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原政权的历史惯性
清朝青铜器
中国历史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历史,同时也是最有趣的历史。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最明显的表象就是一种往复的循环,一种强大的惯性。诚然,“历史循环”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最早的提出这当属中国战国末期的邹衍,他的“五德终始”用当时流行的“五行”解释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换,认为历史是所谓“五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的循环。这种循环论承认历史按一定秩序变化,但却曲解了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不断发展和上升的过程。
今天的我们固然不回去盲从古人的思维,但历史循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和空间,值得我们再去探讨和研究。中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其长度和深度足以让我们从中摘取任何想要证明的理论和观点的充足论据与史实。中国从有朝代记录开始,就一直演绎着这一普遍的现象,统一与分裂成为中国历史最常见的形态和带有周期性的循环。
如果从远古算起,最早的离合时代应该是黄帝时代,黄帝与蚩尤的征战是为离,而黄帝与炎帝的依附是为合,从数字上看,在黄帝时传说有百里之国万区,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时,尚有执玉帛者万国,但至商朝便锐减至三千国,周朝更减到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代竟只有一百几十国了。而从有可靠文字可查的夏朝开始,这种离合趋势(分裂与统一)愈加明显。
夏商西周时期,加起来约1357年,以上三代是中国第一种统一的国家形式。这种形式不同于以后的封建王朝体系,如果给他加上一个名字,暂且可以称之为共主联邦制,因为这时候它名义下各诸侯国的军政主权比较独立,只是名分上的共主。开创这一时代的夏朝,这个朝代共有16王,历经大约500年。随后商汤取而代之,商有31王,持续了大约600年左右。周朝分为西周与东周,其中西周共13王,历经257年。东周只是名义上的称号,实则已经是名统实分,因此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就是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大约600年左右,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分裂时期,也是创立新型统一国家的过渡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个时段,从数量上讲,是多国变少国,从质量上说,是小国成大国,在春秋300余年中,大鱼吃小鱼的故事屡见记载。结束这一时期的是秦王嬴政,他用了短短的17年时间,就将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秦汉时期,约441年,统一帝国。其中有过短期的内乱与战争。秦朝二世而亡,仅仅生存了15年。楚汉相争用了5年时间,最后刘邦建立了西汉,延续了215年,到公元8年,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夺,也生存了15年。后又被汉光武帝刘秀夺回来,建立了东汉。经过了100多年,到汉献帝初平元年,各州郡长官起兵讨伐董卓,中原大地又一次步入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约376年,典型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国鼎立,魏灭蜀,晋篡魏,晋灭吴,大约60年左右。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又进入短暂统一的局面,西晋算是名义上统一了52年,但其中后15年还是内乱阶段。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彻底进入全面分裂局面,经过东晋的偏安和十六国的纷扰以及南北朝的对立,这种大分裂一直延续了近300年。这个时代的终结者是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民族融合的混血杨坚,公元581年北周的隋王杨坚(周宣帝皇后杨氏之父),接受了自己的外孙周静帝宇文衍的“禅让”,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随后,又经过大规模的征战,终于在589年得到了统一。
隋唐,约315年,统一时期。其中隋朝39年,天下转入李唐手中,包括史无前例的武周时期,共经历了约276年,公元907年3月,经过一番假意的推辞,时为天下兵马元帅、梁王的朱全忠接受了唐哀帝李柷的“禅位”。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统一了300多年的中国再次走进了分裂时期。
梁唐晋汉周,我们今天的称谓都加上了后字,这一方面是避免与同名的前朝混淆,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君王对前朝一统江山的向往。这个时代被称为五代十国,其时间相对短小,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
起家于后周的赵匡胤所建立的北宋似乎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北宋于公元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于974年击败了势力较为强大的南唐。此后,吴越与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势力纷纷效忠于宋王朝,纷乱的时局逐渐结束。自此之后,中国历史上长期分裂的局面便没有再发生过。
然而终北宋一代,其北方的辽与金、西夏一直都是裂土分疆、战争不断,前后历167年的北宋王朝最终被金灭亡,这同时也开启了外族统治中国的先河。其后的南宋更是偏安一隅,与金、蒙古隔江而治,也只能算是局部区域的统一。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它和后来的明清成为封建王朝统一的样板工程。历史似乎陷入了循环的怪圈,在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中徘徊前行,总是让我们在往返式地兜了一圈后重新回到原点。
透过历史层层的迷雾,我们不难发现,从黄帝时期开始的离合反复,其内在主线恰恰是君权的扩张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君权的特殊性决定了君主会不断追逐更高层次的君主集权,实现对国家的强力控制。而且,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也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
在黄帝时代,所谓的最高统治者,不过是各部落酋长共同拥戴的大酋长,就连他本身的专职工作也是部落酋长,他的实际控制范围不过于自我部落之内,对于外部落所能行使的权力十分有限,类似于今天联合国的地位。夏朝正式建立了领导世袭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方慢慢巩固起来,权力也随而增加,但依然是名义上的领导,类似于今天的大英联合王国。到周朝时,由于采用了分封子弟或功臣以控制其它诸侯的政策,使得统治者通过血缘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权力日渐膨胀。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总领导形似傀儡,但诸侯国的国王却在自己的地盘中加强了专制的权力,他们努力的方向是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大帝国,而这时的统一,不仅仅是地域上的一统,更有完成君主政治的内涵在里面。
