要的事情,人们的内心就难以平静下来,因为一直有所思虑,才导致此时此刻无法集中精力,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而影响现时的工作或者学习的效率。

由于这种衍射心理的影响,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想某件事情,沉浸于某种情绪,严重的话,就可能产生焦虑症、强迫症等。所以我们要善于摆脱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想办法使自己尽快从某种忧虑、担心中跳出来,使自己的注意力得到转移,而不再受其他事情的干涉和困扰。

当我们因为受其他事情的影响而心神不宁的时候,这里有两种有效地减少“衍生心理”影响的方法。其一是做深呼吸。如果脑子一直反复思考某件事,注意力无法集中时,最好先放下手中的工作,然后做一个深呼吸,要做到完全呼吸,然后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尽可能做到细致入微,细到看清楚这个人的鞋带系的是什么样子,头发上的饰品有几颗钻,衣服上的皱褶有多少等,这样坚持1到2分钟,心态就会得到调整,从而使自己进入工作状态。

还有一种方法是“习惯覆盖法”。心理学上的习惯,一般是指“带给个体心理压力较小的行为”。所以,我们可以选择用我们以往的习惯暂时覆盖“衍射心理”。例如,如果你喜欢听音乐,听音乐时可以让你得到放松,并感到愉悦,那么就在你发生“衍射”情况时,你就不妨试着听听音乐,使自己的注意力发生转移,忘记正在纠缠自己的事情。注意力转移了,“衍射心理”自然就不会影响到你了。

不是教你诈

“衍射心理”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左右着我们的行为。简单的办法就是调整情绪,使注意力集中,做做深呼吸,使身体得到放松,或者听几曲优美的音乐,让自己的身心愉悦,就会远离“衍射心理”的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