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朝十讲
16716800000010

第10章 紫禁城内的国事和家事(2)

对皇四子奕詝影响最大的是师傅杜受田。杜受田对皇四子夺得皇帝宝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所传授的知识学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摒弃一切可能扰乱正统观念的旁门左道。他教授的帝王之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启迪心智,使皇四子大受其益。

道光帝为皇六子奕■选定的师傅是卓秉恬。此人德才兼优,有丈夫豪气,不耍弄政治手腕。

上书房是较量智谋的角斗场。在皇子们童真稚嫩的读书声中,看上去师傅们不露声色,实际上却在暗中较劲,试图将自己的学生辅导成未来的天子。但他们深知结局的残酷:无论如何,天子只能有一个!

应该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还是立皇六子奕■为皇太子?道光帝一直决断不了,他在赐奕詝锐捷宝刀的同时,又将白虹宝刀赐予奕■。这两个儿子各有可爱之处,自己百年以后,该将皇冠交给谁呢?他自问过千百遍,却总也决断不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春天,道光帝旻宁无奈地批准西方列强强加的一系列屈辱条约之后,带着毁损祖宗基业的愧疚心情踏上祭祖之路。祭祖,对道光帝来说是孝举,更是心灵的自慰,这使他得以一时卸去败家之子的内心重负,抛开国事衰败的重重忧虑。三月十五日(4月10日),他似乎一身轻松,在一行车马的簇拥下,顺道来到皇家猎场南苑。他要跃马挽弓,好好过一番骑射之瘾了。

南苑,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角斗场。较量的一方是皇四子奕詝和他的师傅杜受田,另一方是皇六子奕■和他的师傅卓秉恬。

野史笔记《清人逸事》对此作了生动记载:身为皇四子奕詝之师的杜受田,早有拥戴奕詝成就帝业之心,他十分注意窥探揣摩道光帝的思想。这天,道光帝命各位皇子校猎南苑。按照规矩,正在读书的皇子要奉命外出,临走时必须向师傅请假,以体现尊师之道。皇四子走到上书房请假,见只有师傅杜受田独坐斋中。皇四子照例向师傅施了一长揖。杜受田问:“你要去哪里?”皇四子道:“我奉命准备赴南苑校猎。”杜受田示意皇四子近前,对他耳语道:“阿哥到围场之中,只管别人跃马射猎就是了,千万不要出一枪发一箭。不仅你自己如此,并且一定要指挥你的随从也不要捕杀任何一只生物。围猎结束皇上如果问及此事,你应当这样回答:时下是春天,正值鸟兽怀春生育之际,不忍心猎杀它们以干天和。而且我亦不想用马弓一日之长与各位弟弟争你高我低。阿哥如此回答皇上,必定能够符合皇上心意。这是关系你一生成败的关键,一定要切记在心,不可疏忽忘记。”

皇四子奕詝果然按师傅所嘱行事。南苑校猎之日,在众皇子中数皇六子奕■所猎禽兽最多,他因此顾盼左右、沾沾自喜。见皇兄奕詝默坐一边,随从都垂手侍立,一无所获,老六颇为奇怪,追问其中缘故。皇兄奕詝答道:没什么,只不过今天身体不舒服,不敢纵马逐猎罢了。夜幕降临,诸皇子回去向父皇复命,只有皇四子一无所献。皇上便询问皇四子为何这样,奕詝按照师傅杜受田所教一套言辞作了回答。道光帝听了不禁大喜道:“其所思所为,真乃符合仁君的标准啊!”于是,在继位人问题上一直左右摇摆的天平,终于倒向皇四子奕詝一边。

还有一则经典的权力角逐故事,道光帝晚年体衰多病,有一天召皇四子与皇六子策问时政,以最终决定谁为大清国皇位继承人。两位皇子大概都已懂得讨好父皇的重要,觐见之前分别问计于自己的师傅。卓秉恬教奕■说,皇上如询问什么,你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则对奕詝道:“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奕詝觐见皇父时依计行事。父皇刚说出“我已老迈,恐不久于人世”,奕詝就开始号啕大哭,道光惊异地问他为什么,奕詝就把师傅教的话照说了一遍。道光帝听罢果然龙心大悦。觉得这个孩子虽然能力差些,但算得个仁孝的孩子。这样摇摆不定的继位人问题,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终于有了结果。

角色模糊的执政女性

紫禁城里面,除了九五之尊的皇帝之外,还有数以万计的庞大群体——后妃与太监、宫女。而清朝有“祖制”规定,后宫与宦官不得干政,也就是说后妃和太监、宫女就应该以家庭成员和奴仆的身份居住在这个皇城里面,而不应该过问家事之外的国事。

实际上,清朝的女性执政者,比其他时代都要厉害,她们模糊了自己在家庭中和政治中的角色,她们无论是手段、心肠还是所做的事情,都是其他时代的后妃难以相比的。

命途多舛的太皇太后

清朝前期能够在入关后顺利巩固统治,固然和多尔衮、顺治、康熙的努力有关,不过在这些皇帝与亲王身后,有一位运筹帷幄的深宫女性,因为她的存在清朝才能够平稳地发展,至少紫禁城内的政治能够保持一种平稳状态。她,就是顺治皇帝的母亲,皇太极的妃子,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文太皇太后。

