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16697100000003

第3章 防不胜防的心理陷阱——小心自己落入别人的“圈套”(2)(1)

可见,免费策略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意人想让顾客盈门,扩大销售,拿出点东西作为免费商品,就可以让顾客趋之若鹜;想要推行某种服务,免费让人们体验,就可以吸引很多人来尝试。总之,善于运用这种心理的影响力,则可以帮助自己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是教你诈

零成本能够对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心理吸引,通过这样诱惑,我们可以促使某种效果的达成。但是同时要提防这种诱惑背后的陷阱,最终使自己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受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女人,更是美丽的忠实追求者。只就美化女人的脚而言,中国古代缠脚,以三寸金莲为美,而西方国家的人似乎却略高一筹,他们发明了高跟鞋。高跟鞋一出现,便征服了全天下的女人。女人一旦穿上高跟鞋,就会变得风度翩翩,走起路来“咔嗒咔嗒”作响,给自己增添了无限魅力。高跟鞋不仅把女性的玉足衬托得尽善尽美,更成了女人张扬性感的武器。穿上高跟鞋后,女人身体的重心便由脚跟移到脚尖。为了不至于跌倒,女人就不得不挺胸、收腹、翘臀、提腿。前凸后挺,尽显完美身材,翩翩而来,美不胜收。

但高跟鞋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容易起鸡眼,容易磨出茧子。走路需要的是一双合适的鞋子,高跟鞋很显然是不适合走路的。既然这么痛苦,为什么女人们还要坚持穿高跟鞋呢?

高跟鞋能够为女性带来很多的好处,不仅使她们的身高增加了很多,而且高跟鞋特殊的构造,迫使她们把腰板挺得更直,使胸部前耸,屁股后翘,显示出女性迷人的曲线,这样就可以使其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愈发地增加了自身的魅力,更加吸引别人的眼球。

高跟鞋已成为女性鞋文化的主流,世界各地的女性对高跟鞋的喜爱是一致的,这是女性在爱美方面少有的共识。当一个人因为穿高跟鞋得到了很多好处之后,别人就会纷纷效仿,尽管穿高跟鞋走起路来很不舒服,但是为了凸显自身的优势,起码不让自己显得比别人低,很多女性宁愿忍受高跟鞋带来的不适,而不愿意放弃其带来的好处。

但是,当所有的女性都穿上了高跟鞋,问题就产生了:一个人穿高跟鞋,凸显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形成了一种优势,而当周围的女人都穿起高跟鞋时,大家就又处于同一个层面了,优势也都因此扯平了。因为身高是相对的,当所有的女性都穿上高跟鞋让自己高出了几寸,但是她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其实还是没有变,和穿平底鞋时一样。为什么大家还是不愿意放弃穿高跟鞋呢?这是因为,如果有人放弃穿高跟鞋,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优势,就等于是一种倒退。而高跟鞋给女性带来的美丽、时尚、性感、气质,对女性的诱惑是足够大的,因此她们宁愿忍受穿高跟鞋产生的不适,也要让自己尽显迷人的风采和魅力,将这种优势坚持到底。

当某群体普遍享受了某种优势,那么个体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个体都会纷纷来占有这种优势。一旦占有就不愿意放弃,因为放弃往往代表的是一种落后,无法占据优势就会使自己处于劣势。

与此类似的一个问题,就是女孩子化妆。一个女孩子化妆,自然可以提高美丽程度,显得卓尔不群,但是,如果每个女孩都化妆,大家一起提高,显然就没有这种效果了。然而问题在于,在别人都化妆的情况下,自己则没法不化妆,否则就等于倒退。在这样的一种心理压力的作用下,女孩子就会骑虎难下,不得不把这种所谓的优势保持下去,或者做更大的提升。这样的一种现象,产生的外部效果却是极其强烈的,女性在化妆上的投入,促使了全球化妆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几百亿美元的收入让那些化妆品公司的老总乐得合不拢嘴。

可见,女性要为自己的美丽付出的代价是十分巨大的,但是为了美丽,她们心甘情愿。而生产商以及经营商正是看到女性这种不得不消费的心理效应,而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也为世界呈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不是教你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难免有骑虎难下的时候,因为人们会受到来自群体的一种压力,在趋同心理的作用下,并且为了保持自己的既得优势,我们只能选择坚持而不是放弃这种优势。

甲乙两名嫌疑犯因为入室偷盗,被警察逮捕,但警方并没有足够证据指控二人。两名嫌疑犯被分别关在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甲乙两人可以做出这样几种选择:

1.与警察合作,供出自己的同伙,以求获得从宽处置。

2.保持沉默,拒不承认,迫使警方无法给自己定罪,最终获得释放。

甲乙两个嫌疑犯都知道,如果他俩都能保持沉默的话,就都会被释放,因为警方无法给他们定罪。而警方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使其主动供出对方,将其绳之以法。

于是,警方分别告诉甲和乙,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背叛,即告发他的同伙,那么他就可以被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而他的同伙就会被从重处置,并且还会对他施以罚款,作为对告发者的奖赏。当然,如果这两个嫌疑犯互相背叛的话,两个人都会被按照最重的罪来判决,谁也不会得到奖赏。

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嫌疑犯应该怎么办呢?是选择互相合作还是互相背叛呢?

从理论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这样他们两个就都能够被无罪释放,重获自由。这当然对彼此都是最好的结局。但甲乙二人又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甲不是傻子,他马上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相信同伙乙不会向警方提供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然后获得一笔丰厚的奖赏,并且被轻易释放,让他独自坐牢。而乙也会担心甲并不会选择拒不承认,而是背叛自己,轻易地将自己供出来。

因此,对于甲和乙来说,各自唯一理性的选择就是背叛同伙,把一切都告诉警方,这样的话,如果同伙笨得只会保持沉默,那么自己则可以获得奖赏并被释放;而如果同伙也根据这个逻辑向警方供出了自己,大不了两个人一起服刑,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惩罚。最后的结果就是,甲和乙都供出了对方,两个人一起接受惩罚,成了阶下之囚。

这就是一种“囚徒困境”,它说明了每个理智的人都会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人们常常是“自利”的,从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理性的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优势策略,而不会选择劣等策略,甚至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故意造成对方利益的最小化。因此,在单次博弈的囚徒困境中,甲乙两个嫌疑犯最终都选择了背叛对方的优势策略,最终谁也没有获得优势,而只能一起去坐牢。

我们经常会说“聪明反被聪明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精明一点,聪明一点,使自己不受损失,使自己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看成是傻子。然而,这种自以为聪明的想法,反而使人们受自己的贪婪心理所影响,利欲熏心、头脑模糊,最终无法做出最正确的决策,越是想获得的更多,越是欲壑难填,结果与自己的初衷越走越远,不但没有使自己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反而使自己遭受了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