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踌躇间,有人在我耳边说,你爹不行了,快去给他送老吧。
我扔掉红布条,撒腿往爹的卧室跑去,锣鼓声猛然停了下来。
一阵尖利的女人哭声从我身后冲天而起。
我扭头一看,是我的媳妇儿。她艳红的身子像一团烈火,缓缓向地上倒去。
第三天上午,安葬了爹以后,我陪她回娘家。路边的森林茂密,仿佛已经沉睡了百年,没有一丝声息,间或有一两只斑鸠,不容你看见,扑棱一声逃窜了,才打破林间的静谧。
你知道我为啥嫁你吗?她的声音在林间盘旋,仿佛鸟儿在枝头鸣啭。
我摇摇头,说,我只知道我为啥娶你。
她幽幽地说,我哥在读大学,我娘得了癌症,我爹没有办法。你家愿意花两万元钱娶我,给你爹冲喜。我本来不同意,后来听说嫁你,就同意了。
为啥同意嫁我?我迟疑地问。
她不再说话。快到她娘家门口的时候,她忽然转过身来,喃喃地对我说,读初中时,我和你同校,比你低一级。你不认得我,可我认得你,你年年考第一名,我也是。我家里穷,没让我继续读高中。
我恍然大悟,呆呆地盯着她,她猛地将脸扭到了一边。
礼物
刘黎莹
母亲轻轻敲开了女儿的房门。母亲看见女儿伊娉正在一脸甜蜜地试穿婚纱。女儿的未婚夫阿刚也来了,他是来告诉伊娉,喜车订好了,明天一早就来接她。
母亲对站在一旁的阿刚说:“明天,伊娉就是你的新娘了。我也想图个喜庆,告诉你们一件事情,也算是我送给伊娉的礼物吧。”
伊娉说:“妈妈是要送给我们一辆小汽车吗?”
母亲说:“比小汽车还要贵重。”
“那就是一套带花园的小洋房?”
“十套小洋房也抵不上我送你们的礼物。”
伊娉被母亲的话弄得不知东西南北了。阿刚也不知东西南北了。伊娉惊讶地问母亲:“是什么样的礼物?看来一定是价值连城了。”
母亲对伊娉说:“有这么一个女人,十月怀胎生下了你,可是她遇到了难处,只好忍痛割爱,让我们收养了你。不管你现在是不是恨她,也不管她当时是不是一念之差才不要你的,总之,是她给了你生命,也是她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我想求你认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吧。”
伊娉一脸讶然!
阿刚一脸讶然!
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
母亲又对伊娉说:“你的亲生母亲现在很可怜,天天盼望着能和你相认。我也思想斗争好长时间了,可我想来想去还是要在你快出嫁的时候告诉你!”
伊娉坚决地摇了一下头,又摇了一下头。
伊娉说:“我不。我就不。我就只有你这么一个妈妈,你就是我的亲妈妈。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呀?”
母亲说:“虽然我只是你的养母,可我也能体会到做母亲的心情。伊娉,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从没求过你什么吧?这次,就算我求你了,认下你这可怜的生母吧!你和阿刚不会拒绝吧?”
伊娉还是摇头,摇个没完没了。
伊娉说:“就算真有这么一个生母,我也不想去认。她生下来就把我扔了,这样狠心的母亲,我何必去认呢?”
母亲说:“阿刚,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阿刚还没来得及说话,他的手机就响了。也许是为筹备明天婚宴的一些小事,阿刚接完电话,就匆匆告辞。
母亲送阿刚出来的时候,说:“阿刚,你和伊娉去旅游度蜜月的时候,你好好劝劝伊娉吧。她也许会听你的。她的亲生母亲太可怜了,老伴没了,身边一个亲人也没了。孤零零一个老太婆,还一身的病,你们不管她,她这日子可咋过呀。”
度完蜜月回来,伊娉的母亲就问阿刚,是不是劝过伊娉?
阿刚不解地问:“妈妈,问句不该问的话,您老人家为何非要劝伊娉去认自己的生母呢?难道你把她抚养成人,就是为了让她们母女相认吗?你不怕失去伊娉吗?”