据说拥有“满蒙第一美女”之誉的她出生在蒙古科尔沁旗,她的姑姑是皇太极的正福晋,家族出于利益的考虑,让她与皇太极和亲,因此,她被皇太极纳为侧妃。

皇太极去世之后,帝位争夺战势不可免,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彼此陈兵示威,几乎要造成八旗残杀,这位皇叔的军队控制能力很强,因为素有威望而拥立福临为帝,这也算是对皇太极有所交待。据说福临能当上皇帝还与他的母亲有关。孝庄对多尔衮着意加以笼络,为了能够保护自己的儿子和大清的前途,她对多尔衮若即若离,以柔情拴住了对方称帝的欲望。一面是“满蒙第一美女”的柔情,一面是皇帝的宝座,多尔衮选择了前者。他大概觉得只要能拥有前者,后者也是顺理成章,因为福临年幼而无知,孝庄毕竟是女流,到关键时候还不都得听自己的。于是福临成为顺治帝,多尔衮舒服地以“皇父”之尊摄政,遇到事情也经常跟庄妃商量,大家毕竟是一家人。

由于他能够“兢兢业业”,孝庄也就留他住在皇宫里面,两个人是否发生关系已经无法证明。但这件事情不难推测,因为多尔衮好色如命,曾经把侄子的福晋抢来做妃子,大抵也能做出别的过格的事。而孝庄以盛年守寡,未必能够抵挡住热情的多尔衮的进攻,更何况在稳固权力等方面还有所求。李自成入京后,崇祯自缢煤山,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多尔衮这时率军入关,正是因为孝庄的柔情,多尔衮信守承诺地迎福临入京,孝庄这时大概可以松口气了。

多尔衮英年早逝之后,顺治开始施展“满汉一体,共享太平”的治国理念,孝庄在暗中为他做满洲亲贵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并不容易,因为顺治羽翼未成,死去的多尔衮又因为群臣的揭发而被视为逆臣。

更何况顺治不是政治家,这个感情丰富的皇帝受不了宠爱的董鄂妃之殇,郁郁终日后出家为僧,或曰染病身亡,总之是不能再承担国家的重任了,担子又落在孝庄身上。孝庄已经非常疲倦了,她的丈夫、情人、爱子纷纷走远,让她这个女流掌握丝葛纠缠的权力。回首半生的艰难挣扎,她知道应该振作起来,还有很多事情等待着她去做,不能够意气用事致功亏一篑。她依照汤若望之密议,立顺治之子玄烨为帝,抚养这位少年天子成为明君,开创了清朝的“圣祖”盛世。

历史上占据权力的女人大都忘记了自己的性别,她们往往用各种远离善良的方式秉政。在这个意义上,孝庄有两点让人高看:在家族为了利益而要牺牲她一生的幸福,让她和自己的姑父联姻时,能够做到委身以事之;当愿望逐步得遂之后,并没有把持权力不放,而是在幕后谨慎辅佐。她推动着顺治和康熙这两代皇帝走上正轨,使得振兴国家成为现实的可能。

垂帘听政的末代太后

如果说孝庄太后是清朝进入盛世的推动者,那么,慈禧太后就是清朝走向崩溃的执行人。

当17岁的叶赫那拉·玉兰进宫的时候,似乎感到紧张和忧虑,因为这个吏部二等笔帖式的女儿没有显赫的背景,只是缺乏才略又沉浸女色的咸丰皇帝众多的“附件”之一,美貌是她取悦龙颜的资本。也正是凭借这个资本,她渐渐地在宫中站稳了脚跟,经兰贵人、懿嫔而跃为懿贵妃,而美貌背后的惊人的执政能力这时还没有展露。

似乎不难想见,这位蛰伏在深宫的女政治家时刻都在把握机会,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她的眼睛决不愿意仅仅流露温顺的目光。

在重男轻女、后宫不准参政的晚清社会,属于她的机会微乎其微,而这也促成了她的把握机会的能力越来越强。当时的英法联军已经攻占了大沽炮台,荒淫无度的咸丰皇帝带着嫔妃们逃到了热河离宫,还没过一年舒服日子,就因病“驾崩”了。

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早亡君主在临终前给小皇帝和皇后各一方图章,八个“赞襄一切政务”的顾命大臣拟就的谕旨只有盖上这两方图章才能生效,他担忧八大臣日后冷落了他的妻儿。作为小皇帝的亲娘,慈禧紧紧握住了图章。

这时她已经母以子贵,成为“圣母皇太后”,无疑是实际的当权派。但事情并不十分顺利,因为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还没有领教这个漂亮寡妇的厉害,他们当面指责两宫多管闲事。无能的慈安只会哭泣,深谙权术的慈禧也陪着慈安抹过眼泪,但她的泪水闪亮着冰冷的光芒。

当时,恰好有个叫董元醇的御史因为痛恨肃顺而奏请“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这个谬议过早地改变了清朝祖制,无疑受到强烈的反对。审时度势之后,慈禧以退为进,痛斥了董御史而为自己涂抹了保护色。

