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6700600000010

第10章 重学习,重知识——富过三代教育为本(2)

他在治理企业时,融进了儒家的“仁爱”、“德治”等传统思想,所以他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教育不仅能掌握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也要学会经营管理,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情操。荣德生在学校教育中,一贯提倡知识传授和品德培养并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公益工商中学”培养了许多既懂生产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他们后来在荣氏企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荣氏家族一生都在追求财富,但他们把挣来的财富,没有独家人享用,而是出资筹建学校,让穷苦的孩子都有机会进学校接受教育。荣氏家族这么做的目的,不抛开他们想扩大企业急需要人才的思想,但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校培养的人才,后来也有不少进入国家的政府机关,为国家出力。

陶行知说: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应该说,荣氏家族办学校,不单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是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这是他们宽大心胸的表现,是他们心地善良的表现,有句话说:办学堂是善举。荣氏家族的善举得到了以后家大业大的回报,这就是他们事业通达的秘笈之一。

3.喝水不忘挖井人——荣家女婿慷慨相助母校

李国伟是荣德生的大女婿,当年,荣德生看他很有才学,不嫌他家贫,将女儿许配给他。李国伟不负众望,在荣氏家族的企业中施展才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荣氏家族重视教育,不惜斥巨资创办学校。李国伟作为荣德生的大女婿,也不甘落后。在母校面临经济危机时,李国伟毫不犹豫地答应解母校的燃眉之急。他的慷慨相助,让人更敬重他的人格。

丹东说:第一是面包,第二就是教育。郁达夫说:过去中国之衰,原因虽有种种,但教育不振,当然是主要的基因之一。杜威说:只要把学校和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一切的学科就必然地相互联系起来。

教育,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国家才能富强,国家富强了,企业才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荣氏家族的人都非常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他们重视教育的原因之一。

李国伟是荣德生的大女婿,他从小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里,靠着亲戚的资助,才得以接受高等教育,他后来能成为商界巨贾荣德生的大女婿,也是因为他有很高的学识。

李国伟是荣氏家族三分事业之一的统领人,这与他接受的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在创业过程中,李国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一方面受荣氏家族人重视知识的影响,一方面他本人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他和荣氏家族一样,十分重视教育。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贫富差距太大,许多贫苦家的儿女都无钱上学,国民文化素质的缺乏,才使国家屡屡受到外国人的侵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受过教育的人,不堪忍受外国人的侮辱,纷纷起来反抗。这么一来,引得外国人的淫威大发,于是,空前严重的民族危亡向国人逼近,在因家与各国的形势处在紧张之时,有觉悟的中国同胞开始奋起反抗,决定把侵略中国的列强赶出国门。

当时,李国伟任汉口福新五厂的经理。有一天,他在车间里巡视生产,他一向有身体力行的习惯,从不高高在上瞎指挥。这时,有人来报,说有一位西服革履的先生远道来访,李国伟一听,忙洗了洗沾着粉屑的双手,来到会客室里。看到客人他觉得有些面熟,刚要开口询问,那人先递过一张名片来,上面印着两行字:唐山路矿学院院长茅以升。

“啊啊,是你!”李国伟看过名片后惊喜地叫了起来。

茅以升和蔼地微笑着说:“国伟兄,别来无恙啊?……”

原来,李国伟和茅以升是唐山路矿学院时的同学,学的都是土木工程,李国伟比茅以升高一年级。他们那时是全校学生中最爱“泡”图书馆的两个小学究,因此他们也就熟悉了。岁月悠悠,一晃过去了20多年。如今,李国伟已经改行当上了一名实业家,而茅以升在土木工程方面也卓有成就,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桥梁专家,由他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精湛绝伦,巧夺天工。两位老同学在阔别20多年之后再次重逢,互相感到十分欣慰。李国伟对教育自己的母校是很有感情的,他问茅以升母校如何?老师可好?老同学们都有什么消息?……茅以升都一一作了回答。最后李国伟颇有兴趣地问道:

“茅公来汉口,是想在这里造桥吗?”

“不是!”茅以升摇摇头,打趣地说:“我是专为化缘而来的……”

作为学者不在书斋,作为造桥专家不在设计室里和工地上,却跑到汉口来化缘,李国伟不免有些纳闷了,便开玩笑道:

“此话怎讲?莫非茅公出家了不成?”

茅以升充满智慧的脸上变得十分严峻。他两眼注视着李国伟,非常认真地说道:“日寇对中国的侵略正步步加紧,目前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为不使母校落入敌手,京津唐大学联络会决定迁至贵州,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只是学校一向是清水衙门,经费有限,搬迁谈何容易?”

听了茅以升的话,李国伟明白了茅以升此行的目的,听到培养人才育人才的母校身处窘境,他心中也不免有些沉重起来。略为思忖了一会儿,便又问道:“这次搬迁,大概需要多少钱?”

“少说也得几万吧!”茅以升屈指算了一下,说。“从河北迁至贵州,路途有数千里之遥。书籍、仪器、资料无论如何是要带走的,少了这些东西就办不了学。教职工及家属上千人,还有不少有困难的学生。他们都不愿意留下来当亡国奴,学校也不能没有他们啊……”

听了老同学的话,对母校对师生的感情,在李国伟胸中翻腾起来。他当即对茅以升表示道;

“我出5万,作为对母校的一点支援。”

茅以升对老校友的慷慨解囊十分感动。他紧紧握着李国伟的手,激动地说:

“国伟兄,难为你办了20年工厂还这般古道热肠,我代表母校全体师生谢谢你啦!”

