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
16700600000007

第7章 创业难,创业苦——在挫折中百炼成钢(4)

荣智健说:“真正有学问的人要有一定的胸襟,这种胸襟是包容万物的度量,能容纳别人长处的人才懂得将别人的优点配合起来发挥作用。读书人和商人以及政治家的分别,便在这里,越有学问的人,越有偏见,越排斥别人,越不能合群,只有从商从政的人,明白世界在变,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他们懂得借助别人的长处,糅合以为己用,这便是合群的道理。”

听了荣智健的话,另一位堂弟荣智鑫也有同感,他说:“既然健兄有意从商,那咱兄弟几个一起干好了。依我看,健弟和四叔一样,有经商的天赋。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胜一诸葛亮,何况咱们雄心勃勃的青年,只要我们兄弟几个联手来干,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

荣智鑫在香港这弹丸之地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在商界可谓神通广大。荣智鑫父亲荣伟仁是荣德生先生的长子,曾是荣德生的得力助手,可惜英年早逝。当时,荣智鑫年仅6岁,15岁那年,荣智鑫来到香港,进入华仁中学读书。在香港的学习生活费用主要依靠荣氏家族在九龙纱厂的一些股份。不久,他考入美国麻省物理学院,学习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就业于美国电话公司,一共工作了3年。等到他了解了大公司的经营管理的方法之后,不满足于做一位高级打工族工程师。于是决定回香港“碰碰运气”。

1960年,荣智鑫和三位合作伙伴投资办厂,个人出资50万港元,与这三位朋友共同合资成立了一间美联烟草公司,包揽了美国健牌香烟的代理业务。除此之外,还大量进口美国烟叶“总督”牌香烟。

荣智鑫从此热心于商贸事务,成为香港一位初露锋芒的美国烟叶经销商。

1970年,美国一家公司LORILLARD以高价收购了荣智鑫等人经营的这间美联烟草公司。因出售该公司,荣智鑫从中赚取1亿多港元。

1975年,电脑业曾一度成为香港制造业中的热门。荣智鑫及时抓住市场时机,投资200万港元,成立了一间新的公司,荣文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业务主要从事电脑生产,产品销往欧美。几年后,又以100万美元的资本收购了一家美国电子公司。从此荣智鑫成为荣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自然成为荣氏家族的第三代大实业家之一。荣文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不仅在香港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而且扩展到欧美市场。1982年7月公司股票在香港发行上市。由此,揭开了公司发展历程中新的一页。

内地改革开放以后,荣智鑫看好大陆市场,不断开展与内地的业务联系。甚至直接在内地投资办厂,为了进一步拓宽荣文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业务,在描绘公司的未来发展计划时,荣智鑫满怀信心地说:“目前,我们的灯饰已登陆上海和广州,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希望可在哈尔滨、北京、天津、成都及深圳等八个城市的百货商场开设专售柜台。”凭着荣智鑫奇异的经营才能,他一定能在大陆施展拳脚,实现其远大的经营目标。

有堂兄弟的帮助,荣智健踌躇满志,开始与他们联手创业。“将本求利”是古往今来一切企业经营的共同规律。荣智健既然决定加入堂兄们的行列,投资办厂,就必须筹集一定的资本。企业经营不可无本,无本则无法逐利。为了筹足办厂的资本,三兄弟商议,大家入股合伙。二位堂弟在港多年,荣智鑫凭着他的香港荣文科技有限公司,筹足股份没有问题。只有荣智健手头资金短缺,他决定写信向父亲求援。

荣毅仁1949年前在香港还留有一些资产,主要是当初在香港开办纺织厂时的股份,如九龙纱厂,南洋纱厂。荣毅仁都占有一定的股份,30多年没有动用过这些股息和分红。这笔财产不是一个小数,这也就成了荣智健在香港立足的资本。

有了资本创办企业,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有效地运作资本,从事资本运营,实现资本保值与增值,这是决定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盲目投资必然会带来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因而可以说,投资者敏锐的市场意识是至关重要。

荣智健和荣智鑫二人都是学电子专业,荣智鑫还在美国电子厂任过工程师的职位,不仅懂技术,而且可以说还是老本行。因此,大家很自然就想到开办电子厂。

香港的电子工业在1973年至1978年间,电子工业总产值的平均年递增率为23%,而整个香港的制造业总值的递增率为16%,根据香港政府1978年对香港工业生产的调查,电子行业占整个工业部门增值的12%。电子工业在香港是一个颇具发展势头的新兴行业。

看到电子工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于是三兄弟各筹集三分之一股份,于1978年正式在新界大埔合伙开办了一间电子厂——爱卡(ELCAP)电子厂。最初产品包括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后来转向以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主。香港的电子工业是面向出口的,其总产量85%以上的产品供出口外销。

