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明卷
16717100000013

第13章 帝国设计缺憾引出成祖(3)

在间谍这条战线上,朱棣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他的情报来源比较特殊,主要是建文帝身边的太监。要知道,这些最贴近建文帝的人,往往掌握的是第一手的资料;而且,他们内侍的身份,也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这些太监在朱棣最后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棣还有两个别人意想不到的王牌间谍: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这两人负责镇守南京的金川门;在朱棣兵临城下的关键时刻,二人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因此,在攻克京城一役上,二人实在居功至伟。间谍这一计,建文帝和燕王打了个平手。

较量三:进京朝觐。建文元年二月乙丑(二月十四日),燕王起兵的准备还没有最终完成,为了消除建文帝对自己的猜疑,毅然进京朝觐。燕王仗着自己既是叔父,又是藩王,昂首阔步地由皇道上殿,见了皇帝也不下拜。监察御史看不过去,当庭弹劾燕王大不敬之罪。可是,文弱的建文帝看见叔叔来朝,已经很放心了,哪里还有心情治他的罪。就这样,燕王有惊无险、毫发无伤地回到了北平。三个月后,正赶上明太祖朱元璋逝世一周年。为了进一步消除朝廷对自己的怀疑,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朱棣派他的三个儿子一起进京。这时,建文帝的谋士们又一次产生了意见分歧:齐泰认为应该把三位王子作为人质扣留起来,这样燕王就不敢轻举妄动了;而黄子澄则认为如果扣留王子,势必会引起燕王的警觉,不如放回去,以麻痹燕王。没有主见的建文帝,在亲情和形势之间动摇了很久,终于作出了一个艰难而错误的决定:放走三位王子。从三位王子回到北平的那天,朱棣就明白,自己造反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两次朝觐,既显示了朱棣的智谋和胆略,也衬托了建文帝的优柔寡断和懦弱无能。这一回合的较量,朱棣又胜。

较量四:装疯卖傻。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官校于谅、周锋被人告发图谋不轨,很快二人就被逮捕,并在京师处死。建文帝同时下令切责燕王。朱棣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一场大战已经迫在眉睫了。可是和坐拥天下的建文帝比起来,自己的准备还很不充分。于今之计,只有拖延时间,同时麻痹朝廷。那就装疯吧。于是,在一夜之间,北平的老百姓看到了他们昔日英明神武的藩王变成了一个疯汉:他一会儿在集市上大呼小叫,一会儿在酒楼中抢夺饭食,一会儿又躺在地上睡一整天。朱棣很清楚,悠悠众口,很快就会将他的症状添油加醋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面。现在他所要做的,就是为即将到来的侦察员再演一出好戏。六月盛夏的一天,北平布政使和都指挥使来到王府,正在擦汗之际,却看见燕王围着炉子烤火,一边烤一边说:“真冷啊,冷死人了。”同时还紧了紧裹在身上的被子。看着二人目瞪口呆的神情,朱棣在心里冷笑。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正是这样隐忍和坚持,使得朱棣成了最终的胜利者。这一回合,朱棣又胜。

当燕王把一切准备停当,酝酿已久的内战终于爆发。1399年7月,朱棣首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了北平。接着,他以除掉佞臣齐泰、黄子澄为名,正式起兵,并革除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正式与南方的建文帝彻底摊牌。接下来到底该由谁来做这个皇帝,只有通过战场上的殊死搏斗来决定了。就这样,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战争”——“靖难之役”正式拉开了它的序幕。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次战役之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片段一:大败宋忠。朱棣起兵后,北平附近的军队全部涌向了宋忠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乱。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关键时刻,朱棣接到了来自怀来城的内线的报告,说宋忠为了鼓励士气,就对原北平的将士说,他们的家属全部都被燕王杀害了,死尸把沟壑都填满了,要他们为自己死去的亲人报仇。燕王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让这些士兵的家人为前锋,仍旧打着旧日的旗号,先来到怀来城下;城中的士兵远远看到旧日的旗帜,又看到自己的家人都健在,高兴地奔走相告:“宋都督原来在欺骗我们。”于是城内的原北平士兵纷纷倒戈,出城投降了。宋忠弄巧成拙,不但乱了自己的阵脚,而且增强了朱棣的实力。他赶紧指挥剩下的部队仓促迎战,还没有摆好阵势,就被燕王的军队一阵猛冲,大败而归。宋忠本人也在一个茅厕中被擒获了。就这样,燕王起兵后第一次大的战役,就以建文帝的失败而告终。

片段二:真定之战。防守真定的是老将耿炳文。这位六十五岁的老人为大明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也是经过朱元璋对功臣宿将的屠杀后,仅存的几位大将之一。最擅长防守战的他,偏偏遇到了最擅长攻坚战的朱棣,八月中旬,朱棣首先攻克了真定的门户涿州、雄州和莫州,接着进驻到离真定只有一天路程的无极。当夜,耿炳文手下的一个低级军官前来投降,从他的嘴里,朱棣掌握了耿炳文的布防情况。八月二十五日,真定之战打响了。朱棣先率领一小队精锐骑兵绕到城西,冲垮了南军的两个营地。耿炳文很快就组织好军队,摆好阵势,出城迎战燕王。燕军猛将张玉、朱能等率领燕军迎面进攻耿炳文,朱棣本人则率一支骑兵绕到南军背后,对其进行前后夹攻,横穿南军军阵。耿炳文军大败,仓皇撤入城中。随后,朱棣又乘胜打败了真定援军。至此,真定之战告一段落。此一役战果辉煌,斩三万余首级,缴获战马二万匹。更重要的是,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燕军的士气,坚定了他们追随燕王的信念。