在承德的她举重若轻地完成了与北京合作者的秘密联络,回京后便出人意料地发动了北京政变,迅速逮捕并刀斩了肃顺等三位主要反对派,此后改元“同治”,这是她真正治理天下的开始。

垂帘听政的她着实有令人刮目相看的为政方略,对任何部属都不依靠,遇事便召集诸臣会议,综合考虑大家的意见再表明自己的态度,之后便安排相关官员全力去办,耽误了进程的注定遭到严惩。

但她的儿子很不争气,他似乎不乐意同贪权的母后大人“同治”,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同宫中佳丽和近臣搞双性恋上,甚至同心腹太监到宫外寻花问柳,直至染上梅毒,又并发了天花,“驾崩”时还不到20岁。

这时的慈禧已进入不惑之年,她确实没有什么疑惑,深知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果断地让载湉过继给她和慈安为子,继而代兄继位,历史上便有了4岁登基的光绪皇帝。此后,同治的皇后带着腹中的孩子“绝食殉节”。

光绪皇帝是慈禧的亲妹妹的儿子,她要把这个外甥培养成听话的工具,大概是过于严厉又没有足够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此后的光绪缺乏男人气质。这时的慈禧还是为这个过继儿子的听话而感到欣慰的。直至维新的浪潮波及紫禁城,光绪皇帝“决意变法”,她提议不要操之过急,可外甥没有在意她的表现,她才表达出自己明确的态度。

但她的知识太过浅薄,根本不懂得对全世界一切国家宣战的后果,不知道仅仅杀了外国代表与传教士,根本不能震慑该国全体军民,曾经强盛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不能说与她无关。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七十又割东三省,痛斥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的联话入木三分。但我们不能把历史的积弊都算在这个女人的账上,实在地说,应该有更多的人来承担责任。

如果把孝庄与慈禧这两位对清朝历史有着深刻影响的女性作一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她们两个确实难分轩轾:

能被选入宫中做妃子的,相貌都不会差。孝庄被野史称为“玉儿”,就是因为相貌出众。而更有野史记载慈禧貌美如花。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的话,慈禧的相貌肯定要比孝庄略胜一筹。

从现存的慈禧照片和画像上看来,慈禧晚年非常有风度,而孝庄的画像就体现不出这一点。皇太极当初选孝庄入宫时,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慈禧则是咸丰皇帝从成千上万的美女中选出来的,相貌如何,不言自明。

孝庄太后所处的清初年代,皇权还远没有达到清末那样至高无上的高度,真正决定朝中大事的是“八旗议政会议”,所以孝庄的权力也就不可能有多大;慈禧则不同,她当时在政府中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人可以与她抗衡。所以说,慈禧应该有和武则天相仿的权力,孝庄和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孝庄当时更多地表现为周旋在摄政王和诸位亲贵大臣们之间,对朝政没有过多的干预;慈禧有垂帘听政的权力,直接干预朝政,指挥了包括废除科举、甲午战争、推行新政等重大国家决策,其权力是孝庄无法相比的。

皇太后的一个重要工作是为皇家培养接班人,这项工作孝庄远比慈禧做得出色。孝庄的儿子和孙子——顺治、康熙,就要比慈禧的儿子、外甥和孙子——同治、光绪和宣统更有作为,这是显而易见的。慈禧是只知专权,不知教养,对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根本不重视,她选择皇家接班人的标准,只是考虑自己是否能够继续掌握大权,接班人只要听话就行,水平无所谓。而孝庄则不是一个弄权的人,她还是为了大清的基业慎重地进行这项工作,顺治和康熙都是八九岁当皇帝,已经能够略微看出一些未来的发展,而且孝庄多对他们进行了认真的教导。

无情最是帝王家

紫禁城是最为复杂的地方,在这个四面红墙围起来的空间里面,没有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有的只是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所以,帝王之家的谋杀案特别多,帝王之家的暴毙者特别多,说到底这是一个政治中心,而不应该成为一个家庭的居所。

无辜的牺牲者:殉葬的大妃

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最后一位大妃。阿巴亥是什么时候正式称大妃的,似乎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她一定非常得宠,即使不是在前任死后立即“转正”,后宫中的其他女人也没有谁能够抢得了她的风头。阿巴亥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第十二子阿济格、第十四子多尔衮、第十五子多铎。

阿巴亥终于后来居上,当上了努尔哈赤的大妃。这个位子既给她带来了显赫,也给她带来了诡谲多变的下半生。

在努尔哈赤的亲信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四大贝勒、五大臣。四大贝勒是:次子代善、侄儿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五大臣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礼、安费扬古。

努尔哈赤这时候所选择的继承人是次子代善。

代善在处理与重臣、皇亲的关系时格外小心谨慎,为人宽厚,众人都非常拥护他。看起来,代善似乎是无懈可击的。然而有心人若要挑刺,即使你没刺,他也要给你硬栽上一根。公事上找不出碴儿,私事上就来找碴儿。于是意外发生了。而这桩“意外”将大妃阿巴亥也扯了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