母亲说:“以前怕,但现在不怕了。就是真失去了伊娉,不是还有你吗?”
阿刚的声音有些发颤:“妈妈,你真的这么想吗?”
母亲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没儿子,当然就拿你当亲儿子。我现在又多了一个亲儿子,等我老得走不动了,就是伊娉不管我了,不是还有你吗?”
阿刚说:“妈妈,就冲你今天说的这番话,我也要劝伊娉认下她的生母。”
伊娉可不是那么好劝的。她没等阿刚把话说完,就对阿刚说,养母情,似海深。难道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再说,当初,不管什么原因,我的生母抛弃了我,如果不是我现在的妈妈收养了我,也许我早就冻死饿死了。这么些年,我的生母她早干什么去了?现在老了,身体不好了,需要人伺候了,又想起我这个女儿来了,换了你,会认吗?
阿刚说:“说实话,换了我,也不会认的。难道你没觉察到吗,我们在外旅游了这么些天,我一直就没劝你认生母的事。”
伊娉说:“可你现在为什么劝我?”
阿刚说:“是因为妈妈在求我劝你认下生母。她老人家说只要你能认下生母,就算是你报答了她对你的多年养育之恩。妈妈真是一个善良仁慈的好母亲。”
阿刚苦口婆心,把嘴皮子都快要磨破了,伊娉总算是勉强答应了。阿刚陪着伊娉去认下了生母。血缘这东西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伊娉自从见了自己的生母后,便不再像原来那样对生母怀有偏见。一天到晚总是牵挂着生母的生活起居。她对阿刚说:“我没去见老人家之前,总是有些怨恨情绪,可是看到老人现在的身体这么差,心里又不是滋味。”
也许是爱屋及乌,阿刚劝伊娉:“把老人接来和我们一起住吧。这样你就不用老是放心不下了。”
伊娉真就把生母接到家中来。伊娉的养母也隔三差五来陪伊娉的生母说说话。两个老太太格外地投缘。伊娉的生母身板也比原来好多了。没想到的是,伊娉的养母却突然查出患了不治之症。老太太在弥留之际,老是拿眼看着阿刚,像是有满腹的话要对阿刚讲,可是又说不出一句囫囵话了。阿刚附在老太太的耳边,说:“妈妈,你放心,我会好好疼爱伊娉一辈子的。”老太太轻轻摇了一下头。阿刚又说:“我和伊娉一定会好好伺候她的生母的。”老太太还是轻轻摇了一下头。
伊娉把阿刚叫到一旁,哽咽着说:“妈妈最放心不下的是你。”
阿刚一脸诧异:“我一个大小伙子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伊娉说:“你还记得吗?我们没结婚时,妈妈试探过你,说电视上有一个儿子就是不肯认下自己的生母。当时你说不认就对了。抛弃亲生骨肉的母亲,不认也罢。”
阿刚说:“记得,我是说过这话,怎么了?”
伊娉说:“妈妈一直有个愿望,她想等以后咱们有了小宝宝,在你做了父亲的那一天,再送给你一件珍贵的礼物。可是,现在妈妈却说不出话来了。”
阿刚被伊娉的话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他对伊娉说:“你是不是被妈妈的病吓坏了,脑子有了毛病?妈妈要送我什么礼物?”
伊娉说:“妈妈想让你认下自己的生母!”
阿刚说:“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伊娉说:“实话对你说吧,妈妈是怕你以后也不会认自己的生母。因为我本来就是妈妈的亲生女儿,而我现在认下的生母,其实就是你的亲生母亲呀!”
阿婆在等待
宾炜
林阿婆命似黄连,苦比祥林嫂。男人三十岁就瘫在床上,扔给她两个儿子,却一个比一个傻,只会吃不会做,一家三个男人就靠她养活。
林阿婆没上过学,去过最远的地方是乡里,认识的最大官是村长。可有一年,快到春节了,林阿婆家里却来了个城里的大官。
大官是来送温暖的。大官背着手,在她的屋子里走了一圈。林阿婆正煮着菜,几个泥砖垒起来的小灶,上面架一只大铁镬。大官弯下腰一瞧,这口镬头边上穿了个巴掌大的洞,只能侧放一边,破洞里不时冒出红红的火苗和烟灰。林阿婆很小心地翻动着镬里的白菜,动作一大,菜就会从破洞里掉下去。
大官见了不由自主扑哧一下笑出声来,直起腰说:“阿婆,你这个镬头咋还能用啊,该换了!”
