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16697100000004

第4章 防不胜防的心理陷阱——小心自己落入别人的“圈套”(2)(2)

美国的数学家图克曾说:“每个人从自己收益最大化出发来考虑问题,最终往往落得两败俱伤的结果。个人的理性算计,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局。”因此,在利益面前,我们除了要为自己考虑之外,还要学会顾及别人和长远,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过于“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物极必反。

不是教你诈

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魔鬼,特别是面对利益的时候,它就会苏醒,变得张狂,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全局性地看待问题,高明一些,而不要太精明,总是算计别人,总有一天也会被别人算计。

某女看上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被他英俊的外貌所迷住。她发现他的一举一动都充满智慧、果断的魅力,她一厢情愿地认为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品行端正、值得依靠的好青年,于是苦苦向他示爱。最后两个人终于在一起了,她这才发现原来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此人的品行极为恶劣,是个只懂得坑蒙拐骗、吃喝嫖赌的恶棍。此时,这位女子才猛然醒悟。当初她把他的一切都看得太完美了,一叶障目,只看到了他一点点的好,就以偏概全,以为他是个十足的好青年,结果却害了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往往很难发现对方的缺点,而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她)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即使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自己也会觉得无所谓,这就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了的社会印象,它指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在这种心理效应的作用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晕轮效应会使我们把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变为光圈不断扩大,因此,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很难感觉到他缺点的存在;而当你对某人有成见时,就很难看到他的优点而觉得他一无是处。这种心理效应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总是使我们一叶障目,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要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就是晕轮效应的生动表现。

普希金是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作为大文豪的他也曾经因为晕轮效应的作用而使自己吃了很大苦头。年轻的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娜坦丽有着非常美丽的容貌,这不禁让普希金觉得这个女人同时也是浪漫的、优雅的、善解人意的,他觉得与她生活在一起一定是最幸福的。

在普希金的追求下,她们结婚了。而结婚以后,普希金却发现娜坦丽与自己完全是志不同道不合的。每次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一起玩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了自己的创作,把自己搞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了娜坦丽而与别人决斗,最终死于非命。

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上了晕轮效应的当。

从心理学角度看,晕轮效应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受先前经验的左右,以及情绪状态的干扰,人们的认知就会被歪曲,眼中的世界也不再是一个完全真实而客观的世界。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头发长,见识短”、“女人当家,墙倒屋塌”这些俗语,而对女性产生很多的偏见。还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也会使人们对商人有所误解和提防。

要克服这种心理效应的消极影响,我们就不能把别人的某些观点附加给自己,要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避免产生各种偏见,这样才能够冷静、客观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不是教你诈

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人们因此会产生一种心理的“偏袒”,导致对人或事物的偏见。因此,我们在认识他人时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要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确保做出冷静、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日本曾经有一个公司,向职工发售了一批有500万美元头奖的彩票。每张售价是1美元,其中一半彩票是职工自己挑选的,而另一半是公司直接派给的。

到抽奖的时候,公司专门派出调查人员找到那些持有彩票的人,表示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他们能够转让给自己。结果发现,是自己挑选的彩票平均售价是8.16美元,而不是自己选的彩票每张平均才卖1.96美元。

其实,自己挑选的和公司派送的彩票中奖概率是一样的,可是人们就是认为自己挑选更容易中奖。

另外,我们看到那些在玩“双六”的赌博游戏时,会在心里想着掷出“六”,口中也会小声地说出来。并且拿着骰子的手也会不自觉地用力,其实,这些小动作对结果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人在潜意识里觉得这样做自己可以控制骰子,让它遵循自己的意愿,掷出自己想要的点数。

这种现象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反映了一种心理定律,叫做“控制错觉定律”,即人们对于非常偶然的事情,通常都会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是可以支配的。

人们之所以错误地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偶然的事情,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的活动,都能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于是我们把这种能控制、能驾驭的感觉延伸到其他所有的事情上。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给了一些人钱,让他们采用掷骰子的方式赌输赢,以比较他们在掷骰子前下的赌注大,还是在掷完骰子还未开宝时下的赌注大。结果发现,大多数被试者在掷骰子之前下的赌注更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多数被试者认为在没有掷骰子前,靠自己的努力,能使骰子赢的可能性更大。这显然是一种错觉,掷骰子胜负只是和当时那一掷有关系,而与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没什么直接的联系,它是偶然的。人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越努力,越容易如愿所偿。

这种控制错觉对人们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买彩票、赌博等,人们因为放大了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控制能力,以为自己可以决定结局,因此而沉迷其中,结果却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和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偶然性的事情本身与我们的能力和技术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它。因此,在对待中奖和赌博等偶然性的事情时,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是无法控制结局的,偶尔参与也只是碰碰运气,不能过分地执拗,在根本没有任何逻辑的偶然事情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必然的事情上,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控制一些事物,可以取得一些成绩。比如,多花点力气,多扛一些货物,就可以多赚一些钱;多花点时间,多记一个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就会多考一点分数。这些是可以控制的,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的提高有所改变。

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努力可以改变结果的规律运用到一些偶然的事情上来,这样只能会被控制错觉所迷惑,不能理智地看待事情,而使自己陷入到空想和执迷之中无法自拔。偶然性事件受概率的支配,而自己潜意识里认为能够对它有所控制和支配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我们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

不是教你诈

人们之所以会沉溺于赌博游戏中,无法自拔,主要是因为控制错觉的影响。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赌博上,不如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以此来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