李国伟的心情也很激动。他回忆起在母校受教育的情景,老师们是怎样精心栽培,工友们是怎样苦心劳作,教室、图书馆、操场、工地……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而坐在他对面的茅以升,就是母校的代表,母校的化身!李国伟这么想着,就用感情色彩极浓的语调对茅以升说道:

“母校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的知识是母校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的这点心意实在还难以报答母校的恩情。再者,‘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保存中华文化之精粹,使我国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得以延续,国伟也义不容辞啊!”

茅以升为李国伟的一片至诚所感动,他说道:“国伟兄本色依旧,还像当学生时一样诚挚热情,我真高兴啊!老同学们相聚时常谈起你,母校实为有你这样一展宏图的学生而自豪。”

“茅公不必夸奖,国伟略尽绵力,实属应当。”李国伟忙说道。

李国伟尽地主之谊,款待茅以升。他们两个人还相携着登上了高高的黄鹤楼,眺望滔滔长江滚滚汉水。李国伟对自己学过的土木工程专业热爱之心至今未减,他遥指宽阔的江面,寄厚望于茅以升说:

“将来要能在长江上建一座大桥就好了,这全要依仗茅公你啦!”

“我想会有这么一天的!”茅以升满怀豪情地回答道。“即使不是我,中国人总会在长江上造起长虹似的大桥来!”

听了茅以升的话,李国伟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座座大桥。此时此刻,他心想,以后赚了钱,一定不忘向教育机构捐钱,那样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两个老同学怀着各自的理想依依惜别,互道珍重。

李国伟在母校面临财政危机时,对母校慷慨相助,一是他本人自身的觉悟高,希望国家的学校不至于落到敌人手中,让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出力;二是他身在荣家,受荣氏家族重视教育的传染,才甘愿出资捐给母校。

李国伟重视教育,在他后来打造的兴旺企业时,仍然不时地投资教育事业,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李国伟投资的学校,曾有不少人才放弃高薪工作,而到他的企业中出力,这些人才,都是受了李国伟重视国家教育的义举的感动才来的。

由此看来,一个人的创业与他高尚的人格是分不开的。李国伟继承了荣氏家族的重教育的光荣传统,才获得以后的兴旺事业。

4.企业要发展,人才要充电

门捷列夫说:教育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上帝也是要低下至尊的头,向她致敬。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是多么重要。荣氏兄弟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时时刻刻不忘教育。好的教育培育出好人才,而好人才,是企业立足于世界的法宝。企业要发展,人才就得接受最好的教育。

随着荣氏家族的发展,他们越来越重视教育,荣家兄弟非常注意人才的发掘、培植和使用。荣德生常说:“人才之盛衰,实关系国运之隆替。”还说“俗谓‘秀才为宰相之根苗’,又谓‘宰相必用读书人’,可知事业之成,必以人才为基始。”抗战胜利后,荣德生曾深有感触地谈到:“我国数十年来贫弱原因,以政治腐朽、生产落后与国际市场之经济侵略,实为主要因素;但所以贫弱,所以无新事业发展,则缺乏人才启发之故耳。”因此,荣家自始至终都十分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荣氏兄弟创业开始,就比较关心地方公益事业,重视社会教育。这多少受到先父“立身治家,常须推其有余”的遗训影响。同时,他们兄弟二人对南通张謇素所景仰,也受到张謇“用教育改进实业”主张的影响。而且,他们在实业活动中,也逐渐意识到兴办地方公益事业,特别是兴办教育事业,培养专门人才,与发展实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荣家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教育事业的进展也相当迅速。

1902年,荣氏兄弟与人合伙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后,就感到厂内工人文盲多,文化水准普遍低下,不利于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四年后,他们首先以无锡荣氏家族工厂需要人才的基础上,创办了公益第一小学。1908年又创办了竟化第一女子小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13年起,荣家先后又创办了新的面粉厂和棉纺织厂。同时也相继兴办了几所小学,如1913年初,在无锡先后办了公益第二、三、四小学三所。1917年,上海申新一厂办子弟小学,鼓励工人子弟就学。1927年又增设高中班。

同时,荣德生还特别注重图书馆的建设,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每办一厂就在厂内设立一个图书室,供工人业余阅读。1916年,他在无锡荣巷先投资20万元,修建了大公图书馆,成为苏南地区第一家私人开办的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全国解放后,荣德生又把他的藏书3万多册全部捐献给无锡市图书馆。1956年,无锡市图书馆为此专门编辑了“荣德生先生赠书目录”,总计100多页,又为新中国的图书事业做了一些重要贡献。

荣家人重视教育,不仅仅表现在办学上,只要与教育有关的公益事业,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为此,当时还流传着关于荣宗敬捐款办学的佳话。

抗战初期,国民党著名将领冯玉祥隐居泰山,请了许多学者,为自己讲课,补习文化。同时,对当地的教育事业颇为关心,先后办了三所中心小学,对社会上影响很大。

荣宗敬是一位爱国商人,他十分佩服冯玉祥将军的为人,利用到青岛视察工厂的机会,亲自到泰山看望冯将军。冯将军派侍卫孙冠贤用一顶山轿抬荣老板上山,吃过午饭,他让荣老板参观几所小学,然后送回山下的铁路宾馆。

晚上,冯将军交代孙冠贤说:“像荣老板这样的人不能白白让他走,得给咱这儿的穷学生想点办法。你去宾馆找荣宗敬。就说:‘参观学校时冯先生有一个想法,当面不好说。你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能不能帮一下我们的学校,比如为每个学生做一身衣服。’”孙冠贤向荣宗敬转达了冯将军的意思,荣宗敬痛快地答应:“这很容易,我在济南也有纱厂和布厂。但不知你们要什么料,怎么做。我看泰山蚊子多,就给每位老师做一顶蚊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