为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在荣智健的提议下,厂里再投资兴建了一条生产集成电路的生产线,以减少过于对外国和买家进口电子元件的依赖性。

1980年,荣智健开办的爱卡厂的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香港电子行业中算是首屈一指。

他们的产品大量远销美国,由于其信誉高,产品质量好,在美国拿回的订单,1980年比1979年翻了一番,经营前景十分喜人。

因基于扩大经营规模的需要,荣智健把他所得的利润再一次投入生产,追加资本达爱卡总资本的三分之一。他个人的资本投入占整个爱卡资本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爱卡电子厂的主要股权集中在荣智健手里。这样,他从爱卡的打工仔地位突飞猛进地上升为爱卡的总经理,成了人人艳羡的“打工皇帝”。

对于美国和香港的电子产品的业务而言,荣智健认为,美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仍然会是香港所需的计算机元件和数据处理设备的主要供应者,其他电子元件和最终产品则主要从日本进口。

而亚洲其他国家,如南朝鲜、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省也逐渐成为美国的电子产品的供应者。随着这些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逐渐形成了以依赖出口经济和劳动密集的制造而闻名于世。如果香港制造商继续依靠从这些国家进口电子元件的话,香港电子产品的出口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面临激烈的竞争。

荣智健预见到这一潜在的竞争威胁后,如何去迎接这一挑战,以便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着、筹划着。

对爱卡生产的产品种类,荣智健作了重大的结构调整,以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缩减了一些不具竞争实力的产品,如无线电收音机和其他一些低技术的并不复杂的电子产品。该类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逐渐丧失了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力。

1981年底,香港的电脑产品主要面向出口,分销遍及28个国家地区,主要外销市场是欧洲、澳洲和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荣智健的爱卡电子厂汇入到香港电脑行业的这股巨大的洪流之中,分外耀眼夺目。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香港电子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先后在大埔工业区引进美日技术和设备,与爱卡同时兴建的还有另外两间生产集成电路的厂家,它们是兴华和华科电子等。随着产品结构的变化,较具规模的电子厂已由生产传统的收音机、录音机、电子表、计算器等简单产品转向生产微型电脑、个人电脑、音响等产品。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与实施,并设立经济特区。荣智健敏锐地意识到,与内地合作是促进爱卡发展的新思路。他把视线转向了与大陆经贸往来的巨大市场上。

电子工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一个领域,大陆电子厂商积极寻求与香港电子厂商的业务合作。国家也积极倡导两地电子业的交流与发展,希望利用香港现有的技术基础,和它与国际上广泛的技术和贸易联系,更有效地引进外贸和先进技术设备,加速我国电子生产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荣智健加强了与内地电子厂家的业务合作。内地在向香港电子工业提供元件、零件和原料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国内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电子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有2800多个企业,上百个科研和设计单位,能够生产20多个大类,2200多个品牌型号的产品。广东省已有相当一部分电子元器件的质量达到五级。荣智健认为如果他们在投资和技术上,找到适当的合作伙伴与合作方式,可以减少产品成本,以及摆脱对外国零件、原料的依赖。

于是荣智健决定先与内地的一些特区,如上海等地的电子厂家建立了业务合作,由单纯的出口销售电子产品而发展成长期投资,共同开发的道路。

也就在此时,香港的电脑业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也隐含着一些内在的困境。据统计,1981年香港电脑专业技术人的供应量只达需求量的三分之一,至少有600个电脑专业人员的空额无法满足,预计在之后5年内这种空额将扩大到4000个。电脑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电脑工业的发展。

由于地价和工资上涨及通货膨胀,从而导致了电子产品成本提高,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下降,产品的销售日益困难。荣智健已经看到了香港电子市场发展前景的潜在危机。其实,此时在他睿智的心里正在筹划着另一个新的发展计划,不久,他和众弟兄商量要卖掉爱卡的事情。

1982年,荣智健和他的兄弟们向香港商界发布出要出售爱卡的消息,此消息一发布,惊动了好多商界人士,许多国外同行为拥有对爱卡的控制权争相收购。经荣智健与他们多次协商,最终美国的Fitelec公司以1200万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爱卡电子工厂。后来这家爱卡电子厂,成为了一家颇有名气的美台合资企业。

在出售爱卡电子厂中,因为荣智健占有爱卡60%的股份,因此,在这次出售中他个人得到720万美元,按照当时美元与港元的汇率折算,荣智健获得了5600多万港元。这一收益是他当年100万港元投资的52倍之多,获利远远超过了股票收益。对于经营爱卡的成功,荣智健并不感到满足,他认为这只不过是小试牛刀,是他闯荡香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