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清卷
16717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最后的中华帝国:解读清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帝国。这是一个带有众多疑案与悬念的帝国;这是一个风云千变万幻、气象日更月张、充满无尽变数与抉择的帝国。

在改朝换代之初,血雨腥风席卷着整个帝国。如果没有血腥杀戮,这个帝国恐怕难以在封建王朝的大舞台上上演一幕幕悲喜剧。一如许多的封建帝国一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尔虞我诈的宫廷竞争、贪官污吏的丑态逐一亮相。与其他封建帝国不同的是,大清帝国在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中走向了衰亡。而农民起义的此起彼伏、开明人士的救亡图存、异域文明的西学东渐、铁血共和的惨淡开场,却为这个朝代带来了许多前朝未有的气象。

虽然大清帝国的版图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清帝国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顶峰。尽管如此,大清帝国却也无法改写封建王朝历史最后终结的结果。在冲天一怒为红颜中,大明帝国结束了它的历史,而清王朝则崛起在白山黑水之间,反清复明成了终清朝一代的不变口号,而在这268年间,或悲或喜,或跌宕起伏或波澜不惊的一幕幕在发生着。留给后人的感觉是荣耀与耻辱同生,梦想与失落一色。在时局动荡,志士惊颜!在由辉煌到颓废,由丰功伟绩到丧权辱国时,令国人扼腕。其实,在大清帝国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封建帝国崛起的神话,也看到了没落王朝的悲哀。这是浑然天成、毫无矫饰的结合。而在今天,我们重新解读大清帝国的崛起,不仅是对历史进程的一种重新诠释,而且是对价值观念的一次全新洗礼。

如果简单地还原历史,似乎难以从中借鉴王朝兴衰的些许经验。要洞察王朝兴衰的规律原则,就必须要从这个最后的封建帝国入手,将触角扩展到整个封建时代,而我们研究的视野也可以随之上升到理性层次。虽然历史发展尤其基本的客观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上,也许一个偶然出现的事件、偶然的一位君主出现,就会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改变一个朝代的兴衰。尽管如此,我们依旧有必要从王朝崛起的过程中,挖掘直接影响到这些人或事的的人事,而并非要从天命找出答案。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具体的英雄却是在偶然中涌现的,充满了许多的变数。也许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历史的走向就会大相径庭,因此,我们不能无视偶然性的重要。

品读末代王朝的崛起,我们似乎很有必要从整个封建王朝更替的历史进程中找出相似之处。如果说,封建帝国有其发展的历史必然的话,那么,困扰我们的是,为什么有的王朝衰落以至灭亡,而另一个却在勃勃兴起?同样是封建王朝,有的能持续三四百年,有的却只存在了一二十年?为什么同样是一姓当国,有的君主能开疆拓土,有的却只会割地赔款?我们无法假设历史,更无法重新演绎历史,也许,这正式历史的意蕴所在。

评价一个王朝,历来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对于大清帝国更是如此。解答这一命题的关键,是评价标准的把握。作为现代的我们,不能用超时代的话语去要求彼时彼地的人们,而应该移行换位,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当时当地的价值尺度上。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有我们今天的觉悟,这对于他们是不公平的,对于历史也是不公正的。

清朝的崛起无疑是伟大的,能够从白山黑水之间以十三甲起事,到挥兵入关,剑指大明,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而这个帝国存在的时间和开拓疆土之功,丝毫不逊色于汉、唐。从1644年满族入关继承大统,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在这期间,出现了封建帝国的最后一次盛世“康雍乾盛世”,而这段时间刚好两百年。虽然,这是末代的封建王朝,但我们依旧可以从行将日落的大清帝国看到一幕幕革新的气象,依旧可以感受到风封建王朝中前所未有的新的成就。

当顺治入关的时候,欧洲大陆上依旧是小国林立的局面,法国还没有发生轰动世界的大革命,而德国还没有统一。那个时候,美利坚合众国没有成立,同样地,俄国没有进行农奴制的改革,日本也没有明治维新。论及当时的世界前强国,大清帝国依旧可以傲视寰宇。这个时期依旧是东方巨龙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中华文明依旧在这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得以延续,而这种良性的文化基因,培植了一个实力甚强的大清帝国。

而从一个封建王朝的角度来说,清朝也无疑是成功的。单从其最高统帅皇帝的表现来看,就不得不令人钦佩。清朝建国近300年之久,自入关迄逊位,也有268年,共有13朝、12君,英明之主颇多:努尔哈赤、皇太极创业开国,勇武睿智,自不必说。顺治年幼,驾驭贰臣,统一天下,虽不爱江山爱美人,痛董妃之逝而思出世,但其聪慧也有过人处。康熙少年登基,聪明睿智、精明强干,文治武功都很可观,兼有好学不俗的精神,宽大爱民的治术,虽末叶稍流纵弛之弊,但休养生息,乃是守成必不可少的阶段。雍正刚毅明察,完全是成熟政治家的作风,任法治,尚廉洁,吏道澄清,海宇安宁。乾隆少年时代便睿智非常,康熙很早就注意到了他的能力,对手下的控制、对国家全局的操控能力、对时局变幻的把握都显然高人一筹。以至于能够累列朝之积德,成全盛之规模,达王朝之鼎盛,与历朝历代相比毫不逊色。康雍乾这三个皇帝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康熙长于西洋科技,我们今天所用的数学术语“元”、“次”等就是此君的发明;乾隆的书画俱佳,一生作诗数万首,自称千古第一诗皇帝。而雍正下笔千言,诏书文从字顺,不假修改,亦可以算作一位散文家了。嘉庆温良恭俭,虽不能挽衰世于既倒,但也于守成有大益。道光帝虽遭遇强虏,签订败约,但扪心自问,非德误国,而实不能也,也不是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其厉行勤俭,从我做起,在历代皇帝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咸丰差强人意,是清代皇帝中最不称职的,但也没有显著失德的弊病。同治以后,完全是慈禧的天下了,她才智敏捷,意态坚强,信用曾胡左李诸人,擅长以力打力、以权制权,遂有中兴之盛业,维系没落江山;惟好逸乐,贪财货,阉寺弄柄,吏治日偷,内阻自强之机,外召联军之祸,卒为清室灭亡的最大原因。光绪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结果变法无成,身被囚死;但也属于有心作为,无力回天,至少是有变法图强之举,非品德误国,而是时势弄人。就连末代天子宣统,经过人民政府改造后,也是一个非常真实、善良、可爱的共和国普通公民。

大清帝国的不幸在于,当它走过康雍乾盛世的时候,西方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欧美大陆,而法国,巴士底狱被攻陷、路易十四被送上断头台,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如果此时的大清帝国能够用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变化,能够不那么封闭保守,妄自尊大,采用变革的方式,也许可以让大清帝国延长一段时间,也许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古国不会那么落后。而事实上,正是这个帝国让古老的中国保饱受了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苦,中国社会走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

当1911年到来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划上了句号。然而,虽然帝国的背影已经渐渐模糊,身形渐行渐远,沉重的紫禁城宫门上落上了历史的尘埃。但毕竟这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关于这个王朝的荣辱,关于这个王朝的兴衰,我们依旧可以讲述很多的故事。偏重历史情结的中国人要牢记历史,就无法逾越这座帝国的高山。从这个意义上说,解读大清帝国的崛起,正是解读我们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