片段三:北平保卫战。真定之战后,新上任的南军将领李景隆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燕王北征大宁,并且带走了主力部队,目前北平兵力空虚。于是李景隆一时兴起,挥军直指北平。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遭到了丝毫不逊于燕王主力部队的顽强抵抗。北平城中,由燕王妃和世子朱高炽镇守。朱棣自洪武年间就屡次出征,多年来燕王妃一直独当一面,加之应对“削藩”的恐惧,徐氏已经完全地成熟了。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她先是冷静地在宫中指导儿子应变;后见情势危急,又传命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给他们都配发甲胄,让大家都加入到守城的战斗中去。徐氏本人更是亲自登城督战。此时正是农历十月,天寒地冻,燕王妃命令众人用冷水浇泼城墙,使之一夜成冰,难以攀爬。李景隆措手不及,只能望城兴叹。在燕王妃的指挥下,北平守军坚持到了燕王成功收编宁王军队,回师救援的那一天。这场守城之战中,真切地显示了燕王妃作为开国元勋之后的风范,她所表现出的智谋和胆略,在历朝历代的皇后之中亦是极为罕见的。

片段四:白沟河之战。四月一日,刚刚经历过郑村坝之败的李景隆誓师于德州,号称百万之师,大举北伐。双方在白沟河摆开架势,准备决一死战。在战斗中,南军中的平安、翟能父子骁勇异常,率军猛冲燕军,所向披靡。朱棣的坐骑接连被射杀,就连宝剑都被砍折了。翟能父子紧追不放,已经和燕王近在咫尺。朱棣见大势不妙,催马跑到河堤上,假意用马鞭招呼后面的部属,使南军以为燕军的伏兵就在堤下。南军果然上当,没敢继续追击。正当双方厮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一阵大风将南军大旗刮倒,南军大乱阵脚。朱棣抓住时机,进行反攻,终于一举击溃南军。白沟河之战是靖难之役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而朱棣则由此转守为攻,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片段五:灵壁之战。战争进行到第三个年头,朱棣接到了建文帝身边的太监传来的一个内线情报:目前南京守备空虚,可以乘虚而入。朱棣喜出望外,当即决定绕过山东,直取南京。这时南军防御的主要力量——总兵何福正驻军灵壁,修建了大量工事,打算坚守不出,以逸待劳。朱棣想逼他出战,就派兵截断了他的粮草供给,将其层层围困起来。何福无奈,只得准备突围。不料南军错把燕军进攻的信炮当成是突围的信号,纷纷涌出,结果被守在城外的燕军一举歼灭。在这次战斗中,仅何福幸免于难,而南军的主要将领平安被俘。灵壁之战后,朱棣再也没有遇到较大规模的抵抗,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兵临南京城下。谷王朱橞和大将军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朱棣进城,而建文帝则去向不明。至此,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正式宣告结束。

靖难之役是一场奇怪的战争。在战争的一开始,战争双方的实力似乎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而结局却大大颠覆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名正言顺、实力雄厚的好侄子,败给了处心积虑、兵少将寡的坏叔叔,此一怪也。战争还没打响,建文帝就反复叮嘱将帅不得伤害燕王,害怕背上杀害叔父的罪名,这一做法大大束缚了将帅们的手脚,也成为了燕王在战斗中的一张护身符,此二怪也。战斗中,每当紧要关头,燕王朱棣总是吉星高照,如有神助,明明北平城门已经被攻破,偏偏南军主帅要求停止进攻;明明燕军已落败相,偏偏刮来一阵邪风,吹断南军旗杆,于是,燕军转败为胜。凡此种种,此为三怪也。

能征惯战的朱棣,经历了四年才夺取了江山,在战场上也并非时时地地勇猛无敌。这说明建文帝的军队仍然具有较强的战斗能力,朱棣的行为并不被全国的老百姓所认可。

但是,无论如何,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朱棣的。他迫不及待地进行了血腥的屠杀:方孝孺,凌迟,灭十族;铁铉,凌迟,杀其子;黄子澄,凌迟,灭三族;齐泰,凌迟,灭三族;练子宁,凌迟,灭族;卓敬,凌迟,灭族;陈迪,凌迟,杀其子。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看到这些,笔者真的很希望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是建文帝,至少他不会让自己的双手沾满无辜者的鲜血,更不会用大规模的屠杀来彰显自己的胜利。

§§§第五节 朱高煦的梦想

明仁宗朱高炽

英雄也有迟暮时。曾经叱咤沙场的朱棣老了。随着年龄的增加,皇位继承问题成为困扰他的心头病。成祖一共有三个儿子,各有优点,让他无法取舍。他深知:自己就是靠夺取侄子的皇位而入即大统的。像父亲太祖那样的英明,都没有办法避免祸起萧墙。自己如果一旦处理不好,那么同样的悲剧又要再一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