林阿婆说:“是哩,是哩,该换了!”边说边拿衣角擦眼泪。屋里实在熏得慌,大官也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往外走,临走时脱口说了句:“不要紧,不要紧,下次来,我给你送个新的镬头来啊!”
林阿婆一看他们要走了,忙追去送客人,一直送到他们上了车。后来,村干部告诉她,那个大官就是县民政局的黄局长。
林阿婆心里就牢牢记住黄局长说的话,等着黄局长送镬头来。她用黄局长送的两百块过了年,剩下的就存着,等开春的时候买化肥下田,一分钱也不敢动了。
过了一年又一年,林阿婆左等右盼,黄局长就是没来。那口破镬头一直将就着用下去,反正也没啥好煮的,换不换镬头也真的不怎么急。
有一天,新来的乡长下村,走进了林阿婆家。看到林阿婆用那口破镬头煮饭,显得十分惊讶。什么也不说,掏出五十块钱递给林阿婆:“老人家,你拿去买个新的吧,这个不能用了!”
林阿婆连忙摇手,说:“不用,不用,黄局长说过,他下次来给我送个镬头来!”
乡长一愣:“黄局长?他什么时候说的?”林阿婆扳起手指一数:“一、二、三……有五年了吧!”
跟随来的同志就悄悄告诉乡长,几年前,民政局的黄局长下乡慰问贫困群众,到过林阿婆家。乡长长长地“哦”了一句,临走时,叫林阿婆拿钱买镬头,不要等了。
林阿婆手里有了五十块钱,有点心动了。可她接着想,黄局长说过下次来,就给她送镬头,自己要是买了新的,那不是辜负人家的一片好心了吗?再说这镬头也还能用,她也真舍不得买呢,还是再等等吧。
这么想着,林阿婆就没买镬头,一心一意等着黄局长来。
林阿婆不知道,那天乡长回去后,给报社写了篇稿子,说的就是她的事。
半个月后,村外停了两辆小车,车上的人一下车,径直就向林阿婆家走,走在最前面的人手上提着一只新镬头。林阿婆眯眼一看,五年来她日思夜想的那位大官终于来了。
大官放下镬头,上前紧紧握着林阿婆的双手。大官面有愧色,说:“阿婆,我……我来迟了!”说完重重地把头一低。
林阿婆激动地说:“不迟,不迟,您当领导的,他们都说您忙啊!我知道你们说话会算数的,迟一点没啥的呀!”
“阿婆,我……对,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临走前,大官握着林阿婆的手,十分郑重地说:“阿婆呀,以后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就去找我们,我们说话是算数的!”跟着来的人也都郑重地点头。
林阿婆把客人送上了车,看着车开远了才回去。
车子离了村子,大官坐在车内,回头望了望,回过头来的时候,脸上已是泪眼模糊,伸出两只手,对对面的人说道:“阿婆看不见了,给我戴回去吧!”
对面的人拿出一副手铐,轻轻铐住大官的两只手,同时叹了一句:“你要是在五年前就记得把镬头送来,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吧!”
听了这句话,大官突然放声大哭。车子径直开进了城郊的监狱……
信息时代的文盲
秦德龙
省城来人招工了,四里八乡都嗡嗡起来了。这年头,都是乡下人挤破头进城打工,哪见过城里人到乡下来招工?真也罢,假也罢,大瓤和二瓤心动了!
招工的人,说来,还真就来了。他们一来就亮出了牌子:信息公司招收一线工人40名。
一听说是信息公司,很多人都蔫了。不用说,信息公司要的人,肯定得有文化。可乡下有点文化的,该走的早就走了,剩在家里的,大都是些文盲。像大瓤二瓤这样的,大字识不了一筐,人家能要吗?
大瓤和二瓤心里敲上了小皮鼓,揣摩着可能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