秦汉的统一正是这种趋势的最终反映。秦亡汉兴,暂时的分裂只能破坏统一的局面,而不能破坏统一的基础,这种基础是历史沉淀的集合,分裂只能破坏其形,而无法动摇其核。我们看到,汉朝是嫁接在秦朝的政制之上的,所作的调整只是对施政方式的改进,而加强的则是君权的无上地位。其后的分裂则完全是与君权的纷争息息相关,这时候的参与者,不仅仅是不甘忍受压迫的平民,更有拥兵自重的地方长官和割据实力,因地方势力引起的分裂,短期内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都有雄厚的势力,巩固的地位,彼此不相上下,势均力敌的斗争必然是持久战,所以东汉末年群雄吞并的结果,只能造成三国鼎立,而不能立刻进入统一的局面。
西晋统一仅仅是地缘上的合并,它本身固有的也是历史遗传下来的门阀世族,成为限制王权、影响统一的又一障碍,八王之乱各王动辄起兵百万正是这一明证。这段时期更因内乱牵动了外患,一直悬而未决的民族问题在此时集中爆发,这更使得分裂的系数大大加强,分裂的时期越发漫长,但恰恰正是此时的战乱分裂消弱了门阀世族的力量,使得各种组织集团发生解构与重组。而作为主旋律的,无论是东晋的北伐,还是少数民族的汉化,哪朝哪代的共同目标还是统一,这个巨大的向心力保证了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和最终趋势,虽然历经近三个世纪的分裂,最回归了统一的大势。
隋唐的统一还是得益于关陇集团和山东豪族。这一方面固然使其江山来得容易,但也埋伏下了君权式微的祸根,隋朝的速亡可见一斑。史家评论:“有唐一代二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极其分化。盖宇文泰当日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柱国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至于武周,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之内,因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也……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矣。”但从核心部分看,帝国的武力主要还是靠关陇集团,只要没对皇权构成最大威胁,他们始终是皇权最重要的高层支柱——对内维护秩序,对外保证皇帝在尊严。唐末的黄巢起义可以说是沉重地打击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族门阀势力,使得皇权的基础大大削弱,没有力量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致使藩镇割据长期存在,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朝的统一,从根本上杜绝了世家大族和地方势力对君权的挑战,皇帝的权力得到空前的加强,虽然这时候出现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只是主要表现在以宰相为首的外朝官员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皇帝滥用权力,以致皇帝不能过分偏袒皇亲国戚,但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没有谁能够同他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凌驾于他之上以至取而代之,皇权越发至高无上。外戚篡夺“自汉代到五代,屡见不鲜。但自宋以降,不再出现。显然,宋代是分水岭。”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但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维护其大一统局面,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推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定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第二节 文明之间的对峙融合
圆明园国宝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自始至终与之相伴相生的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对峙。
游牧民族通常是起源于亚洲北部和南俄草原地带的,他们往往游荡在先进的农业文明社会的周边地区,当农业文明社会处于健康发展的时代,他们会以向农业文明社会表示臣服来换取自己的安全和通过物与物的交换获得自己所无法制造的生产物资和生活物资。当农业文明社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呈现衰落时他们经常对农业文明社会发达掠夺性战争掠夺财富、人口和牲畜。农业文明社会出现较严重的问题而陷入混乱时他们往往会乘虚而入,实行征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众多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共同谱写了一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历史上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度在中原建立了政权,他们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名号和中原的汉民族相互攻伐争斗,也相互融合包容。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游牧民族大致有六部分:一是匈奴部分: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往欧洲;氐和羯都是匈奴的一部分,先后被汉族融合。二是东胡部分: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现在。三是突厥部分: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四是通古斯部分:原称肃慎(商、周时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后为女真、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五是羌藏部分:羌,一直生存到今天;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党项,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六是回鹘部分: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早在三皇五帝时的黄帝和炎帝联合之后农耕文化,就何以蚩尤为首领的狩猎文化,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交融。而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早在商代,来自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就频频地威胁和骚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这些西北的游牧民族在商代时被中原农耕文明的人们贬称为鬼方、鬼戎、昆夷、猃狁等,到秦汉时期又形成了统一的匈奴部落。到了周代,在西北边境广置烽火台,就是为了防止西北戎狄民族来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当时的烽火狼烟就是周朝防止西北戎狄民族侵犯而设置的预警系统。后来西北的一支游牧民族犬戎入侵,将周幽王杀死在骊山之下,周王室东迁洛阳,开始了东周列国时代。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西北方的那些诸侯国,如秦、赵、燕等,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侵犯,都修筑了坚固的城墙,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把这些国家的北城墙连接起来,筑成了万里长城。它的作用,还是为了防犯西北游牧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王朝——秦帝国。秦始皇不仅通过筑长城等一系列手段防守北疆,还命将军蒙恬率领30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及其以南地区)。